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捞渣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84255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提高底渣的打捞效率和清除效果的捞渣装置,包括一对相互配合的捞勺和分别设置在这一对捞勺上的一对捞杆,并且这一对捞杆相互铰接在一起。由于上述的一对捞勺比原来锌捞的容积要大许多,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打捞效率。该捞渣装置主要用于电镀行业。(*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到一种清除底渣的装置。技术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镀锌板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在镀锌板的生产过 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不能溶解的物质沉入锅底,形成底渣。当锅中的底 渣积聚到一定量时,如果不及时清理,就会影响到镀锌的质量。目前使用的容 量极小的锌捞(类似于橱房间使用的长柄汤勺)来打捞底渣,不仅打捞的效率 低下,而且清除效果也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提高底渣的打捞效率和清除 效果的捞渣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捞渣装置,包 括一对相互配合的捞勺和分别设置在这一对捞勺上的一对捞杆,并且这一对捞 杆相互铰接在一起。在上述的每个捞杆的末端设置有一个把手。上述的两个把手向两翼张开。上述的捞勺呈半圆形。上述的把手的末端设置有收拢带,在上述的一对捞杆的铰接点处设置有起 吊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一对捞勺通过一对铰接在一起的捞杆的开合而 开合,使得捞勺的下沿可以贴着锅底逐渐收拢,大大提高了锅中底渣的清除效 果;而且,由于这一对捞勺比原来锌捞的容积要大许多,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打 捞效率。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示意图;图中1、捞勺,2、捞杆,3、铰接点,5、把手,6、收拢带,7、起吊带。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捞渣装置,包括一对相互配合的半圆 形的捞勺1和分别设置在这一对捞勺1上的一对捞杆2,并且这一对捞杆2于铰 接点3处相互铰接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捞杆2的末端还设置有一个把 手5,这两个把手5向两翼张开;此外,为了配合机械化作业,上述把手5的末 端设置有收拢带6,上述的一对捞杆2的铰接点3处设置有起吊带7。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将设置在一对捞杆2的铰接点3上的起吊带7 的末端套结在行车的挂钩上,两人分别握住两个把手5,由行车将捞勺l放入锌 锅中,并使一对捞勺1张开至最大并沉入锅底;此时,将分别设置在两个把手5 上的收拢带6的末端套结在行车的挂钩上,松开起吊带7,启动行车的上行机构, 让其挂钩上升;在行车挂钩上升过程中,两个把手5逐渐靠拢,通过杠杆原理, 作用在这两个把手5上的相互靠近的作用力通过作为杠杆支点的铰接点3传递 至捞勺1上,使得一对半圆形捞勺1也逐渐收拢、最终闭合,从而可将大面积 的底渣置于闭合的捞勺1中,并随着行车挂钩一起上升,从而将底渣而从锌锅 '中捞出。此外,这一对把手5的两翼张开的这种设置,大大增加了作用在这一 对把手5上的这种相互靠近的作用力,相应地,也就增加了一对捞勺1之间相 互靠近的作用力,使得闭合的一对捞勺1不至于在随着行车挂钩上升过程中而 松开。权利要求1.一种捞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相互配合的捞勺和分别设置在这一对捞勺上的一对捞杆,并且这一对捞杆相互铰接在一起。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捞渣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每个捞杆的末端 设置有一个把手。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捞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个把手向两翼张开。4. 如权利要求l、 2或3所述的捞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捞勺呈半 圆形。5. 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捞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把手的末端设 置有收拢带,在所述的一对捞杆的铰接点处设置有起吊带。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提高底渣的打捞效率和清除效果的捞渣装置,包括一对相互配合的捞勺和分别设置在这一对捞勺上的一对捞杆,并且这一对捞杆相互铰接在一起。由于上述的一对捞勺比原来锌捞的容积要大许多,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打捞效率。该捞渣装置主要用于电镀行业。文档编号F27D3/00GK201027210SQ20062017109公开日2008年2月27日 申请日期2006年12月15日 优先权日2006年12月15日专利技术者吴晓胜, 谞 陈 申请人:张家港市港星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捞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相互配合的捞勺和分别设置在这一对捞勺上的一对捞杆,并且这一对捞杆相互铰接在一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谞吴晓胜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市港星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