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嘉豪专利>正文

平板式环路型热管(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8612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平板式环路型热管,以至少一环状回路板设置于中空壳体内,让环状回路板形成具有至少一回路,回路形成为依序串联的蒸发区、蒸气信道、冷凝区、流体返回信道,壳体内充填有适量液体,流体返回信道与蒸气信道各为独立信道,环状回路板盖设有板状毛细组织,其中使蒸气信道的流阻小于流体返回信道,当蒸发区受热,冷凝区散热,使回路内所有的流体皆朝同一方向稳定流动不相冲突,且所有流体皆可流经回路各处,故回路内存在的非凝结性气体顺着回路流动,故其对回路的均温性影响不大,而使热管的均温性佳且热传量大。(*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一种平板式环路型热管,特别是涉及一种热传量大、均温性佳,且对于存在板状热管内的非凝结性气体对回路系统特性影响不大的热交换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热管,由于具有相当好的热传递性,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子组件的散热组件,通常热管式的散热组件,具有一热管1,于电子组件端设有一导热块11,导热块11与热管1的一端相接,热管1的另一端能经另一导热块与热交换装置相接,或是热管1另一端直接夹设有数个散热鳍片12,在图1中所示的,即是散热鳍片12式的热管。热管的制造,有相当高的一部份成本是用于热管内的清洁与除气的步骤,也就是热管内进行洁净与抽真空的作业,洁净度与真空度越高,所能完成的传热作用效果越好,越能确保热传导的稳定性,但是,信道中仍存在微量的非凝结性气体(non-condensing gas),非凝结性气体在热管内的信道中,会产生积聚,其积聚的区域与受热端的蒸发区温差很大,便影响到热管作用的顺畅性。其中非凝结性气体易于累积在冷凝区信道处的末端,而使其均温性与热传功能大幅下降。热管1于导热块11为热区的蒸发区提供蒸气流的产生,使蒸气流顺着信道朝另一端为冷区的冷凝区流动,然后在冷区的信道处使蒸气流冷凝形成冷凝液体流,再借助于信道内的毛细组织13快速地将冷凝液体流由冷区朝热区导引流动,用以补充蒸发区液体蒸发成气体的部份,以构成循环的流动。当热管1一端受热而使热管内的液体蒸发,蒸气朝冷凝区流动,并冷凝成液体,经毛细组织使液体回流至蒸发区,由于热管的流体往返回路为设置在同一信道内,会使蒸气流与液体流的流动方向在该信道中相互冲突,而使热传量降低,且信道中残存的非凝结性气体积存于冷凝区,形成温差大的区域,降低了均温性,热传性因而也大幅降低,故传统上对热管的制造条件与保持皆严格要求,因此使成本大幅提高,售价上升,相当不符合经济性,为了提供更符合实际需求的物品,专利技术人乃进行研发,以解决现有热管其热传性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于提供一种平板式环路型热管,在板状热管中形成多层式且多信道与多回路式的结构,将蒸发区、蒸气信道、冷凝区、流体返回信道依序串联成一回路,其中蒸气信道可能单一信道或两信道以上相互并联设置,流体返回信道也能以单一信道或两信道以上相互并联设置,便形成单回路式的串、并联组合的架构,即组成更有效率的热交换装置,回路主要是利用信道流阻不同的导引作用,即蒸气信道的流阻小于流体返回信道,让回路中的流体自动产生循环性且稳定的单方向且相同方向的流动。从而使板状热管几乎不会有烧干现象发生,故能产生很好的热传递性,在有限空间下可有极大的热传量。信道中所形成蒸气流与冷凝的液体流皆为顺着同一方向流动而不相互冲突而且同一平面上的各回路能形成不均匀配置状态,以适应实际需求。本专利技术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述的平板式环路型热管,在于以经济性的考虑的前题下,能以低成本进行板状热管的制造,但仍维持有板状热管的热传递功能,而且能产生更快速的引导,运用回路内信道热流不对称的现象与回路结构上的导引,使热交换中的蒸气信道、冷凝区、流体返回信道、蒸发区所依序串联回路成为循环状的信道,即能使壳体内所存在的非凝结性气体无法固定积聚在信道的冷凝区,而让非凝结性气体顺着信道依据设计方向不断地循环流动,大幅提高板状热管的均温性,故板状热管的壳体内即使有非凝结性气体,对板状热管的功能特性均影响不大,并能延长板状热管的使用寿命。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结构为包括一壳体与数环状回路板,以至少一环状回路板设置于中空壳体内,让环状回路板具有至少一回路,回路形成为依序串联的蒸发区、蒸气信道、冷凝区、流体返回信道,且在壳体中充填有适量液体,流体返回信道与蒸气信道是各自有其独立而不相共享的信道,且于环状回路板盖设有板状毛细组织,并使蒸气信道的流阻小于流体返回信道,当蒸发区受热,冷凝区散热,使回路内所有的流体皆朝同一方向稳定流动不相冲突,且所有流体皆可流经回路各处,故回路内存在的非凝结性气体对回路的均温性影响不大,且顺着回路流动,而使回路热板成为均温性佳,且热传量极大的热交换装置。其中蒸气信道能以二信道以上并联设置,流体返回信道能以二信道以上并联设置。为更好地解释本专利技术为达到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效果,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相信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征与优点,可由此得以深入且具体的了解。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方案的剖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图2中第一环状回路板翻面后的上视立体图;图4为图2中第一环状回路板未翻面的上视立体图;图5为图2中第二环状回路板的上视图;图6为图2中本专利技术组合后的剖视图; 图7为图2中第一环状回路流体的流动示意图; 具有至少一个呈娄空状的第一环状回路板5与至少一个呈娄空状的第二环状回路4,各环状回路板4、5是接设于壳体3内,并以环状回路板4在壳体3内形成具有至少一回路2,回路2是以娄空形成各信道,其中的壳体3是由顶壳31与底壳32所组成,以顶壳31的周缘与底壳32的周缘相接后密闭形成壳体3。其中环状回路板可以仅设其中的一块,或是设置成两块相叠状,可以将图3与图4所示的状态,直接相叠组成另一组合。其中壳体3可具有另一种型式,壳体是为由一圆管压平成扁平管,且两端封闭者。在第一环状回路板5与第二环状回路板4上开设有突起或凹陷的信道,在图3、4、图5中,该信道的设置能满足形成回路的需求;其中第一环状回路板与第二环状回路板的设置方式近似。在图2中的第一环状回路板5和第二环状回路板4为呈方形,而且于其中分别形成四等分的使用状态,也就是以十字区分成四区,各区均形成一回路,是由各二条不相交且呈角状平行侧的区隔条50a、40a及垂直侧的区隔条50b、40b与二条角状相交的边缘条57、47相连组成,于该对角状相按的区隔条50a、50b或40a、40b间各形成一中心缺口58、48。在一对区隔条40a及40b与一对边缘条47,或是一对区隔条50a及50b与一对边缘条57所框围的空间内,分别以四条的第一隔条41、42、43、44、51、52、53、54与区隔条40a、40b、50a、50b并列形成四条宽信道,再以一第二隔条45、55两侧分别与第一隔条44、54、平行侧的边缘条47、57并列形成二条次宽信道,在另一侧垂直侧的区隔条47、57并列有一底隔条46、56间区隔成一条较窄信道,且使底隔条46、56与第一隔条44、54相接。在图3、图4中,第一环状回路板5的平行侧区隔条50a、第一、第二隔条51、52、53、54、55分别与相垂直相接的边缘条57处各设有一阶状凹槽59f、59a、59b、59c、59d、59e,各凹槽59设在近宽信道与次宽信道的外端,并形成宽、次宽信道横向相交的状态,以使各凹槽59成为蒸气移动的信道终点,即使第一环状回路板5的蒸气,经由第一环状回路板5宽信道的靠边部份的冷却通路,且呈左右两半间相连通的状态。在图5中,第二环状回路板4的平行侧区隔条40、第一、第二隔条41、42、43、44、45分别与相垂直相接的边缘条47处各设有一贯穿横槽49,形成宽、次宽信道间为平行设置;其需经由第二板状毛细组织7的传递,如图6所示。各回路板4、5上的各回路形成由宽信道、次宽信道、较窄信道的连通形状。但上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平板式环路型热管(一),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壳体,其为中空封闭体,其内充填有适量液体,及 至少一呈娄空状的环状回路板,其设于壳体内,并于其上设有至少一回路,回路依序由蒸发区、至少一蒸气信道、冷凝区及至少一流体返回信道串联所组成,其中蒸气信道、流体返回信道为各自独立的信道,且位于流体返回信道内的流阻大于蒸气信道,使回路形成不对称的导引效应,蒸气信道与流体返回信道之间有相连通的信道,回路是以娄空形成各信道; 当液体由蒸发区受热形成的蒸气流,流至冷凝区形成冷凝的液体流,让冷凝的液体流,并同回路内所具有的非凝结性气体,连同未冷凝的部份蒸气流,在回路的信道热流不对称导引下,一齐朝向流体返回信道以单一同方向流动,而回流至蒸发区,再流入蒸发信道,形成回路的循环流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嘉豪
申请(专利权)人:李嘉豪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