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缠绕型液冷管路与无模组化结构电池包,通过设置呈连续的“S”形弯曲的液冷板,对电芯起到缠绕作用,一方面增大与电芯的接触面积,迅速散热;第二方面,冷却液在“S”形弯曲的液冷板内流通,更为顺直,无需回流,与电芯换热更加均匀;第三方面,“S”形弯曲的液冷板可对电芯起到定位固定作用;设置隔板,可对电芯底部进行定位,防止其横向移动,并对液冷板起到支撑作用;液冷板采用中空的结构设计,选用特殊材质,其本身可以对电芯的膨胀起到缓冲作用,防止电芯膨胀对下箱体挤压变形,或者导致电芯移位;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池包,无需设置额外的支架和连接件固定单体电芯,组装方便快捷,散热效率高,能有效提高能量密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缠绕型液泠管路与无模组化结构电池包
本专利技术涉及动力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缠绕型液泠管路与无模组化结构电池包。
技术介绍
由于汽车续航里程及全天候使用要求,所带来的动力电池包使用寿命和轻量化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动力电池技术的发展,动力电池包大多通过提高零部件的集成度来提高动力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即尽量减少动力电池包中零部件反复连接固定的结构等占用空间,给动力电池包提供更多的可用空间,提高动力电池包的体积能量密度,从而提高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模组化结构采用铜片连接和金属箱体,占用动力电池模组之外的空间和质量,导致同一个动力电池包容纳的动力电池模组的数量较少,使动力电池包的集成度相对较低,动力电池包的能量密度较小。目前的动力电池包,一般采用风冷或者液冷方式对电芯进行冷却,其中,液冷方式冷却效果好,应用较多。目前的液冷方式,一般先将多个电芯用支架固定成组,再将单张液冷板挨个插入电芯之间,以上结构需要用到大量连接件固定电芯与支架、支架与壳体,占用空间大,能量密度低,成本高;且液冷板与液冷板之间还需设置连接管供冷却液循环,所述连接管设置于电芯顶部或者底部都需占用额外空间,且不便于冷却液循环散热。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缠绕型液泠管路与无模组化结构电池包,能提高能量密度。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缠绕型液冷管路与无模组化结构电池包,其包括液冷板(1)和若干单体电芯(2),所述液冷板(1)包括至少两横向板(11)和纵向板(12),横向板(11)相互平行设置,纵向板(12)垂直设置于两横向板(11)之间,相邻的横向板(11)之间左右交错设置一纵向板(12)使液冷板(1)呈连续的“S”形弯曲,所述横向板(11)和纵向板(12)内部设置有相互连通的冷却液流道(10),多个单体电芯(2)成矩阵排列,液冷板(1)从矩阵排列的单体电芯(2)之间穿过,且单体电芯(2)的至少一个正面与横向板(11)相互贴合。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相邻的两横向板(11)之间设置有一排单体电芯(2),每个单体电芯(2)的前后两个正面分别与两横向板(11)相互贴合。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相邻的两横向板(11)之间设置有两排单体电芯(2),每个单体电芯(2)的前正面或者后正面与两横向板(11)之一相互贴合。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还包括冷却液接入管(13)和冷却液接出管(14),所述液冷板(1)呈左右对称设置,其一侧的两个横向板(11)上分别设置冷却液接入管(13)和冷却液接出管(14)。进一步优选的,还包括下箱体(3),所述下箱体(3)内部设置有N条隔板(31),所述N条隔板(31)平行纵向固定在下箱体(3)内并将下箱体(3)分割成N+1个纵向延伸的电芯容纳槽(30),单体电芯(2)组成(N+1)×M的矩阵,成列的单体电芯(2)置于电芯容纳槽(30)内,其中,N为大于0的奇数,M为大于0的整数。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单体电芯(2)分别与下箱体(3)和液冷板(1)粘接固定。更进一步优选的,还包括泡棉层(4),所述泡棉层(4)粘贴在下箱体(3)内部侧壁上。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液冷板(1)底部与隔板(31)顶部相互抵持。进一步优选的,还包括上盖(5)和第二隔板(6),第二隔板(6)横向设置于下箱体(3)内并将下箱体(3)分割为前后两个腔体,所述液冷板(1)、单体电芯(2)、隔板(31)和泡棉层(4)设置于后腔体内,冷却液接入管(13)和冷却液接出管(14)穿过后腔体和下箱体(3)并对外连接冷却液循环泵,上盖(5)盖设在下箱体(3)上。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液冷板(1)采用铝材质,厚度为2~6mm,内部设置有宽度为1.3~4mm的冷却液流道(10)。本专利技术的缠绕型液冷管路与无模组化结构电池包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设置呈连续的“S”形弯曲的液冷板,对电芯起到缠绕作用,一方面增大与电芯的接触面积,迅速散热;第二方面,冷却液在“S”形弯曲的液冷板内流通,更为顺直,无需回流,与电芯换热更加均匀;第三方面,“S”形弯曲的液冷板可对电芯起到定位固定作用;(2)设置隔板,可对电芯底部进行定位,防止其横向移动,并对液冷板起到支撑作用;(3)液冷板采用中空的结构设计,选用特殊材质,其本身可以对电芯的膨胀起到缓冲作用,防止电芯膨胀对下箱体挤压变形,或者导致电芯移位;(4)本专利技术的电池包,无需设置额外的支架和连接件固定单体电芯,组装方便快捷,散热效率高,能有效提高能量密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电池包的立体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电池包去除上盖后的立体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电池包去除上盖和部分单体电芯后的立体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电池包去除上盖、单体电芯和液冷板后的立体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液冷板与单体电芯一种装配方式的立体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液冷板与单体电芯第二种装配方式的立体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液冷板与单体电芯第三种装配方式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结合图2~图4,本专利技术的缠绕型液冷管路与无模组化结构电池包,其包括液冷板1、若干单体电芯2、下箱体3、泡棉层4、上盖5和第二隔板6。多个单体电芯2成矩阵排列,具体的,所述单体电芯2采用方形锂离子电池,相比于圆柱形电池,可节省空间占用,提高整体能量密度。所述液冷板1包括至少两横向板11和纵向板12,横向板11相互平行设置,纵向板12垂直设置于两横向板11之间,相邻的横向板11之间左右交错设置一纵向板12使液冷板1呈连续的“S”形弯曲,所述横向板11和纵向板12内部设置有相互连通的冷却液流道10,液冷板1从矩阵排列的单体电芯2之间穿过,且单体电芯2的至少一个正面与横向板11相互贴合。如此,冷却液沿着横向板11——纵向板12——横向板11移动,并对单体电芯2进行冷却。此外,设置呈连续的“S”形弯曲的液冷板1,对单体电芯2起到缠绕作用,一方面增大与单体电芯2的接触面积,迅速散热;第二方面,冷却液在“S”形弯曲的液冷板1内流通,更为顺直,无需回流,与单体电芯2换热更加均匀;第三方面,“S”形弯曲的液冷板1可对单体电芯2起到定位固定作用。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相邻的两横向板11之间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缠绕型液冷管路与无模组化结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液冷板(1)和若干单体电芯(2),所述液冷板(1)包括至少两横向板(11)和纵向板(12),横向板(11)相互平行设置,纵向板(12)垂直设置于两横向板(11)之间,相邻的横向板(11)之间左右交错设置一纵向板(12)使液冷板(1)呈连续的“S”形弯曲,所述横向板(11)和纵向板(12)内部设置有相互连通的冷却液流道(10),多个单体电芯(2)成矩阵排列,液冷板(1)从矩阵排列的单体电芯(2)之间穿过,且单体电芯(2)的至少一个正面与横向板(11)相互贴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缠绕型液冷管路与无模组化结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液冷板(1)和若干单体电芯(2),所述液冷板(1)包括至少两横向板(11)和纵向板(12),横向板(11)相互平行设置,纵向板(12)垂直设置于两横向板(11)之间,相邻的横向板(11)之间左右交错设置一纵向板(12)使液冷板(1)呈连续的“S”形弯曲,所述横向板(11)和纵向板(12)内部设置有相互连通的冷却液流道(10),多个单体电芯(2)成矩阵排列,液冷板(1)从矩阵排列的单体电芯(2)之间穿过,且单体电芯(2)的至少一个正面与横向板(11)相互贴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缠绕型液冷管路与无模组化结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横向板(11)之间设置有一排单体电芯(2),每个单体电芯(2)的前后两个正面分别与两横向板(11)相互贴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缠绕型液冷管路与无模组化结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横向板(11)之间设置有两排单体电芯(2),每个单体电芯(2)的前正面或者后正面与两横向板(11)之一相互贴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缠绕型液冷管路与无模组化结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冷却液接入管(13)和冷却液接出管(14),所述液冷板(1)呈左右对称设置,其一侧的两个横向板(11)上分别设置冷却液接入管(13)和冷却液接出管(14)。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缠绕型液冷管路与无模组化结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箱体(3),所述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悦,曹春发,方祖强,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海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