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拆卸的阻尼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3713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09:56
本技术涉及阻尼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可拆卸的阻尼器,包括导向杆,与导向杆可移动连接的耗能组件,以及设置于耗能组件背离导向杆一侧的复位组件,该复位组件包括复位结构与外壳,该复位结构设置于外壳朝向耗能组件一面,与耗能组件相抵接,并随耗能组件的扩张而收缩产生反推力,且该反推力又作用于耗能组件上,使耗能组件收缩,其中,该外壳为分体式结构,具有至少两个连接部,且两个连接部之间为可拆卸连接。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拆卸的阻尼器,结构简单、易于维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阻尼器,具体涉及一种可拆卸的阻尼器


技术介绍

1、阻尼器,是以提供运动的阻力,耗减运动能量的装置。由于建筑结构易在地震作用下耗能变形,主体结构出现塑性铰,构件发生屈服,导致结构破坏,无法使用或修复。于是,通过耗能减震的阻尼器应运而生,该阻尼器在地震发生时通过摩擦先耗散地震输入能量,实现对主体结构的保护。在现有可自动复位的阻尼器中,碟簧凭借自身的可收缩性以及性能稳定等优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该碟簧在作为复位结构时,其远离耗能结构的一端需固定在复位组件的外罩上,而现有用于安装碟簧的外罩多为一体式设计,使得部分碟簧损坏时,不易维护,而需将整个复位组件替换,造成器件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于维护,且可拆卸的阻尼器。

2、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可拆卸的阻尼器,包括导向杆,与导向杆可移动连接的耗能组件,以及设置于耗能组件背离导向杆一侧的复位组件,该复位组件包括复位结构与外壳,该复位结构设置于外壳朝向耗能组件一面,与耗能组件相抵接,并随耗能组件的扩张而收缩产生反推力,且该反推力又作用于耗能组件上,使耗能组件收缩,其中,该外壳为分体式结构,具有至少两个连接部,且两个连接部之间为可拆卸连接。

3、在上述的一种可拆卸的阻尼器中,两个所述连接部合围形成空中式圆柱状或三角状或矩型,且两个连接部之间通过卡扣或紧固件形成可拆卸连接。

4、在上述的一种可拆卸的阻尼器中,所述连接部设置有四个,合围形成中空式矩型结构,并沿耗能组件的长度方向延伸,其中,各连接部两侧边向外弯折并形成紧固边,该紧固边与连接部的垂直平面具有夹角,且各连接部相邻的紧固边通过紧固件形成可拆卸连接。

5、在上述的一种可拆卸的阻尼器中,每个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复位结构,其中,各连接部上的复位结构高度一致,且各复位结构与耗能组件之间的距离相等。

6、在上述的一种可拆卸的阻尼器中,每个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呈上下结构布置的两个复位结构,且该复位结构与耗能组件之间的距离相等。

7、在上述的一种可拆卸的阻尼器中,所述复位结构包括碟簧,该碟簧一端与连接部连接,另一端与耗能组件背离导向杆一面抵接,且该碟簧具有伸缩性,当耗能组件受压发生形变时,该碟簧在耗能组件的形变作用力下,沿耗能组件的径向扩张,当耗能组件的压力解除时,该碟簧在自身弹性力的作用下沿耗能组件的径向收缩,对耗能组件施加反推力,以实现耗能组件的自动复位。

8、在上述的一种可拆卸的阻尼器中,所述复位结构还包括复位杆,该复位杆设置于连接部上与碟簧对应位置,并依次贯穿碟簧与连接部,其中,该复位杆与连接部可移动连接,并随碟簧的收缩与扩张,沿远离或靠近连接部方向移动。

9、在上述的一种可拆卸的阻尼器中,所述连接部上还设置有若干个与碟簧和复位杆相对应的加固部,该加固部设置于连接部朝向耗能组件一面,其上具有与碟簧卡接的限位部和供碟簧与复位杆穿过的通孔。

10、在上述的一种可拆卸的阻尼器中,所述导向杆与耗能组件可移动连接,其上设置有呈波浪状的第一摩擦部,且该第一摩擦部沿导向杆长度方向延伸,并与耗能组件相贴合。

11、在上述的一种可拆卸的阻尼器中,所述耗能组件为中空结构,对导向杆形成合围状,并在导向杆或复位组件的压力下沿自身径向扩张或收缩,其中,该耗能组件朝向导向杆的内壁设置有呈波浪状的第二摩擦部,且该第二摩擦部与第一摩擦部相贴合。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将复位组件的外壳设置为分体式结构,使之具有至少两个连接部,并使两个连接部之间为可拆卸连接,从而使得设置于外壳上的复位结构发生损坏时,可实现便捷式替换或维修,有效避免了器件的浪费。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拆卸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向杆(100),与导向杆(100)可移动连接的耗能组件(200),以及设置于耗能组件(200)背离导向杆(100)一侧的复位组件,该复位组件包括复位结构(300)与外壳(400),该复位结构(300)设置于外壳(400)朝向耗能组件(200)一面,与耗能组件(200)相抵接,并随耗能组件(200)的扩张而收缩产生反推力,且该反推力又作用于耗能组件(200)上,使耗能组件(200)收缩,其中,该外壳(400)为分体式结构,具有至少两个连接部(410),且两个连接部(410)之间为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拆卸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连接部(410)合围形成空中式圆柱状或三角状或矩型,且两个连接部(410)之间通过卡扣或紧固件(500)形成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拆卸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410)设置有四个,合围形成中空式矩型结构,并沿耗能组件(200)的长度方向延伸,其中,各连接部(410)两侧边向外弯折并形成紧固边(411),该紧固边(411)与连接部(410)的垂直平面具有夹角,且各连接部(410)相邻的紧固边(411)通过紧固件(500)形成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拆卸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连接部(41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复位结构(300),其中,各连接部(410)上的复位结构(300)高度一致,且各复位结构(300)与耗能组件(200)之间的距离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拆卸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连接部(410)上设置有呈上下结构布置的两个复位结构(300),且该复位结构(300)与耗能组件(200)之间的距离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拆卸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结构(300)包括碟簧(310),该碟簧(310)一端与连接部(410)连接,另一端与耗能组件(200)背离导向杆(100)一面抵接,且该碟簧(310)具有伸缩性,当耗能组件(200)受压发生形变时,该碟簧(310)在耗能组件(200)的形变作用力下,沿耗能组件(200)的径向扩张,当耗能组件(200)的压力解除时,该碟簧(310)在自身弹性力的作用下沿耗能组件(200)的径向收缩,对耗能组件(200)施加反推力,以实现耗能组件(200)的自动复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可拆卸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结构(300)还包括复位杆(320),该复位杆(320)设置于连接部(410)上与碟簧(310)对应位置,并依次贯穿碟簧(310)与连接部(410),其中,该复位杆(320)与连接部(410)可移动连接,并随碟簧(310)的收缩与扩张,沿远离或靠近连接部(410)方向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可拆卸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410)上还设置有若干个与碟簧(310)和复位杆(320)相对应的加固部(412),该加固部(412)设置于连接部(410)朝向耗能组件(200)一面,其上具有与碟簧(310)卡接的限位部(413)和供碟簧(310)与复位杆(320)穿过的通孔(414)。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拆卸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杆(100)与耗能组件(200)可移动连接,其上设置有呈波浪状的第一摩擦部(110),且该第一摩擦部(110)沿导向杆(100)长度方向延伸,并与耗能组件(200)相贴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可拆卸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耗能组件(200)为中空结构,对导向杆(100)形成合围状,并在导向杆(100)或复位组件的压力下沿自身径向扩张或收缩,其中,该耗能组件(200)朝向导向杆(100)的内壁设置有呈波浪状的第二摩擦部(210),且该第二摩擦部(210)与第一摩擦部(110)相贴合。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拆卸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向杆(100),与导向杆(100)可移动连接的耗能组件(200),以及设置于耗能组件(200)背离导向杆(100)一侧的复位组件,该复位组件包括复位结构(300)与外壳(400),该复位结构(300)设置于外壳(400)朝向耗能组件(200)一面,与耗能组件(200)相抵接,并随耗能组件(200)的扩张而收缩产生反推力,且该反推力又作用于耗能组件(200)上,使耗能组件(200)收缩,其中,该外壳(400)为分体式结构,具有至少两个连接部(410),且两个连接部(410)之间为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拆卸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连接部(410)合围形成空中式圆柱状或三角状或矩型,且两个连接部(410)之间通过卡扣或紧固件(500)形成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拆卸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410)设置有四个,合围形成中空式矩型结构,并沿耗能组件(200)的长度方向延伸,其中,各连接部(410)两侧边向外弯折并形成紧固边(411),该紧固边(411)与连接部(410)的垂直平面具有夹角,且各连接部(410)相邻的紧固边(411)通过紧固件(500)形成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拆卸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连接部(41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复位结构(300),其中,各连接部(410)上的复位结构(300)高度一致,且各复位结构(300)与耗能组件(200)之间的距离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拆卸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连接部(410)上设置有呈上下结构布置的两个复位结构(300),且该复位结构(300)与耗能组件(200)之间的距离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拆卸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结构(300)包括碟簧(310),该碟簧(310)一端与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怡蝶陈跃李文瑞林威叶梦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工程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