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夜行避障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869773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夜行避障系统,包括电源模块、控制终端和预警模块、避障模块,电源模块为车辆的供电模块,控制终端为车辆的控制器,预警模块为车辆状态预警,避障模块包括超声采集电路、限幅调节电路和运放输出电路,所述超声采集电路采集车辆行驶时路面信息,限幅调节电路运用运放器AR2和二极管D1‑二极管D4组成限幅电路对信号限幅,同时运用运放器AR1和三极管Q1、三极管Q2检测限幅电路输入信号、输出信号电位差,反馈信号至运放器AR3反相输入端内,运放器AR3比较信号后输入运放输出电路内,运放输出电路运用运放器AR4同相放大信号后输入预警模块内,将车辆行驶时路面信息信号,直接转换为预警模块的触发信号,减少了避障的响应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辆夜行避障系统
本技术涉及电子信息测量
,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夜行避障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车辆夜行避障受技术的限制,避障距离有限,因此需要尽可能的减小避障的响应时间,现有技术避障是通过控制器接收障碍采集信号,然后控制预警模块预警,控制器本身分析信号是需要比较信号、处理信号,增加响应时间,不利于车辆夜行避障,可以采用提前预警的方式降低避障响应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技术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夜行避障系统,能够将车辆行驶时路面信息信号,直接转换为预警模块的触发信号,减少了避障的响应时间。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辆夜行避障系统,包括电源模块、控制终端和预警模块、避障模块,电源模块为车辆的供电模块,控制终端为车辆的控制器,预警模块为车辆状态预警,避障模块包括超声采集电路、限幅调节电路和运放输出电路,所述超声采集电路采集车辆行驶时路面信息,限幅调节电路运用运放器AR2和二极管D1-二极管D4组成限幅电路对信号限幅,同时运用运放器AR1和三极管Q1、三极管Q2检测限幅电路输入信号、输出信号电位差,反馈信号至运放器AR3反相输入端内,运放器AR3比较信号后输入运放输出电路内,运放输出电路运用运放器AR4同相放大信号后输入预警模块内,为预警模块的触发信号。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采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运用运放器AR2和二极管D1-二极管D4组成限幅电路对信号限幅,运用二极管D1、二极管D2和二极管D3、二极管D4对信号对称限幅,可以提高信号的限幅深度,可以提高信号精度,同时运用运放器AR1和三极管Q1、三极管Q2检测限幅电路输入信号、输出信号电位差,反馈信号至运放器AR3反相输入端内,利用三极管Q1、三极管Q2的开关性质,可以检测信号振幅,防止信号振幅过大,造成信号畸变,提高信号的可靠性;2.运用运放器AR3比较信号后输入运放输出电路内,稳定信号电位,并且运用运放器AR4同相放大信号,提高信号强度,为预警模块的触发信号,直接触发预警模块报警,提醒驾驶员避障,将车辆行驶时路面信息信号,直接转换为预警模块的触发信号,减少了避障的响应时间,实现提前预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车辆夜行避障系统的限幅调节电路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车辆夜行避障系统的超声采集电路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车辆夜行避障系统的运放输出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1至附图3对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结构内容,均是以说明书附图为参考。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各示例性的实施例。一种车辆夜行避障系统,包括电源模块、控制终端和预警模块、避障模块,电源模块为车辆的供电模块,控制终端为车辆的控制器,预警模块为车辆状态预警,避障模块包括超声采集电路、限幅调节电路和运放输出电路,所述超声采集电路采集车辆行驶时路面信息,限幅调节电路运用运放器AR2和二极管D1-二极管D4组成限幅电路对信号限幅,同时运用运放器AR1和三极管Q1、三极管Q2检测限幅电路输入信号、输出信号电位差,反馈信号至运放器AR3反相输入端内,运放器AR3比较信号后输入运放输出电路内,运放输出电路运用运放器AR4同相放大信号后输入预警模块内,为预警模块的触发信号;所述限幅调节电路运用运放器AR2和二极管D1-二极管D4组成限幅电路对信号限幅,运用二极管D1、二极管D2和二极管D3、二极管D4对信号对称限幅,可以提高信号的限幅深度,可以提高信号精度,同时运用运放器AR1和三极管Q1、三极管Q2检测限幅电路输入信号、输出信号电位差,反馈信号至运放器AR3反相输入端内,利用三极管Q1、三极管Q2的开关性质,可以检测信号振幅,防止信号振幅过大,造成信号畸变,然后运用运放器AR3比较信号后输入运放输出电路内,稳定信号电位,运放器AR2的同相输入端接二极管D2的负极、二极管D1的正极和电阻R2的一端,运放器AR2的反相输入端接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运放器AR2的输出端接二极管D3的负极、二极管D4的正极和电阻R2的另一端,二极管D2的正极接二极管D1的负极、运放器AR1的同相输入端,运放器AR1的反相输入端接电阻R7的一端,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运放器AR1的输出端接三极管Q2的基极和电阻R4、电阻R5的一端,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三极管Q1的基极和电阻R4的另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三极管Q1的集电极接运放器AR3的反相输入端,运放器AR3的同相输入端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二极管D3的正极、二极管D4的负极。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超声采集电路运用型号为RCWL-1601的超声采集器J1采集车辆行驶时路面信息,超声采集器J1的电源端接电源+5V,超声采集器J1的接地端接地,超声采集器J1的输出端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接电容C1的一端和运放器AR1的同相输入端,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运放输出电路运用运放器AR4同相放大信号,提高信号强度,为预警模块的触发信号,直接触发预警模块报警,提醒驾驶员避障,运放器AR4的同相输入端接运放器AR3的输出端,运放器AR4的反相输入端接电阻R6、电阻R9的一端,电阻R9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6的另一端接运放器AR4的输出端和电阻R8的一端,电阻R8的另一端接信号输出端口。本技术具体使用时,一种车辆夜行避障系统,包括电源模块、控制终端和预警模块、避障模块,电源模块为车辆的供电模块,控制终端为车辆的控制器,预警模块为车辆状态预警,避障模块包括超声采集电路、限幅调节电路和运放输出电路,所述超声采集电路采集车辆行驶时路面信息,限幅调节电路运用运放器AR2和二极管D1-二极管D4组成限幅电路对信号限幅,运用二极管D1、二极管D2和二极管D3、二极管D4对信号对称限幅,可以提高信号的限幅深度,可以提高信号精度,同时运用运放器AR1和三极管Q1、三极管Q2检测限幅电路输入信号、输出信号电位差,反馈信号至运放器AR3反相输入端内,利用三极管Q1、三极管Q2的开关性质,可以检测信号振幅,防止信号振幅过大,造成信号畸变,然后运用运放器AR3比较信号后输入运放输出电路内,稳定信号电位,运放输出电路运用运放器AR4同相放大信号后输入预警模块内,为预警模块的触发信号。以上所述是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具体实施仅局限于此;对于本技术所属及相关
的技术人员来说,在基于本技术技术方案思路前提下,所作的拓展以及操作方法、数据的替换,都应当落在本技术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夜行避障系统,包括电源模块、控制终端和预警模块、避障模块,电源模块为车辆的供电模块,控制终端为车辆的控制器,预警模块为车辆状态预警,避障模块包括超声采集电路、限幅调节电路和运放输出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声采集电路采集车辆行驶时路面信息,限幅调节电路运用运放器AR2和二极管D1-二极管D4组成限幅电路对信号限幅,同时运用运放器AR1和三极管Q1、三极管Q2检测限幅电路输入信号、输出信号电位差,反馈信号至运放器AR3反相输入端内,运放器AR3比较信号后输入运放输出电路内,运放输出电路运用运放器AR4同相放大信号后输入预警模块内,为预警模块的触发信号;/n所述限幅调节电路包括运放器AR2,运放器AR2的同相输入端接二极管D2的负极、二极管D1的正极和电阻R2的一端,运放器AR2的反相输入端接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运放器AR2的输出端接二极管D3的负极、二极管D4的正极和电阻R2的另一端,二极管D2的正极接二极管D1的负极、运放器AR1的同相输入端,运放器AR1的反相输入端接电阻R7的一端,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运放器AR1的输出端接三极管Q2的基极和电阻R4、电阻R5的一端,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三极管Q1的基极和电阻R4的另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三极管Q1的集电极接运放器AR3的反相输入端,运放器AR3的同相输入端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二极管D3的正极、二极管D4的负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夜行避障系统,包括电源模块、控制终端和预警模块、避障模块,电源模块为车辆的供电模块,控制终端为车辆的控制器,预警模块为车辆状态预警,避障模块包括超声采集电路、限幅调节电路和运放输出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声采集电路采集车辆行驶时路面信息,限幅调节电路运用运放器AR2和二极管D1-二极管D4组成限幅电路对信号限幅,同时运用运放器AR1和三极管Q1、三极管Q2检测限幅电路输入信号、输出信号电位差,反馈信号至运放器AR3反相输入端内,运放器AR3比较信号后输入运放输出电路内,运放输出电路运用运放器AR4同相放大信号后输入预警模块内,为预警模块的触发信号;
所述限幅调节电路包括运放器AR2,运放器AR2的同相输入端接二极管D2的负极、二极管D1的正极和电阻R2的一端,运放器AR2的反相输入端接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运放器AR2的输出端接二极管D3的负极、二极管D4的正极和电阻R2的另一端,二极管D2的正极接二极管D1的负极、运放器AR1的同相输入端,运放器AR1的反相输入端接电阻R7的一端,电阻R7的另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晶祝国辉刘子豪马朋史建行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