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有源植入式医疗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826318 阅读:8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8 10: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有源植入式医疗装置,包括:壳体组件,具有可拆卸的两层,其中第一层内具有用于容纳硬线路板的第一容纳槽,第二层内具有用于容纳线圈的第二容纳槽;硬线路板,固定在所述壳体组件的第一容纳槽内;线圈,固定在所述壳体组件的第二容纳槽内;刚性连接件,固定在所述壳体组件的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之间,两端分别与所述线圈和所述硬线路板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源植入式医疗装置,相比于以往柔性连接件的表贴连接,具有更加便于拆卸和拆卸后不易损坏的优点,因此能够实现有源植入式医疗装置的多次拆装,便于有源植入式医疗装置的维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有源植入式医疗装置
本技术涉及植入式医疗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有源植入式医疗装置、以及该有源植入式医疗装置的组装方法。
技术介绍
人体有源植入式医疗装置(ActiveImplantableMedicalDevice,AIMD)是一种安装于用户身体内部的医疗器械,这种设备内部具有电池,硬线路板(设有传感器、芯片等元件),AIMD依靠设定的程序和运行参数来实现相应的疗法,这些运行参数可以按照用户的病症情况采用不同的设置。因为用户病因、病情不相同,因此不同的用户体内安装的有源植入式医疗设备,一般具有不同的运行状态,这些运行状态体现在有源植入医疗仪器的电池电压、运行时间、功率、电流的大小、频率等很多方面。为了确保植入部的稳定性、安全性和长期可靠性,通常需要对植入部进行全面测试,尤其是需要对植入部的硬线路板进行全面检测。现有技术的有源植入装置,由于追求植入装置体积最小化,硬线路板和线圈常用的采用软连接板连接,有两种组装方式,一是先将线圈与软连接板连为一体,硬线路板进行单独测试,硬线路板测试完成后,再将软连接板与硬线路板连接;二是先将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有源植入式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组件,具有可拆卸的两层,其中第一层内具有用于容纳硬线路板(3)的第一容纳槽(1),第二层内具有用于容纳线圈(4)的第二容纳槽(2);/n硬线路板(3),固定在所述壳体组件的第一容纳槽(1)内;/n线圈(4),固定在所述壳体组件的第二容纳槽(2)内;/n刚性连接件(5),固定在所述壳体组件的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之间的框架(11)上,两端分别与所述线圈(4)和所述硬线路板(3)电连接;所述刚性连接件(5)与所述框架(11)通过定位结构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有源植入式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组件,具有可拆卸的两层,其中第一层内具有用于容纳硬线路板(3)的第一容纳槽(1),第二层内具有用于容纳线圈(4)的第二容纳槽(2);
硬线路板(3),固定在所述壳体组件的第一容纳槽(1)内;
线圈(4),固定在所述壳体组件的第二容纳槽(2)内;
刚性连接件(5),固定在所述壳体组件的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之间的框架(11)上,两端分别与所述线圈(4)和所述硬线路板(3)电连接;所述刚性连接件(5)与所述框架(11)通过定位结构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源植入式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上用于插入所述刚性连接件(5)的连接孔(13),与所述刚性连接件(5)通过卡接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源植入式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连接件(5)包括:
第一连接段(7),位于一端,为直段,通过插入所述壳体组件的第一层中的硬线路板(3)的插入孔(6)进行固定,并与所述硬线路板(3)电连接;
第二连接段(9),位于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段(7)的另一端,为直段,通过插入所述壳体组件进行固定,并穿过所述壳体组件伸入至所述壳体组件的第二层,用于与所述线圈(4)电连接;
弯折段(8),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段(7)和所述第二连接段(9)之间,为弯折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有源植入式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
上盖(10),具有用于容纳框架(11)的凹槽,并与所述框架(11)的外壁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框架(11),固定连接在所述上盖(10)和下盖(12)之间;
下盖(12),与所述上盖(10)扣合对接,并与所述框架(11)通过卡接固定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伟明刘方军文雄伟李路明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