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臂吊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8336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前臂吊带,其结构包括固定包带、连接带、方环、日字扣、调节带、刻度值、吊带、第一分叉带和第二分叉带,固定包带前端上侧与连接带前端相互缝合,连接带后端二分之一处套设在方环前端,方环后端穿设有调节带,日字扣内部与调节带四分之一处插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前臂吊带,通过设置了固定包带,由手部挤压充气球,充气球通过充放管对气囊进行充气,侧边带与棉花层包裹住骨折部位,防水层进行防水,从而起到了防护的作用;通过调节带外部设置了刻度值,并拉动调节带,使得调节带通过日字扣的调节,使得固定包带前后两端呈对称,实现了两边对称性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前臂吊带
本技术涉及前臂吊带
,具体涉及一种前臂吊带。
技术介绍
在骨科临床治疗过程中,上肢神经肌肉损伤、关节脱位或骨折等较为常见,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后均需用小夹板或石膏托外固定3-8周,为方便患者早期主动运动,现多采用前臂吊带固定,且针对手臂骨折情况,使用前臂吊带拖住患者的前臂,对患者的手臂起到支撑作用,使患肢处于半免荷状态,减轻患肢负担,促进损伤部位的康复。当前臂吊带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两边不对称的情况,导致双侧对称性上不标准,使前臂吊带在使用时舒适度差,以及在长期使用时会发生疼痛压伤,导致患者的疼痛感增加,不利于恢复。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现提出一种前臂吊带,解决了当前臂吊带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两边不对称的情况,导致双侧对称性上不标准,使前臂吊带在使用时舒适度差,以及在长期使用时会发生疼痛压伤,导致患者的疼痛感增加,不利于恢复的问题。(二)技术方案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前臂吊带,包括固定包带、连接带、方环、日字扣、调节带、刻度值、吊带、第一分叉带和第二分叉带,所述固定包带前端上侧与连接带前端相互缝合,所述连接带后端二分之一处套设在方环前端,所述方环后端穿设有调节带,所述日字扣内部与调节带四分之一处插接,所述调节带尾端与固定包带后端上侧相互缝合,所述刻度值位于调节带外表面,所述吊带左端与调节带下端相互缝合,所述第一分叉带左端和第二分叉带左端与吊带右端相互缝合,并且第一分叉带右端和第二分叉带右端分别与固定包带右端前后两侧相互缝合,所述固定包带由充气球、充放管、侧边带、气囊、网片、棉花层、固定带本体和防水层组成,所述充气球左端与充放管右端相连通,所述充放管左端穿过侧边带与两组气囊右端进行插接,所述侧边带对称设置有两块于固定带本体前后两端相互缝合,所述气囊镶嵌于侧边带内部,所述网片铺设于棉花层上端,所述棉花层下端与固定带本体上端贴合固定,所述固定带本体下端紧贴于防水层上端面。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分叉带和第二分叉带长度大小均一致,并且第一分叉带和第二分叉带与吊带形成Y字形。进一步的,所述充气球外部表面设置有螺纹,并且充气球左端上侧设置有充放口。进一步的,所述充放管呈透明状,并且充放管的长度为8cm。进一步的,所述侧边带俯视图呈梯形,并且其侧边带上端长度为侧边带下端长度的三分之二。进一步的,所述气囊一组为三个,并且六个气囊之间相互连通。进一步的,所述棉花层的厚度为3cm,并且呈长方形。进一步的,所述日字扣内部设置有第一通孔、固定杆和第二通孔。(三)有益效果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为解决当前臂吊带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两边不对称的情况,导致双侧对称性上不标准,使前臂吊带在使用时舒适度差,以及在长期使用时会发生疼痛压伤,导致患者的疼痛感增加,不利于恢复的问题,通过设置了固定包带,由手部挤压充气球,充气球通过充放管对气囊进行充气,侧边带与棉花层包裹住骨折部位,防水层进行防水,从而起到了防护的作用;通过调节带外部设置了刻度值,并拉动调节带,使得调节带通过日字扣的调节,使得固定包带前后两端呈对称,实现了两边对称性的作用。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日字扣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固定包带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固定包带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固定包带-1、连接带-2、方环-3、日字扣-4、调节带-5、刻度值-6、吊带-7、第一分叉带-8、第二分叉带-9、充气球-101、充放管-102、侧边带-103、气囊-104、网片-105、棉花层-106、固定带本体-107、防水层-10、第一通孔-401、固定杆-402、第二通孔-403。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和图5,本技术提供一种前臂吊带:包括固定包带1、连接带2、方环3、日字扣4、调节带5、刻度值6、吊带7、第一分叉带8和第二分叉带9,固定包带1前端上侧与连接带2前端相互缝合,连接带2后端二分之一处套设在方环3前端,方环3后端穿设有调节带5,日字扣4内部与调节带5四分之一处插接,调节带5尾端与固定包带1后端上侧相互缝合,刻度值6位于调节带5外表面,吊带7左端与调节带5下端相互缝合,第一分叉带8左端和第二分叉带9左端与吊带7右端相互缝合,并且第一分叉带8右端和第二分叉带9右端分别与固定包带1右端前后两侧相互缝合,固定包带1由充气球101、充放管102、侧边带103、气囊104、网片105、棉花层106、固定带本体107和防水层108组成,充气球101左端与充放管102右端相连通,充放管102左端穿过侧边带103与两组气囊104右端进行插接,侧边带103对称设置有两块于固定带本体107前后两端相互缝合,气囊104镶嵌于侧边带103内部,网片105铺设于棉花层106上端,棉花层106下端与固定带本体107上端贴合固定,固定带本体107下端紧贴于防水层108上端面。其中,所述第一分叉带8和第二分叉带9长度大小均一致,并且第一分叉带8和第二分叉带9与吊带7形成Y字形,有利于进行安装。其中,所述充气球101外部表面设置有螺纹,并且充气球101左端上侧设置有充放口,有利于防止手滑以及有利于充气和放气。其中,所述充放管102呈透明状,并且充放管102的长度为8cm,有利于进行安装。其中,所述侧边带103俯视图呈梯形,并且其侧边带103上端长度为侧边带103下端长度的三分之二,有利于进行牵引。其中,所述气囊104一组为三个,并且六个气囊104之间相互连通,有利于提高腿部的舒适度。其中,所述棉花层106的厚度为3cm,并且呈长方形,有利于增加腿部的舒适度。其中,所述日字扣4内部设置有第一通孔401、固定杆402和第二通孔403,有利于进行安装和调节。工作原理:第一,将调节带5首端向前先从日字扣4下端的第一通孔401内部向上拉动;第二,将调节带5首端绕过固定杆402上端,再从第二通孔403内部向下拉动;第三,将调节带5首端向上穿过方环3后端,并且向上拉动;第四,将调节带5首端从日字扣4下端的第二通孔403内部向上拉动;第五,调节带5下端盖过固定杆402上端的部分调节带5,从第一通孔401内部向下拉动;第六,使用者首先将骨折部位穿过固定包带1内侧,第一分叉带8和第二分叉带9右端分别连接固定包带1右端,吊带7挂在脖子上,使得本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前臂吊带,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包括固定包带(1)、连接带(2)、方环(3)、日字扣(4)、调节带(5)、刻度值(6)、吊带(7)、第一分叉带(8)和第二分叉带(9),所述固定包带(1)前端上侧与连接带(2)前端相互缝合,所述连接带(2)后端二分之一处套设在方环(3)前端,所述方环(3)后端穿设有调节带(5),所述日字扣(4)内部与调节带(5)四分之一处插接,所述调节带(5)尾端与固定包带(1)后端上侧相互缝合,所述刻度值(6)位于调节带(5)外表面,所述吊带(7)左端与调节带(5)下端相互缝合,所述第一分叉带(8)左端和第二分叉带(9)左端与吊带(7)右端相互缝合,并且第一分叉带(8)右端和第二分叉带(9)右端分别与固定包带(1)右端前后两侧相互缝合,所述固定包带(1)由充气球(101)、充放管(102)、侧边带(103)、气囊(104)、网片(105)、棉花层(106)、固定带本体(107)和防水层(108)组成,所述充气球(101)左端与充放管(102)右端相连通,所述充放管(102)左端穿过侧边带(103)与两组气囊(104)右端进行插接,所述侧边带(103)对称设置有两块于固定带本体(107)前后两端相互缝合,所述气囊(104)镶嵌于侧边带(103)内部,所述网片(105)铺设于棉花层(106)上端,所述棉花层(106)下端与固定带本体(107)上端贴合固定,所述固定带本体(107)下端紧贴于防水层(108)上端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臂吊带,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包括固定包带(1)、连接带(2)、方环(3)、日字扣(4)、调节带(5)、刻度值(6)、吊带(7)、第一分叉带(8)和第二分叉带(9),所述固定包带(1)前端上侧与连接带(2)前端相互缝合,所述连接带(2)后端二分之一处套设在方环(3)前端,所述方环(3)后端穿设有调节带(5),所述日字扣(4)内部与调节带(5)四分之一处插接,所述调节带(5)尾端与固定包带(1)后端上侧相互缝合,所述刻度值(6)位于调节带(5)外表面,所述吊带(7)左端与调节带(5)下端相互缝合,所述第一分叉带(8)左端和第二分叉带(9)左端与吊带(7)右端相互缝合,并且第一分叉带(8)右端和第二分叉带(9)右端分别与固定包带(1)右端前后两侧相互缝合,所述固定包带(1)由充气球(101)、充放管(102)、侧边带(103)、气囊(104)、网片(105)、棉花层(106)、固定带本体(107)和防水层(108)组成,所述充气球(101)左端与充放管(102)右端相连通,所述充放管(102)左端穿过侧边带(103)与两组气囊(104)右端进行插接,所述侧边带(103)对称设置有两块于固定带本体(107)前后两端相互缝合,所述气囊(104)镶嵌于侧边带(103)内部,所述网片(105)铺设于棉花层(106)上端,所述棉花层(106)下端与固定带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娅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