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骨外科手术用调节固定装置,包括底座和底座二,所述底座和底座二的上方分别设置有压块和压块二;底座和压块的两侧壁均对称设置有两个定位块,且底座二和压块二的两侧壁均对称设置有一个定位块;所述底座内腔的底部对称设置有两个方管,方管的端部开设有槽,且槽与底座二之间设置有齿板;所述底座侧壁设置有把手;所述齿板的右侧与底座二的端部固定连接,左侧通过槽设置在底座内腔的方管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压块的内部设置有气泵和蓄电池,通过开启开关能够使内部的气泵进行工作,对气囊的内部充气,使患处得到固定,防止出现移动造成二次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骨外科手术用调节固定装置
本技术涉及骨外科手术
,尤其涉及一种骨外科手术用调节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骨外科是以诊疗各种类型断指、断掌、多指离断的再植、各种类型皮瓣移植、神经修复术、四肢先天性畸形、臂丛神经损伤及神经卡压的诊治的专业科室,在骨外科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医护人员将患者肢体固定在固定器过程中,普通固定器在穿戴前需要医护人员测量患者肢体长度后再准备固定器,并且普通固定器长度固定医护人员需要存储多个固定器,不方便医护人员操作使用,降低了工作效率。中国专利号为201821070708.4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骨外科手术用固定装置,其解决方案仍存在一下不足之处需要改进:(1)调节时出现两个不同步现象,容易导致装置偏移,会对患者的恢复造成影响;(2)固定不便,且通过转动的方式进行定位,造成患处不能够全方位限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骨外科手术用调节固定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骨外科手术用调节固定装置,包括底座和底座二,所述底座和底座二的上方分别设置有压块和压块二;底座和压块的两侧壁均对称设置有两个定位块,且底座二和压块二的两侧壁均对称设置有一个定位块;所述底座内腔的底部对称设置有两个方管,方管的端部开设有槽,且槽与底座二之间设置有齿板;所述底座侧壁设置有把手。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齿板的右侧与底座二的端部固定连接,左侧通过槽设置在底座内腔的方管中。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两个所述方管靠近槽的一端均开设有通孔,且方管内部的齿板通过通孔啮合有齿轮,齿轮与把手之间设置有转轴。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座内腔的底部设置有限位块,限位块的中间位置开设有孔,且孔的内部通过轴承与转轴过盈配合。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座的顶部截面设置为圆弧状,且上表面设置有条板。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压块的上方设置有维修板和开关,底部设置有气囊,且压块的内部设置有气泵和蓄电池。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座二的顶部开设有板槽,且板槽的一侧铰接有支撑板。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座和底座二的底部四个拐角位置均设置有防滑块。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压块和压块二两侧的定位块上均设置有侧螺栓。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通过齿板和方管之间的配合,能够实现在把手转动时,通过齿轮的转动实现齿条的移动,从而控制底座和底座二之间的距离;2.通过方管上开设有通孔,能够实现齿轮转动时,齿轮通过通孔后与齿板进行啮合,且通过齿轮和方管能够实现对齿板的定位;3.通过设置底座的顶部截面设置为圆弧状,且上表面设置有条板,能够便于对患者的手臂或腿部进行定位,且设置为圆弧状能够起到更好的贴合效果;4.通过压块的内部设置有气泵和蓄电池,通过开启开关能够使内部的气泵进行工作,对气囊的内部充气,使患处得到固定,防止出现移动造成二次损伤。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骨外科手术用调节固定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骨外科手术用调节固定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骨外科手术用调节固定装置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骨外科手术用调节固定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座、2定位块、3调节杆、4压块、5螺栓、6维修板、7开关、8把手、9槽、10齿板、11底座二、12条板、13压块二、14板槽、15支撑板、16气囊、17防滑块、18方管、19齿轮、20转轴、21限位块、22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4,一种骨外科手术用调节固定装置,包括底座1和底座二11,底座1和底座二11的上方分别设置有压块4和压块二13;底座1和压块4的两侧壁均对称设置有两个定位块2,且底座二11和压块二13的两侧壁均对称设置有一个定位块2;底座1内腔的底部对称设置有两个方管18,方管18的端部开设有槽9,且槽9与底座二11之间设置有齿板10;底座1侧壁设置有把手8,通过设置有把手8,能够便于对装置进行受力,能够便于使用时的调节。本技术中,齿板10的右侧与底座二11的端部固定连接,左侧通过槽9设置在底座1内腔的方管18中,通过齿板10和方管18之间的配合,能够实现在把手8转动时,通过齿轮19的转动实现齿条19的移动,从而控制底座1和底座二11之间的距离;两个方管18靠近槽9的一端均开设有通孔22,且方管18内部的齿板10通过通孔22啮合有齿轮19,齿轮19与把手8之间设置有转轴20,方管18上开设有通孔22,能够实现齿轮19转动时,齿轮19通过通孔22后与齿板10进行啮合,且通过齿轮19和方管18能够实现对齿板10的定位;底座1内腔的底部设置有限位块21,限位块21的中间位置开设有孔,且孔的内部通过轴承与转轴过盈配合,通过设置有限位块21能够对转轴20起到支撑定位的效果;底座1的顶部截面设置为圆弧状,且上表面设置有条板12,能够便于对患者的手臂或腿部进行定位,且设置为圆弧状能够起到更好的贴合效果;压块4的上方设置有维修板6和开关7,底部设置有气囊16,且压块4的内部设置有气泵和蓄电池,通过开启开关7能够使内部的气泵进行工作,对气囊16的内部充气,使患处得到固定,防止出现移动造成二次损伤;底座二11的顶部开设有板槽14,且板槽14的一侧铰接有支撑板15,能够对患者的部位进行支撑;底座1和底座二11的底部四个拐角位置均设置有防滑块17,能够有效的防止再使用的过程中造成,装置发生偏移;压块4和压块二13两侧的定位块2上均设置有侧螺栓5,能够对压块4和压块二13起到定位的作用。使用时,通过测量患者患处的长度距离,然后将装置通过把手8进行转动使齿板10将底座和底座二11之间的距离移动到合适的位置,然后将患处放置在底座1和底座二11上并将压块4和压块二13通过调节杆3进行安装,然后通过螺栓5对压块4和压块二13进行固定,接着开启开关7使内部的气泵进行工作,气泵的作用下使内部的气囊16充气,气囊16对内部的患处进行充分固定,最终完成使用。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骨外科手术用调节固定装置,包括底座(1)和底座二(1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和底座二(11)的上方分别设置有压块(4)和压块二(13);底座(1)和压块(4)的两侧壁均对称设置有两个定位块(2),且底座二(11)和压块二(13)的两侧壁均对称设置有一个定位块(2);所述底座(1)内腔的底部对称设置有两个方管(18),方管(18)的端部开设有槽(9),且槽(9)与底座二(11)之间设置有齿板(10);所述底座(1)侧壁设置有把手(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骨外科手术用调节固定装置,包括底座(1)和底座二(1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和底座二(11)的上方分别设置有压块(4)和压块二(13);底座(1)和压块(4)的两侧壁均对称设置有两个定位块(2),且底座二(11)和压块二(13)的两侧壁均对称设置有一个定位块(2);所述底座(1)内腔的底部对称设置有两个方管(18),方管(18)的端部开设有槽(9),且槽(9)与底座二(11)之间设置有齿板(10);所述底座(1)侧壁设置有把手(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骨外科手术用调节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齿板(10)的右侧与底座二(11)的端部固定连接,左侧通过槽(9)设置在底座(1)内腔的方管(18)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骨外科手术用调节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方管(18)靠近槽(9)的一端均开设有通孔(22),且方管(18)内部的齿板(10)通过通孔(22)啮合有齿轮(19),齿轮(19)与把手(8)之间设置有转轴(2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骨外科手术用调节固定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亦奇,
申请(专利权)人:邓亦奇,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