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阻尼器,具体涉及一种可拆卸的阻尼器。
技术介绍
1、阻尼器,是以提供运动的阻力,耗减运动能量的装置。由于建筑结构易在地震作用下耗能变形,主体结构出现塑性铰,构件发生屈服,导致结构破坏,无法使用或修复。于是,通过耗能减震的阻尼器应运而生,该阻尼器在地震发生时通过摩擦先耗散地震输入能量,实现对主体结构的保护。在现有可自动复位的阻尼器中,碟簧凭借自身的可收缩性以及性能稳定等优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该碟簧在作为复位结构时,其远离耗能结构的一端需固定在复位组件的外罩上,而现有用于安装碟簧的外罩多为一体式设计,使得部分碟簧损坏时,不易维护,而需将整个复位组件替换,造成器件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于维护,且可拆卸的阻尼器。
2、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可拆卸的阻尼器,包括导向杆,与导向杆可移动连接的耗能组件,以及设置于耗能组件背离导向杆一侧的复位组件,该复位组件包括复位结构与外壳,该复位结构设置于外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拆卸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向杆(100),与导向杆(100)可移动连接的耗能组件(200),以及设置于耗能组件(200)背离导向杆(100)一侧的复位组件,该复位组件包括复位结构(300)与外壳(400),该复位结构(300)设置于外壳(400)朝向耗能组件(200)一面,与耗能组件(200)相抵接,并随耗能组件(200)的扩张而收缩产生反推力,且该反推力又作用于耗能组件(200)上,使耗能组件(200)收缩,其中,该外壳(400)为分体式结构,具有至少两个连接部(410),且两个连接部(410)之间为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拆卸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向杆(100),与导向杆(100)可移动连接的耗能组件(200),以及设置于耗能组件(200)背离导向杆(100)一侧的复位组件,该复位组件包括复位结构(300)与外壳(400),该复位结构(300)设置于外壳(400)朝向耗能组件(200)一面,与耗能组件(200)相抵接,并随耗能组件(200)的扩张而收缩产生反推力,且该反推力又作用于耗能组件(200)上,使耗能组件(200)收缩,其中,该外壳(400)为分体式结构,具有至少两个连接部(410),且两个连接部(410)之间为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拆卸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连接部(410)合围形成空中式圆柱状或三角状或矩型,且两个连接部(410)之间通过卡扣或紧固件(500)形成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拆卸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410)设置有四个,合围形成中空式矩型结构,并沿耗能组件(200)的长度方向延伸,其中,各连接部(410)两侧边向外弯折并形成紧固边(411),该紧固边(411)与连接部(410)的垂直平面具有夹角,且各连接部(410)相邻的紧固边(411)通过紧固件(500)形成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拆卸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连接部(41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复位结构(300),其中,各连接部(410)上的复位结构(300)高度一致,且各复位结构(300)与耗能组件(200)之间的距离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拆卸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连接部(410)上设置有呈上下结构布置的两个复位结构(300),且该复位结构(300)与耗能组件(200)之间的距离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拆卸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结构(300)包括碟簧(310),该碟簧(310)一端与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怡蝶,陈跃,李文瑞,林威,叶梦,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工程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