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马永锡专利>正文

密闭腔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7028 阅读:6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密闭腔式换热器,属热能交换技术领域。其特点是:孔板与水平放置的圆柱壳体两端四周密封,冷流体换热管束和热流体换热管束穿过孔板并密封,组成一个腔体;冷、热流体换热管束分别位于腔体的上部和下部空间;真空状的密闭腔内充有工作介质;冷、热流体换热管束的内腔与两端的带接管的罩壳相通,分别构成独立的流体通道;圆柱壳体的外下方焊有安装支座,其密闭腔可有多种结构形式,可以是单体的,双体的,或叁体的;实施本发明专利技术后的积极效果是:该换热器非传统意义的管壳式换热器,具有结构简单,热响应快、热控制方便,传热效率高,节能效果显著。可应用于低、中、高温度传热场合;是一个很实用的发明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密闭腔式换热器
属热能交换
,确切地说是一种涉及液一液换热和管内反应技术。
技术介绍
当前,管壳式换热器作为一种成熟的、规范的承压换热设备应用工业的各个领 域。但是现有的冷热流体间壁式换热结构决定了其具有如下固有缺点对于液-液 换热器,壳程的传热系数通常较低,致使总传热系数不高,如加大换热面积,则 设备成本提高;对于壳程承受高压的管壳式换热器,由于壳体的直径较大,使得 壳体厚度加大,增加了换热器成本;在低品位能源回收领域,由于传热温差较小, 管壳式换热器的效率更加低下;在温度控制方面,如工艺流体出口温度控制和 换热管内进行物理或化学反应的场合,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表现为温度响应滞后, 且控制难度较大。此外,现有管壳式换热器的种种强化传热措施都大大增加了其 制造难度和设备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传热效率高,而且可以根据工艺的需要 快速灵活地调节加热流体或冷却流体出口温度的密闭腔式换热器。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密闭腔式换热器,包含真空密闭腔体、换热管束、工作介质和用作流体通道 的罩壳,其方案是孔板与水平圆柱壳体两端四周密封,冷流体换热管束和热流 体换热管束穿过孔板并密封,组成一个腔体;冷流体换热管束位于腔体的上部空 间,热流体换热管束位于腔体的下部空间;真空状的密闭腔内充有工作介质;冷、 热流体换热管束的内腔与两端的带接管的罩壳相通,分别构成独立的流体通道; 圆柱壳体的外下方焊有安装支座,其密闭腔可有多种结构形式。其结构形式之一是单体密闭腔式换热器;其结构形式之二是双体密闭腔式换热器; 其结构形式之三是叁体密闭腔式换热器;罩壳与真空密闭腔之间可采用法兰连接, 或者焊接连接。冷、热流体换热管束的两端在焊接管板的外侧,可以由U型弯头 将各自相邻换热管相互连接,分别构成冷、热流体的通道。冷流体换热管束和 热流体换热管束,之间可挂有丝网吸液芯。热流体换热管束,在其内可以插入电加 热棒作为热源。实施本专利技术后的积极效果是由于密闭腔内没有多余的部件,故而结构简单,同时冷、热流体均走管内,可 以承受高压而不至于增加壳体厚度,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密闭腔内为相变传热, 因此冷、热流体管束外侧具有较高的传热系数,通过合理对管箱分程设置冷、热 流体的流速,或者采取管道内侧强化传热措施,即可实现整台换热器的高效传热。 工作时,密闭腔内工作介质处于饱和状态,并维持一个稳定的工作压力和温度, 当调整冷、热流体任何一方的流量时,腔内工作介质的温度和压力会迅速地进行 相应调整,从而可以方便地控制另一侧流体的出口温度。简言之,该换热器非传统意义的管壳式换热器,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热 响应快、热控制方便、传热效率高,节能效果显著。通过选择合适的设备材料和 工作介质,该换热器可应用于低、中、高温度传热的场合。附图说明图l是本专利技术的单体密闭腔换热器剖面结构2是图1的A""A剖视3是本专利技术的多体密闭腔换热器剖面结构4是图3的双体密闭腔换热器B—B剖视5是图3的叁体密闭腔换热器B—B剖视6是,专利技术单体换热器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密闭腔式换热器,包含真空密闭腔体、换热管束、工作介质和用作流体通道的 罩壳,其结构是孔板5与水平圆柱壳体7两端四周密封,冷流体换热管束8和热流体换热管束10穿过孔板5并密封,组成一个腔体;冷流体换热管束8位于腔 体的上部空间、热流体换热管束10位于腔体的下部空间;真空状的密闭腔内充有 工作介质lh冷、热流体换热管束的内腔与两端的带接管的罩壳2相通,分别 构成独立的流体通道;圆柱壳体7的外下方焊有安装支座12,其密闭腔可有多种 结构形式。其结构形式之一是单体密闭腔式换热器冷流体换热管束8、热流体换 热管束10和工作介质H处在同一圆柱密闭腔体内,冷、热流体换热管束内腔的两端与带隔板3的罩壳相通构成各自通道。其结构形式之二是双体密闭腔式换热器冷流体换热管束8和热流体换热管束10分别处在上、下圆柱密闭腔体内,两腔体间由连通管13密封沟通,工作介质处在下方腔体内,冷、热流体换热管束内腔的两端各自与独立的罩壳相通构成相应通道。其结构形式之三是叁体密闭腔式换热器冷流体换热管束8位于上方圆柱密闭腔体内,两组热流体换热管束10分 别位于下方两个平行的密闭腔体内,三个腔体间由蒸汽上升管16,冷凝液回流管 14,工作介质连通管15相接连通,构成叁体密闭腔。所述的工作介质ll其使用条 件是介质工作温度为30—250t可采用蒸馏水;低于30t的低温场合,采用氨、 氮或氟里昂;高于250t的中高温场合,采用导热姆、汞、钾或钠;工作介质的填 充量应满足2/3以上的热流体换热管束10浸泡在工作介质11构成的液池内。所 述的罩壳2,可以通过罩壳法兰4与密闭腔上的法兰管板与螺栓连接,也可以直接 与密闭腔上的焊接管板6焊接连接。所述的冷流体换热管束8和热流体换热管束 10的两端在焊接管板6的外侧,可以由U型弯头18将各自相邻换热管相互连接, 分别构成冷、热流体的通道。所述的冷流体换热管束8和热流体换热管束10,两者 之间可挂有丝网吸液芯9。所述的热流体换热管束10,在其内可以插入电加热棒17 作为热源。现对工作原理作一说明当换热器工作时,冷、热流体分别流经一端的罩壳进入相应的换热管束内, 并从另一端的罩壳流出。密闭腔内的工作介质吸收热流体放出的热量后汽化为蒸 汽并上升到腔体上部,蒸汽在冷流体管道外壁释放出汽化潜热变为冷凝液,冷凝 液在重力的作用下回落到腔体液池内,如此循环,从而实现冷、热流体间的热量 传递。权利要求1. 密闭腔式换热器,包含真空密闭腔体、换热管束、工作介质和用作流体通道的罩壳,其特征是孔板(5)与水平放置的圆柱壳体(7)两端四周密封,冷流体换热管束(8)和热流体换热管束(10)穿过孔板(5)并密封,组成一个腔体;冷流体换热管束(8)位于腔体的上部空间、热流体换热管束(10)位于腔体的下部空间;真空状的密闭腔内充有工作介质(11);冷、热流体换热管束的内腔与两端的带接管(1)的罩壳(2)相通,分别构成独立的流体通道;圆柱壳体(7)的外下方焊有安装支座(12);其密闭腔可有多种结构形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闭腔式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的多种结构形式,其 结构形式之一是单体密闭腔式换热器冷流体换热管束(8)、热流体换热管束(10)和工作介质(11)处在同一圆柱密闭腔体内,冷、热流体换热管束内腔 的两端与带隔板(3)的罩壳相通构成各自通道。3.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密闭腔式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的多种结构形式,其 结构形式之二是双体密闭腔式换热器冷流体换热管束(8)和热流体换热管束(IO)各自处在上、下圆柱密闭腔体内,两腔体间由连通管(13)密封沟通,工作介质处在下方腔体内,冷、热流体换热管束内腔的两端各自与独立的罩壳相通 构成相应的通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闭腔式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的多种结构形式, 其结构形式之三是叁体密闭腔式换热器冷流体换热管束(8)位于上方圆柱密 闭腔体内,两组热流体换热管束(10)分别位于下方两个平行的密闭腔体内,三个腔体间由蒸汽上升管(16),冷凝液回流管(14),工作介质连通管(15)相接连通,构成叁体密闭腔。5.根据权利要求1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密闭腔式换热器,包含真空密闭腔体、换热管束、工作介质和用作流体通道的罩壳,其特征是:孔板(5)与水平放置的圆柱壳体(7)两端四周密封,冷流体换热管束(8)和热流体换热管束(10)穿过孔板(5)并密封,组成一个腔体;冷流体换热管束(8)位于腔体的上部空间、热流体换热管束(10)位于腔体的下部空间;真空状的密闭腔内充有工作介质(11);冷、热流体换热管束的内腔与两端的带接管(1)的罩壳(2)相通,分别构成独立的流体通道;圆柱壳体(7)的外下方焊有安装支座(12);其密闭腔可有多种结构形式。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永锡
申请(专利权)人:马永锡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