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流交叉流式冷却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6500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单流交叉流式冷却塔,包括:外壳,其一侧形成有空气吸入口,在其上部设有用于喷射冷凝水的冷凝水喷嘴;填充段,设在上述空气吸入口的内侧,以便引导冷凝水,该冷凝水是为了与通过上述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相交叉而进行换热,通过上述冷凝水喷嘴向下方喷射的;引导部,设在上述空气吸入口的面向的另一侧,以便向一定角度上方引导吐出上述吸入的空气;以及风扇,设在上述引导部的端部上,以便通过上述空气吸入口吸入空气。(*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冷却冷凝水的冷却塔,该冷凝水用于冷冻以及空调装置上,具体而言是一种可以最小化设置面积的单流交叉流式冷却塔
技术介绍
一般,在冷冻以及空调装置中经冷却作用后循环的高温冷凝水,在冷却塔再次被冷却。上述冷却塔将高温状态的上述冷却水喷射而使其与周围空气接触,从而使冷凝水的温度冷却至可以再使用的温度为止。在此,交叉流式冷却塔是采用了跟着填充段流下的高温冷凝水与流入的空气互相以直角形交叉而冷却的方式。而且这些交叉流式冷却塔分为双流式(double flow type)和单流式(single flow type)。上述双流式冷却塔是上述空气从两个侧面流入的,上述单流式冷却塔是上述空气只从一侧流入的。图1是表示以往的单流交叉流式冷却塔的截面图。如图1所示,以往,在冷却塔的外壳11的空气吸入口11a侧设置填充段12,在上述填充段12的上部设置冷凝水喷嘴14。通过上述冷凝水喷嘴14供应的冷凝水跟着上述填充段12从上部流向下部,与从上述外壳11的空气吸入口11a吸入的空气以直角形交叉而冷却。而且,与设在上述外壳11的一侧的空气吸入口11a面向的方向设有空气吐出口11b,在上述空气吸入口11b侧供有设有以马达16和皮带等连结的风扇15的风扇筒19。但是,由于通过上述空气吐出口11b吐出的空气向着人17或墙18等周围事物,对经过此处的人给予不愉快感。而且,由于填充段12和风扇过于接近而存在吸入的空气不在填充段12中均匀分散流去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流交叉流式冷却塔,包括外壳,其一侧形成有空气吸入口,在其上部设有用于喷射冷凝水的冷凝水喷嘴;填充段,设在上述空气吸入口的内侧,以便引导冷凝水,该冷凝水是为了与通过上述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相交叉而进行换热,通过上述冷凝水喷嘴向下方喷射的;引导部,设在上述空气吸入口的面向的另一侧,以便向一定角度上方引导吐出上述吸入的空气;以及风扇,设在上述引导部的端部上,以便通过上述空气吸入口吸入空气。在此,上述引导部向上方以一定角度倾斜为宜。而且,上述引导部向上方以一定角度拐弯也可以。并且,上述外壳的宽度W2对应着上述填充段的宽度为宜。而且,上述外壳及倾斜部的宽度对应着上述填充段的宽度。而且,上述引导部的端部上设有风扇筒,上述风扇安装在上述风扇筒中。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以往的单流交叉流式冷却塔的截面图;图2是表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单流交叉流式冷却塔的截面图;图3是表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单流交叉流式冷却塔的概略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单流交叉流式冷却塔的优选实施例。在本发命中,对相同构成使用相同的名称以及相同的符号,对此省略附加说明。图2是表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单流交叉流式冷却塔的截面图。如图2所示,在上述冷却塔的外壳1的空气吸入口1a侧设有填充段(fillsection)2,在上述填充段2的上部设有冷凝水喷嘴4。通过上述喷嘴4供应的冷凝水跟着填充段2从上部流向下部,与从上述外壳1的空气吸入口1a空气交叉而被冷却。另一方面,上述外壳1的空气吸入口1a和空气吐出口1b布置为相互成直角,通过上述填充段2的空气由外壳1引导,通过空气吐出口1b向外部吐出。此时,形成在上述外壳1上部的空气吐出口1b侧备有风扇筒9,在上述风扇筒9的内侧设有以马达6的皮带等连结的风扇5。因此,通过上述风扇5的驱动而吸入的空气,其流向以90度改变,从而流经风扇筒9,向外部排放。但是,这种结构的交叉流式冷却塔的宽度W1为将填充段2的宽度和风扇筒9的直径加在一起的长度,比填充段2的宽度大,从而上述冷却塔的体积以及设置面积也过大。因此,设置面积必须至少比冷却塔的宽度W1长,所以,存在设置面积狭小时不能设置冷却塔的问题。而且,在上述交叉流式冷却塔中,风扇筒9及空气吐出口1b与空气吸入口成直角,所以,经由上述填充段2流入的空气不与整个填充段2均匀接触。即,在上述填充段2的下部形成有不与流入的空气接触的死区(dead area)7,因此存在降低换热效率的问题。而且,发生通过上述风扇筒9的高温吐出空气,再次通过空气吸入口1a流入填充段2侧的回流(recirculation)现象,存在降低换热效率的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单流交叉流式冷却塔改善了如同上述的问题。图3是表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单流交叉流式冷却塔的概略截面图。根据本实施例的冷却塔的基本构成与前述的一实施例相同,所以省略该说明。如图3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单流交叉流式冷却塔包括外壳21、填充段22以及引导部27。在此,在上述外壳21的一侧设有空气吸入口21a,在上部供有喷射冷凝水的冷凝水喷嘴24。而且,在上述外壳21的内侧,设置填充段22,该填充段22为了与通过上述空气吸入口21a吸入的空气相交叉而进行换热,引导通过上述冷凝水喷嘴24向下侧喷射的冷凝水。即,上述喷射的冷凝水跟着上述填充段22向下方移动,与向前方移动的空气进行换热。一方面,在上述空气吸入口21a的面向的另一侧备有引导部27,上述引导部27将经过上述填充段22的空气向一定角度上方引导。具体而言,在上述引导部27的端部上备有通过上述空气吸入口21a吸入空气的风扇25,为了便于组装,将上述风扇25以安装在另一风扇筒29的状态,安装在上述引导部27的端部上为宜。因此,由上述风扇25,通过上述空气吸入口21a吸入的空气经过上述外壳21及引导部,通过形成于上述风扇筒29的空气吐出口27a吐出。而且,在上述风扇筒29中设置驱动上述风扇25的风扇马达26为宜。另一方面,由上述风扇25吸入的空气的方向,在经过上述填充段22的时候几乎为水平方向,但由于上述引导部27而向一定角度上侧改变。为此,如在图3所示,将上述引导部27,相对于上述外壳21的底面,以一定角度上方倾斜为宜。因此,上述吸入的空气以水平方向通过上述填充段22后,由于上述引导部27以一定角度上侧倾斜引导。通过如上所述的构成,冷凝水从上述冷凝水喷嘴24喷射,跟着上述填充段22从上部向下部留着,以水平方向通过上述填充段22的空气冷却交叉的上述冷凝水。此后,上述空气跟着上述引导部27向上侧倾斜引导着,通过形成于上述风扇筒29的空气吐出口27a向外部吐出。因此,上述空气是通过形成于上述冷却塔的上部的空气吐出口27a向上侧倾斜吐出,所以可以防止直接向着移动中的人的现象。而且,由于上述空气的流向缓慢改变,所以可以防止上述吸入的空气不与填充材22接触的死区现象的发生。在此,上述引导部27的向上的倾斜角度可以根据冷却塔的冷却效率及设置面积适当调整。当然,也可以与图示不同,将上述引导部27相对于上述外壳21的底面,以一定角度上方拐弯形成,以使上述空气的流向更为缓慢改变。另一方面,上述外壳21的宽度W2与上述填充段22的宽度对应为宜。而且,上述外壳22及倾斜部27的宽度与上述填充段22的宽度对应为宜。由此,上述外壳21的内部空间与填充段22的体积对应形成,所以可以最小化不必要空间的发生。由此,可以减少上述外壳21所占的设置面积。以下,详细说明如同上述构成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单流交叉流式冷却塔的作用和效果。第一,由于上述空气是从上述冷却塔的上部向上侧倾斜吐出,所以可以防止直接向移动中的人吐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单流交叉流式冷却塔,包括:    外壳,其一侧形成有空气吸入口,在其上部设有用于喷射冷凝水的冷凝水喷嘴;    填充段,设在上述空气吸入口的内侧,以便引导冷凝水,该冷凝水是为了与通过上述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相交叉而进行换热,通过上述冷凝水喷嘴向下方喷射的;    引导部,设在上述空气吸入口的面向的另一侧,以便向一定角度上方引导吐出上述吸入的空气;以及    风扇,设在上述引导部的端部上,以便通过上述空气吸入口吸入空气。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具荠炳
申请(专利权)人:京仁机械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KR[韩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