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滔专利>正文

一种穿刺式可调节胸腔引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834335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8: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穿刺式可调节胸腔引流装置,包括穿刺针、穿刺套管和引流管;所述的穿刺套管为与穿刺针及引流管直径匹配的中空结构,该穿刺套管由上软管段和下硬管段组成,其中所述下硬管段的底部还设置有气囊,下硬管段上设有连通该气囊并给气囊充、放气的充气腔和充气口;所述的上软管段和下硬管段上均箍设有管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一次穿刺同步导入套管,缩短了引流术操作时间,减轻了受术者的痛苦;采用套管、气囊及管卡固定引流管,调整方便,很好的解决了现有引流管不好调节的问题,也便于受术者术后活动;同时结合穿刺针,只需在现有引流管的基础上增加穿刺套管,且穿刺套管可消毒后重复使用,使用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穿刺式可调节胸腔引流装置
本技术涉及胸腔积液引流医用工具,特别指一种穿刺式可调节胸腔引流装置。
技术介绍
胸腔积液是胸外科常见疾病,胸腔积液是胸膜表面间质的液体过多漏出或渗出并积蓄在胸膜腔内的液体,需要及时抽取减轻液体对肺组织的压迫,缓解病人的呼吸困难等症状。胸腔闭式引流是将引流管一端放入胸腔内,而另一端接入比其位置更低的水封瓶,以便排出气体或收集胸腔内的液体,使得肺组织重新张开而恢复功能。目前常见的引流治疗手段是先用注射器作胸膜腔穿刺确定引流位置,再作皮肤切口用直钳分开各肌层,最后分开肋间肌进入胸膜腔置入较大橡胶管引流,引流管伸入胸腔以缝线固定引流管于胸壁皮肤上,末端连接无菌水封瓶。这种引流方式需经穿刺、切口、插管、固定等多步骤,给受术者带来的痛苦和创伤较大;而且引流管采用缝线固定或胶封固定,易出现引流管脱落或移动的情况,也不便于受术者活动。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现有胸腔引流管大多是通过线绳固定在胸壁上,一旦固定,再次调节胸腔引流管插入深度较为困难,且线绳对胸壁牵扯力度较大,容易造成胸壁切割、引流管口感染、愈合不良,特别是针对脓胸患者,带管时间长,需根据引流情况反复调节胸腔引流管深度,多次调节可能导致伤口疼痛剧烈、引流管口周围渗液等问题。CN208838672U公开了一种带穿刺针的胸腔引流管,该引流管能够通过控制三通阀,关断接入口与另外两口的联系,方便更换引流瓶以及拔管等一系列操作,降低了以往需要使用血管钳双向夹管的操作风险,还降低了胸腔与外界空气接触的机会。另外,由于其还带有穿刺针,能够方便医生等进行胸腔穿刺,大幅提高了引流操作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但是该结构的引流管对传统引流管的结构改进较大,三通阀的使用增加了引流工具的体积和成本,也不方便固定和调节,并会影响受术者活动,同时三通阀与引流管连接处存在漏液风险等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加以改进和创新,提供一种穿刺式可调节胸腔引流装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穿刺式胸腔引流装置,包括穿刺针,套装在穿刺针上并随穿刺针一起刺入胸腔的穿刺套管,和穿过穿刺套管且一端伸入胸腔内的引流管;所述的穿刺套管为与穿刺针及引流管直径匹配的中空结构,该穿刺套管由上软管段和下硬管段组成,其中所述下硬管段的底部还设置有气囊,下硬管段上设有连通该气囊并给气囊充、放气的充气腔和充气口;所述的上软管段和下硬管段上均箍设有管卡。优选的,所述的气囊环设于穿刺套管的下硬管段的底部。环设的气囊在充气前由于气囊材料的弹性作用紧贴于下硬管段外壁上,充气后气囊向外膨胀在穿刺位形成一个环形气囊圈紧贴胸腔内壁,使得穿刺套管在胸腔内的一端卡住定位。优选的,所述的充气口设置在下硬管段的上部,充气腔设置在下硬管段的内壁并垂直连通充气口与气囊,所述充气口上还设置有密封盖。供气设备通过充气口及充气腔对气囊进行充气,充好后封好充气口,对穿刺套管进行固定;放气时打开充气口自然放气即可;充、放气方便。优选的,所述的穿刺针上部设置有大于针体直径的限位环。本例中限位环设置在穿刺针的顶部,使得穿刺针呈T状。限位环的设计既方便穿刺施力,又可限位穿刺套管,避免穿刺过程中穿刺套管上移脱离穿刺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管卡包括卡箍在穿刺套管下硬管段上的套管定位管卡,和卡箍在穿刺套管上软管段上的夹紧管卡。套管定位管卡卡箍在贴近胸腔外壁的下硬管段上,与充气后的气囊配合,将穿刺套管从胸腔内、外壁固定于穿刺孔处。夹紧管卡可以单独将上软管段夹闭,避免退出穿刺针后胸腔进气或者胸腔里面液体溢出胸腔外;也可通过反复松开、夹紧来调节经过的引流管插入胸腔的深度;及将上软管段及穿刺套管与引流管紧密贴合固定,避免胸腔漏气,方便术者活动。优选的,所述的管卡采用卡扣式结构或者一端铰接的抱箍式结构,且管卡与管段接触的面设有防滑齿。管卡采用任何能满足卡箍目的的现有技术结构的管卡均可,列出的卡扣式和抱箍式均为常用管卡结构,而接触面的防滑设计可以使得卡管更稳定、牢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引流管前端伸入胸腔内,且前端为卷曲状。引流管前端自然状态为卷曲形状,避免对胸腔内组织、器官的损伤或者刺激。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引流管的管外壁上设置有刻度线。通过刻度线可以很直观的知道引流管插入胸腔的深度,利于术者更好的判断和操作。本技术的优点及有益效果:本技术采用穿刺的方式,将穿刺套管插入胸腔,随后将穿刺套管前端的气囊充气,往外回拔穿刺套管,使穿刺套管气囊紧贴胸腔内壁,然后将管卡固定在穿刺套管硬管段并且使管卡贴紧胸腔皮肤,利用气囊与管卡将穿刺套管固定在胸壁上。使得固定套管与胸壁固定牢靠,避免了线绳固定导致的胸壁切割、疼痛以及引流管口愈合不良等问题。拔出穿刺针插入引流管后,利用管卡固定来调节引流管插入的深度,及密封穿刺套管软管段与引流管,引流管与套管软管段可更好的方便受术者活动。本技术采用一次穿刺同步导入套管,缩短了引流术操作时间,减轻了受术者的痛苦;采用套管、气囊及管卡固定引流管,调整方便,很好的解决了现有引流管不好调节的问题,也便于受术者术后活动;同时结合穿刺针,只需在现有引流管的基础上增加穿刺套管,且穿刺套管可消毒后重复使用,使用成本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分解状态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穿刺针与穿刺套管装配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穿刺针与穿刺套管定位于胸腔上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引流状态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管卡一实施结构立体分解图。附图序号说明:1、穿刺针,1-1、限位环,2、引流管,3、穿刺套管,3-1、上软管段,3-2、下硬管段,3-3、气囊,3-4、充气腔、3-5、充气口,4、套管定位管卡,5、夹紧管卡,6、胸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认为是“设置”或“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它可以是直接设置或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如图1所示,该穿刺式胸腔引流装置包括穿刺针1,套装在穿刺针1上并随穿刺针1一起刺入胸腔6的穿刺套管3,和穿过穿刺套管3且一端伸入胸腔6内的引流管2。具体的,如图1-4所赤,穿刺套管3为与穿刺针1及引流管2直径匹配的中空结构。该穿刺套管3由上软管段3-1和下硬管段3-2组成。其中下硬管段3-2的底部还设置有气囊3-3,下硬管段3-2上设有连通该气囊3-3并给气囊3-3充、放气的充气腔3-4和充气口3-5。上软管段3-1和下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穿刺式可调节胸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穿刺针,套装在穿刺针上并随穿刺针一起刺入胸腔的穿刺套管,和穿过穿刺套管且一端伸入胸腔内的引流管;/n所述的穿刺套管为与穿刺针及引流管直径匹配的中空结构,该穿刺套管由上软管段和下硬管段组成,其中所述下硬管段的底部还设置有气囊,下硬管段上设有连通该气囊并给气囊充、放气的充气腔和充气口;/n所述的上软管段和下硬管段上均箍设有管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穿刺式可调节胸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穿刺针,套装在穿刺针上并随穿刺针一起刺入胸腔的穿刺套管,和穿过穿刺套管且一端伸入胸腔内的引流管;
所述的穿刺套管为与穿刺针及引流管直径匹配的中空结构,该穿刺套管由上软管段和下硬管段组成,其中所述下硬管段的底部还设置有气囊,下硬管段上设有连通该气囊并给气囊充、放气的充气腔和充气口;
所述的上软管段和下硬管段上均箍设有管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式可调节胸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囊环设于穿刺套管的下硬管段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穿刺式可调节胸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充气口设置在下硬管段的上部,充气腔设置在下硬管段的内壁并垂直连通充气口与气囊,所述充气口上还设置有密封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滔
申请(专利权)人:王滔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