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含DMF废气吸收的四循环喷淋塔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88850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用于含DMF废气吸收的四循环喷淋塔系统由四循环喷淋塔、离心风机、过滤器、第一离心泵、第二离心泵、第三离心泵、第四离心泵、电磁阀、自动调节阀和流量变送器组成,在四循环喷淋塔内通过设置在塔底部的人字形挡板、优化设置了各填料层的类型和型号。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系统用于合成革行业含DMF废气回收过程,具有较好的防堵效果且具有较高的传质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含DMF废气吸收的四循环喷淋塔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废气吸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含DMF废气吸收的四循环喷淋塔系统。
技术介绍
合成革生产的湿法和干法工艺都涉及烘箱干燥过程,干燥过程是将涂布有树脂的合成革通过输送带连续进入烘箱的一端,在烘箱内部经热风循环系统干燥后从烘箱另一端输出,在烘箱内依次经历了恒速干燥和降速干燥过程,最终树脂中的溶剂完全挥发。从生产工艺可知烘箱中挥发的有机溶剂主要是N,N-二甲基甲酰胺(简称DMF),尤其是干法生产工艺烘箱废气中DMF浓度高达10000mg/m3。这些废气通常采用三循环或四循环的水喷淋塔喷淋吸收其中的DMF。根据行业要求,通常要求喷淋塔排放筒的尾气中DMF浓度小于50mg/m3,更有些地方标准要求低于20mg/m3。设计计算表明,四循环喷淋塔系统可让尾气出口的DMF浓度降低至10mg/m3以下,同时塔釜最终吸收液的DMF浓度达到20wt%,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发现四循环喷淋塔系统在安装运行初期,排放筒尾气能够达到DMF浓度低于50mg/m3甚至是20mg/m3,但在运行一段时间(通常是1~3个月)后,全塔压降上升,排放筒尾气浓度大于50mg/m3甚至是数百mg/m3。通过现场调查发现:受合成革生产线烘箱中的链条油烟、涂布树脂中助剂和毛细固体物质的影响,运行一段时间后,塔内填料会被油状(鼻涕状)物质堵塞,阻力增加,塔效率严重下降,塔阻力降上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用于含DMF废气吸收的四循环喷淋塔系统。为解决目前的问题,首先是对设备结构进行改进,为了防止鼻涕状物质对填料的堵塞,可以借鉴石油炼油装置焦化分馏塔的工程经验(存在大量高黏焦油)在塔的下段设置人子型挡板截留,且阻力降不大,在设备结构改进后,通过模拟计算结合现场测定数据,优化喷淋密度、气体和液体的分布效果和操作液气比等操作参数。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含DMF废气吸收的四循环喷淋塔系统由四循环喷淋塔、离心风机(1)、过滤器(23)、第一离心泵(24)、第二离心泵(25)、第三离心泵(26)、第四离心泵(27)、电磁阀(28)、自动调节阀(29)和流量变送器(30)组成;四循环喷淋塔分为筒体和排气筒(22)两部分,筒体内部从下往上依次设置有:第一塔内水槽(2)、在第一塔内水槽(2)液面上的液位计(3),人字形挡板层(4),第一液体分布器(5),第二塔内水槽(7),第二塔内水槽(7)的中心位置贯通有带伞型挡液帽的第一导气管(8)且第二塔内水槽(7)与筒体壁面之间设置有第一降液管(6);第一填料层(9),第二液体分布(10),第三塔内水槽(11),第三塔内水槽(11)的中心位置贯通有带伞型挡液帽的第二导气管(13)且第三塔内水槽(11)与筒体壁面之间设置有第二降液管(12);第二填料层(14),第三液体分布器(15),第四塔内水槽(17),第四塔内水槽(17)的中心位置贯通有带伞型挡液帽的第三导气管(18)且第四塔内水槽(17)与筒体壁面之间设置有第三降液管(16);第三填料层(19),第四液体分布器(20),除雾器(21);离心风机(1)通过风管与四循环喷淋底部位于人字形挡板层(4)和第一塔内水槽(2)之间的侧面连通;第一塔内水槽(2)的侧面通过管路与过滤器(23)的进口连通,所述的过滤器(23)的出口通过管路与第一离心泵(24)的进口连通,所述的第一离心泵(24)的出口通过管路与第一三通连通后分成第一和第二支路,第一支路与第一液体分布器(5)连通,第二支路为塔釜液排放支路且在第二支路上设置有电磁阀(28);第二塔内水槽(7)的侧面通过管路与第二离心泵(25)的进口连通,所述的第二离心泵(25)的出口通过管路与第二液体分布(10)的进口连通;第三塔内水槽(11)的侧面通过管路与第三离心泵(26)的进口连通,所述的第三离心泵(26)的出口通过管路与第三液体分布器(15)的进口连通;第四塔内水槽(17)的侧面通过管路与第二三通连通后分成的第三和第四支路,第三支路与第四离心泵(27)的进口连通,所述的第四离心泵(27)的出口通过管路与第四液体分布器(20)连通,第四支路为补充水进口且其上设置有自动调节阀(29)和流量变送器(30),自动调节阀(29)和流量变送器(30)形成一个流量控制回路用于控制补充水量。作为改进,所述的第一填料层(9)为不锈钢鲍尔环散堆填料,填料尺寸为Φ50×50×0.8mm或Φ38×38×0.6mm或Φ25×25×0.5mm;所述的第二填料层(14)为不锈钢孔板波纹填料,型号Y252或Y352;所述的第三填料层(19)为不锈钢丝网波纹填料,型号BX250或BX500。再改进,所述的液位计(3)的输出信号用于控制电磁阀(28)的开和关,进而实现第一塔内水槽(2)内的液位维持在设定高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1)通过设置在塔底部的人字形挡板,截留油状(鼻涕状)物质,减轻第一填料层的堵塞情况,延长第一填料层的清洗周期;(2)第一填料层采用散堆填料,便于堵塞后的拆装清洗;(3)第二填料层的孔隙率大于第三填料层,使得下层的第二填料层不易堵塞,而上层第二填料层具有较高的效率,使得全塔具有较优的防堵效果且具有较高的传质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用于含DMF废气吸收的四循环喷淋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离心风机、2为第一塔内水槽、3为液位计、4为人字形挡板层、5为第一液体分布器、6为第一降液管、7为第二塔内水槽、8为第一导气管、9为第一填料层、10为第二液体分布器、11为第三塔内水槽、12为第二降液管、13为第二导气管、14为第二填料层、15为第三液体分布器、16为第三降液管、17为第四塔内水槽、18为第三导气管、19为第三填料层、20为第四液体分布器、21为除雾层、22为排气筒、23为过滤器、24为第一离心泵、25为第二离心泵、26为第三离心泵、27为第四离心泵、28为电磁阀、29为自动调节阀、30为流量变送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1,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1一种用于含DMF废气吸收的四循环喷淋塔系统由四循环喷淋塔、离心风机(1)、过滤器(23)、第一离心泵(24)、第二离心泵(25)、第三离心泵(26)、第四离心泵(27)、电磁阀(28)、自动调节阀(29)和流量变送器(30)组成;四循环喷淋塔分为筒体和排气筒(22)两部分,筒体内部从下往上依次设置有:第一塔内水槽(2)、在第一塔内水槽(2)液面上的液位计(3),人字形挡板层(4),第一液体分布器(5),第二塔内水槽(7),第二塔内水槽(7)的中心位置贯通有带伞型挡液帽的第一导气管(8)且第二塔内水槽(7)与筒体壁面之间设置有第一降液管(6);第一填料层(9),该填料层为不锈钢鲍尔环散堆填料,填料尺寸为Φ50×50×0.8mm;第二液体分布(10),第三塔内水槽(11),第三塔内水槽(11)的中心位置贯通有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含DMF废气吸收的四循环喷淋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系统由四循环喷淋塔、离心风机(1)、过滤器(23)、第一离心泵(24)、第二离心泵(25)、第三离心泵(26)、第四离心泵(27)、电磁阀(28)、自动调节阀(29)和流量变送器(30)组成;/n所述的四循环喷淋塔分为筒体和排气筒(22)两部分,所述的筒体内部从下往上依次设置有:第一塔内水槽(2)、在第一塔内水槽(2)液面上的液位计(3)、人字形挡板层(4)、第一液体分布器(5),第二塔内水槽(7)、第一填料层(9)、第二液体分布(10)、第三塔内水槽(11)、第二填料层(14)、第三液体分布器(15)、第四塔内水槽(17)、第三填料层(19)、第四液体分布器(20)、除雾器(21);所述的第二塔内水槽(7)的中心位置贯通有带伞型挡液帽的第一导气管(8)且第二塔内水槽(7)与筒体壁面之间设置有第一降液管(6);所述的第三塔内水槽(11)的中心位置贯通有带伞型挡液帽的第二导气管(13)且第三塔内水槽(11)与筒体壁面之间设置有第二降液管(12);所述的第四塔内水槽(17)的中心位置贯通有带伞型挡液帽的第三导气管(18)且第四塔内水槽(17)与筒体壁面之间设置有第三降液管(16);/n所述的离心风机(1)通过风管与四循环喷淋底部位于人字形挡板层(4)和第一塔内水槽(2)之间的侧面连通;/n所述的第一塔内水槽(2)的侧面通过管路与过滤器(23)的进口连通,所述的过滤器(23)的出口通过管路与第一离心泵(24)的进口连通,所述的第一离心泵(24)的出口通过管路与第一三通连通后分成第一和第二支路,第一支路与第一液体分布器(5)连通,第二支路为塔釜液排放支路且在第二支路上设置有电磁阀(28);/n所述的第二塔内水槽(7)的侧面通过管路与第二离心泵(25)的进口连通,所述的第二离心泵(25)的出口通过管路与第二液体分布(10)的进口连通;/n所述的第三塔内水槽(11)的侧面通过管路与第三离心泵(26)的进口连通,所述的第三离心泵(26)的出口通过管路与第三液体分布器(15)的进口连通;/n所述的第四塔内水槽(17)的侧面通过管路与第二三通连通后分成的第三和第四支路,所述的第三支路与第四离心泵(27)的进口连通,所述的第四离心泵(27)的出口通过管路与第四液体分布器(20)连通,所述的第四支路为补充水进口且其上设置有自动调节阀(29)和流量变送器(30),所述的自动调节阀(29)和流量变送器(30)形成一个流量控制回路用于控制补充水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含DMF废气吸收的四循环喷淋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系统由四循环喷淋塔、离心风机(1)、过滤器(23)、第一离心泵(24)、第二离心泵(25)、第三离心泵(26)、第四离心泵(27)、电磁阀(28)、自动调节阀(29)和流量变送器(30)组成;
所述的四循环喷淋塔分为筒体和排气筒(22)两部分,所述的筒体内部从下往上依次设置有:第一塔内水槽(2)、在第一塔内水槽(2)液面上的液位计(3)、人字形挡板层(4)、第一液体分布器(5),第二塔内水槽(7)、第一填料层(9)、第二液体分布(10)、第三塔内水槽(11)、第二填料层(14)、第三液体分布器(15)、第四塔内水槽(17)、第三填料层(19)、第四液体分布器(20)、除雾器(21);所述的第二塔内水槽(7)的中心位置贯通有带伞型挡液帽的第一导气管(8)且第二塔内水槽(7)与筒体壁面之间设置有第一降液管(6);所述的第三塔内水槽(11)的中心位置贯通有带伞型挡液帽的第二导气管(13)且第三塔内水槽(11)与筒体壁面之间设置有第二降液管(12);所述的第四塔内水槽(17)的中心位置贯通有带伞型挡液帽的第三导气管(18)且第四塔内水槽(17)与筒体壁面之间设置有第三降液管(16);
所述的离心风机(1)通过风管与四循环喷淋底部位于人字形挡板层(4)和第一塔内水槽(2)之间的侧面连通;
所述的第一塔内水槽(2)的侧面通过管路与过滤器(23)的进口连通,所述的过滤器(23)的出口通过管路与第一离心泵(24)的进口连通,所述的第一离心泵(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剑李联豹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工程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