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荧光/磷光混合型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有机光电器件
,具体涉及一种荧光/磷光混合型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英文:White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s,缩写:WOLEDs)由于具有平面发光、轻薄、低功耗、大面积、柔性可弯曲等优点,使其在显示和照明中显示巨大应用潜力而备受关注,荧光/磷光混合型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同时具有高的器件效率与工作寿命,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实现照明商业应用的解决途径。在广泛应用白色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之前,器件在高亮度下的效率滚降和器件的使用寿命仍然是一个必须克服的主要问题。在荧光/磷光混合型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由于包含了磷光发光层,导致器件在高亮度下通常会因为由于三线态-三线态湮灭和三线态-极化子淬灭效应而导致可预见的严重的效率降低,如何减少这种淬灭,是荧光/磷光混合型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激子,进一步提高效率,消除器件在高亮度下的效率滚降,同时兼顾稳定性,由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荧光/磷光混合型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磷光混合型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光层包括黄光磷光发光层和蓝光荧光发光层;所述蓝光荧光发光层包含由空穴传输型蓝光荧光材料和电子传输型蓝光荧光材料组成的异质结双层,以及一层具有三线态-三线态湮灭上转换发光特性的蓝光材料层;所述黄光磷光发光层由一层黄光磷光材料组成。/n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1.一种荧光/磷光混合型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磷光混合型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光层包括黄光磷光发光层和蓝光荧光发光层;所述蓝光荧光发光层包含由空穴传输型蓝光荧光材料和电子传输型蓝光荧光材料组成的异质结双层,以及一层具有三线态-三线态湮灭上转换发光特性的蓝光材料层;所述黄光磷光发光层由一层黄光磷光材料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荧光/磷光混合型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三线态-三线态湮灭上转换发光特性的蓝光材料层由具有TTA特性的主体材料和蓝光荧光客体材料通过掺杂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荧光/磷光混合型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空穴传输型蓝光荧光材料的单线态和三线态能级分别低于电子传输型蓝光荧光材料的单线态和三线态能级;黄光磷光材料的三线态能级低于空穴传输型蓝光荧光材料的单线态和三线态能级;具有TTA特性的主体材料的三线态能级低于电子传输型蓝光荧光材料的单线态和三线态能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荧光/磷光混合型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黄光磷光材料为YDD001,其膜厚度为0.4±0.1纳米;所述的空穴传输型蓝光荧光材料为4P-NPD,其膜厚为5±1纳米,所述的电子传输型蓝光荧光材料为Bepp2,其膜厚为11±1纳米;所述具有TTA特性的主体材料为MADN,蓝光荧光客体材料为DSA-ph,蓝光荧光客体材料的掺杂质量浓度为3±1%,所述具有三线态-三线态湮灭上转换发光特性的蓝光材料层的厚度为3±1纳米。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荧光/磷光混合型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磷光混合型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结构自下而上依次包括导电玻璃ITO阳极、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阻挡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以及铝阴极。
技术研发人员:马东阁,陈玉文,杨德志,代岩峰,孙倩,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