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力控及视觉技术的智能打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83483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8: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力控及视觉技术的智能打磨装置,属于自动化打磨抛光设备技术领域。该打磨装置包括六维力传感器、工业视觉组件、恒力执行器、被动调整装置、连接件及打磨组件;六维力传感器固定于连接件上;连接件上开设三个通孔,均匀分布于以六维力传感器为中心的圆周上;三个通孔分别固定所述打磨组件;所述打磨组件包括打磨头、被动调整装置和恒力执行器,每个打磨头通过被动调整装置与恒力执行器相连接;所述工业视觉组件用于实时检测打磨前进方向是否有打磨障碍,起到避障作用。本发明专利技术为自动化打磨抛光提供了高效、安全、打磨效果好的一种基于力控及视觉技术的高效智能打磨装置,提升打磨抛光过程中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力控及视觉技术的智能打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自动化打磨抛光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力控及视觉技术的智能打磨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的打磨抛光方法仍然以手工打磨、手工抛光为主,不仅劳动强度大,加工效率低,对工人技术熟练程度要求高,而且是工人职业病高发领域。因此,自动化打磨抛光设备的大量应用是实现“机械换人”,推动传统制造业实现技术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自动化打磨抛光设备主要由进给系统和打磨抛光头组成,进给系统如关节机器人、直角机器人、并联机构及机床的伺服进给系统等,目前较为成熟和可靠。目前打磨抛光头相对较为粗糙,一般只有打磨抛光的执行机构,缺乏可靠的控制系统和传感系统,无法实现恒力磨削,与进给系统缺乏相互作用、反馈的交互性,无法实时调整,致使现在的自动化打磨抛光设备适应面较窄,无法应对打磨抛光时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力控及视觉技术的智能打磨装置,该装置应用恒力执行器完成恒力浮动磨削,通过力控与视觉系统对打磨情况进行感知,反馈给进给系统做出实时调整;采用三个可自由伸缩的打磨头、被动调整装置、海绵垫等增加打磨效率的同时单、双、三打磨头作业的自由切换可适应有不同需求的场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基于力控及视觉技术的智能打磨装置,包括六维力传感器、工业视觉组件、恒力执行器、被动调整装置、连接件及打磨组件;其中:所述连接件为板状结构,六维力传感器固定于连接件上,六维力传感器用于检测空间全方向力值,即FX、FY、FZ、TX、TY、TZ;所述连接件上开设三个通孔,均匀分布于以六维力传感器为中心的圆周上;三个通孔分别固定所述打磨组件;所述打磨组件包括打磨头、被动调整装置和恒力执行器,每个打磨头通过被动调整装置与恒力执行器相连接;所述工业视觉组件为激光二维扫描传感器,固定在所述连接件上;打磨过程中,工业视觉组件用于实时检测打磨前进方向是否有打磨障碍,起到避障作用。所述打磨头中,相邻两个打磨头之间具有重叠率,保证搭接位置打磨完好。所述恒力执行器的末端固定在所述连接件上的通孔位置,恒力执行器通过气压控制提供一个恒定的打磨正压力(z向),保证打磨的一致性,同时在z向提供一个可伸缩的被动柔性,实现三打磨头同时恒力浮动打磨,同时恒力执行器能够实现在线伸缩,在处理不同打磨表面时,能够实现单、双或三打磨头作业的自由切换。所述被动调整装置包括上端连接件、双转轴件和下端连接件,上端连接件与执行器前端相连接,下端连接件连接打磨头;双转轴件与上、下端连接件均采用塞打螺丝连接,形成转动轴;被动调整装置提供两转轴(a轴、b轴)的被动柔性,在两转轴上添加适当阻尼,被动柔性适应角度在±6°之间,保证打磨大曲率曲面时,三打磨头能同时贴合。所述打磨头的前端带有海绵垫,能够为打磨头提供一定的柔性,使其贴合打磨物体表面。所述工业视觉组件包括工业相机及半导体激光器(线结构光),半导体激光器发出的光,经过透镜形成平面光幕,并在打磨物体上形成一条轮廓线,这条线三角反射回来的光被工业相机收集;这样形成的目标物体剖面图形被信号处理器分析处理,轮廓线的长度用X轴计量,轮廓线的高低用Z轴计量。在打磨过程中,排除掉重力等因素的干扰,各个方向力应保持均匀,六维力传感器指导进给系统(如关节机器人,数控机床等),实时调整打磨姿态,保证三打磨头同时贴合;如果打磨力超过安全阈值,六维力传感器可以判断打磨故障,使设备停机。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基于力控及视觉技术的智能打磨装置,通过力控与视觉系统对打磨情况进行感知,反馈给进给系统做出实时调整,保证进给系统和打磨抛光头之间的协调性,提高打磨表面效果,适应更多复杂情况。(2)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基于力控及视觉技术的智能打磨装置,三打磨头以力传感器为中心,按等边三角形排布。以力传感器为中心,质量分布较为均匀,受力合理;以力传感器为中心,几何分布较为均匀,在需要转动时较为容易实现控制。两打磨头之间保证一定的重叠率,保证搭接位置打磨完好,提升整体打磨效率。(3)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基于力控及视觉技术的智能打磨装置,应用恒力执行器装置完成恒力浮动磨削的同时,实现三个打磨头的自由伸缩,可以根据不同场合完成单、双、三打磨头作业的自由切换,适应面更广。(4)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基于力控及视觉技术的智能打磨装置,采用了被动调整装置、海绵垫等提供一定的被动柔性,保证打磨大曲率曲面时,三打磨头能同时贴合,提高三打磨头的适应范围。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总体结构图。图2为三打磨头分布及重叠区域示意图。图3为三打磨头通用组成图。图4为被动调整装置结构图。图5为工业视觉组件结构图。图中:1-六维力传感器,2-连接件,3-工业视觉组件,301-视觉通用连接件,302-工业相机,303-半导体激光器,4-恒力执行器,5-被动调整装置,501-上端连接件,502-双转轴件,503-下端连接件,6-带海绵垫的打磨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为基于力控及视觉技术的智能打磨装置,其结构如图1-5所示。该打磨装置包括:六维力传感器1、工业视觉组件3、恒力执行器4、被动调整装置5、连接件2及带海绵垫的打磨头6。六维力传感器固定于连接件上,六维力传感器可以检测空间全方向力值,即FX、FY、FZ、TX、TY、TZ,打磨过程中,排除掉重力等因素的干扰,各个方向力应保持均匀,六维力传感器指导进给系统(如关节机器人,数控机床等),实时调整打磨姿态,保证三打磨头同时贴合,另外,如果打磨力超过安全阈值,力传感器可以判断打磨故障,设备停机;恒力执行器装置,通过气压控制提供一个恒定的打磨正压力(z向),保证打磨的一致性,同时在z向提供一个可伸缩的被动柔性,实现三打磨头同时恒力浮动打磨;被动调整装置提供两转轴(a轴、b轴)的被动柔性,保证打磨大曲率曲面时,三打磨头能同时贴合;打磨头前端的海绵垫同样能够提供一定的柔性,保证贴合;工业视觉组件主要包括工业相机302及半导体激光器(线结构光)303,工业相机302与半导体激光器303通过视觉通用连接件301相连接;半导体激光器发出的光,经过透镜形成平面光幕,并在物体上形成一条轮廓线,这条线三角反射回来的光被工业相机收集。打磨过程中,工业视觉组件实时检测打磨前进方向是否有打磨障碍,起到避障的作用;恒力执行器可以实现在线伸缩,在处理不同表面时,实现单、双、三打磨头作业的自由切换。如图2所示,三个打磨头以力传感器为中心,按等边三角形排布,每两打磨头之间保证一定的重叠率,保证搭接位置打磨完好。以力传感器为中心,质量分布较为均匀,受力合理;以力传感器为中心,几何分布较为均匀,在需要转动时较为容易实现控制。两打磨头之间保证一定的重叠率,保证搭接位置打磨完好,提升整体打磨效率。如图3所示,三打磨头分布均,每个打磨头的通用结构包括恒力执行器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力控及视觉技术的智能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打磨装置包括六维力传感器、工业视觉组件、恒力执行器、被动调整装置、连接件及打磨组件;其中:所述连接件为板状结构,六维力传感器固定于连接件上,六维力传感器用于检测空间全方向力值;/n所述连接件上开设三个通孔,均匀分布于以六维力传感器为中心的圆周上;三个通孔分别固定所述打磨组件;/n所述打磨组件包括打磨头、被动调整装置和恒力执行器,每个打磨头通过被动调整装置与恒力执行器相连接;/n所述工业视觉组件为激光二维扫描传感器,固定在所述连接件上;打磨过程中,工业视觉组件用于实时检测打磨前进方向是否有打磨障碍,起到避障作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力控及视觉技术的智能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打磨装置包括六维力传感器、工业视觉组件、恒力执行器、被动调整装置、连接件及打磨组件;其中:所述连接件为板状结构,六维力传感器固定于连接件上,六维力传感器用于检测空间全方向力值;
所述连接件上开设三个通孔,均匀分布于以六维力传感器为中心的圆周上;三个通孔分别固定所述打磨组件;
所述打磨组件包括打磨头、被动调整装置和恒力执行器,每个打磨头通过被动调整装置与恒力执行器相连接;
所述工业视觉组件为激光二维扫描传感器,固定在所述连接件上;打磨过程中,工业视觉组件用于实时检测打磨前进方向是否有打磨障碍,起到避障作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力控及视觉技术的智能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打磨头中,相邻两个打磨头之间具有重叠率,保证搭接位置打磨完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力控及视觉技术的智能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恒力执行器的末端固定在所述连接件上的通孔位置,恒力执行器通过气压控制提供一个恒定的打磨正压力(z向),保证打磨的一致性,同时在z向提供一个可伸缩的被动柔性,实现三打磨头同时恒力浮动打磨,同时恒力执行器能够实现在线伸缩,在处理不同打磨表面时,能够实现单、双或三打磨头作业的自由切换。


4.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吉宾王阳于彦凤徐昌华梁正海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