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蓝色系花色的转化植物及其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807703 阅读:9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22: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蓝色系花色的转化植物或其自殖或者他殖后代或者它们的营养繁殖体、植物体的一部分、组织或细胞。本发明专利技术使花翠素型花色素苷和黄酮C‑糖苷在花瓣中共表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具有蓝色系花色的转化植物及其制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方法,其为具有蓝色系花色的转化植物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使花翠素型花色素苷(anthocyanin)和黄酮C-糖苷在植物的细胞内共存,以及涉及一种以花翠素型花色素苷和黄酮C-糖苷在细胞中共存为特征的转化植物或其自殖或者他殖后代或者它们的营养繁殖体、植物体的一部分(特别是切花)或其加工品(特别是切花的加工品)、组织或细胞。
技术介绍
蔷薇、菊花、康乃馨等为世界性产业上重要的花卉。尤其蔷薇为最受欢迎的花卉植物,有从公元前开始就已经进行栽培的记录,跨越数百年经历了人为的品种改良。然而,由于在可杂交的近缘种中没有蓝色系的花色的野生种等问题,在以往的杂交育种、突变育种中制作具有蓝色系花色的蔷薇品种存在困难。全新的蓝色系花色的创造,伴随花卉的利用场合的扩大而唤起的新需要,且关系到生产或消费的扩大。于是,尝试了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创造具有蓝色系花色的蔷薇。例如,已知在由紫色至蓝色的花中,富含花翠素、矮牵牛素及二甲花翠素等花翠素型花色素苷,然而由于蔷薇等花卉无法生产这样的花翠素型花色素苷,因此正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方法,其用于制作转化植物,其特征在于,使花翠素型花色素苷和黄酮C-糖苷在植物的细胞内共存。/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1003 JP 2017-1934801.一种方法,其用于制作转化植物,其特征在于,使花翠素型花色素苷和黄酮C-糖苷在植物的细胞内共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黄酮C-糖苷选自黄酮6-C-糖苷、黄酮8-C-糖苷及他们的组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黄酮C-糖苷为芹菜素6-C-糖苷及/或木犀草素6-C-糖苷。


4.根据权利要求1~3之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花翠素型花色素苷选自二甲花翠素3,5-二糖苷、花翠素3,5-二糖苷、矮牵牛素3,5-二糖苷、酰化花色素苷及他们的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1~4之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通过含有黄酮合成酶基因,即FNS基因或其同源基因及黄酮C-糖苷酶基因,即CGT基因或其同源基因的载体对宿主植物进行转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进一步含有类黄酮F3’5’氧化酶基因,即F3’5’H基因或其同源基因及甲基转移酶基因,即MT基因或其同源基因。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FNS基因或其同源基因选自,
(1-a)多聚核苷酸,由序列号19的碱基序列构成;
(1-b)多聚核苷酸,为在严谨条件下与由与序列号19的碱基序列互补的碱基序列构成的多聚核苷酸进行杂交、且与(1-a)中所述的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同样活性的蛋白质的多聚核苷酸;
(1-c)多聚核苷酸,编码由序列号20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蛋白质;
(1-d)多聚核苷酸,编码由在序列号20的氨基酸序列中1个或多个氨基酸缺失、取代、插入及/或附加而得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蛋白质,且与(1-c)中所述的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同样活性的蛋白质;
(1-e)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相对于序列号20的氨基酸序列具有90%以上的一致性的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且与(1-c)中所述的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同样活性的蛋白质,
所述CGT基因或其同源基因选自,
(2-a)多聚核苷酸,由序列号21的碱基序列构成;
(2-b)多聚核苷酸,为在严谨条件下与由与序列号21的碱基序列互补的碱基序列构成的多聚核苷酸进行杂交、且与(2-a)中所述的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同样活性的蛋白质的多聚核苷酸;
(2-c)多聚核苷酸,编码由序列号22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蛋白质;
(2-d)多聚核苷酸,编码由在序列号22的氨基酸序列中1个或多个氨基酸缺失、取代、插入及/或附加而得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蛋白质,且与(2-c)中所述的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同样活性的蛋白质;
(2-e)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相对于序列号22的氨基酸序列具有90%以上的一致性的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且与(2-c)中所述的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同样活性的蛋白质,
所述F3’5’H基因或其同源基因选自,
(3-a)多聚核苷酸,由序列号9的碱基序列构成;
(3-b)多聚核苷酸,为在严谨条件下与由与序列号9的碱基序列互补的碱基序列构成的多聚核苷酸进行杂交、且与(3-a)中所述的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同样活性的蛋白质的多聚核苷酸;
(3-c)多聚核苷酸,编码由序列号10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蛋白质;
(3-d)多聚核苷酸,编码由在序列号10的氨基酸序列中1个或多个氨基酸缺失、取代、插入及/或附加而得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蛋白质,且与(3-c)中所述的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同样活性的蛋白质;
(3-e)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相对于序列号10的氨基酸序列具有90%以上的一致性的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且与(3-c)中所述的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同样活性的蛋白质,且,
所述MT基因或其同源基因选自,
(4-a)多聚核苷酸,由序列号17的碱基序列构成;
(4-b)多聚核苷酸,为在严谨条件下与由与序列号17的碱基序列互补的碱基序列构成的多聚核苷酸进行杂交、且与(4-a)中所述的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同样活性的蛋白质的多聚核苷酸;
(4-c)多聚核苷酸,编码由序列号18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蛋白质;
(4-d)多聚核苷酸,编码由在序列号18的氨基酸序列中1个或多个氨基酸缺失、取代、插入及/或附加而得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蛋白质,且与(4-c)中所述的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同样活性的蛋白质;
(4-e)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相对于序列号18的氨基酸序列具有90%以上的一致性的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且与(4-c)中所述的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同样活性的蛋白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CGT基因或其同源基因上附加有来自拟南芥醇脱氢酶基因,即ADH基因的5’非编码区,即5’-UTR,即序列号23。


9.根据权利要求1~4之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通过含有黄烷酮2-氧化酶基因,即F2H基因或其同源基因、黄酮C-糖苷酶基因,即CGT基因或其同源基因及脱水酶基因,即FDH基因或其同源基因的载体对宿主植物进行转化。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进一步含有类黄酮F3’5’氧化酶基因,即F3’5’H基因或其同源基因及甲基转移酶基因,即MT基因或其同源基因。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F2H基因或其同源基因选自,
(5-a)多聚核苷酸,由序列号3的碱基序列构成;
(5-b)多聚核苷酸,为在严谨条件下与由与序列号3的碱基序列互补的碱基序列构成的多聚核苷酸进行杂交、且与(5-a)中所述的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同样活性的蛋白质的多聚核苷酸;
(5-c)多聚核苷酸,编码由序列号4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蛋白质;
(5-d)多聚核苷酸,编码由在序列号4的氨基酸序列中1个或多个氨基酸缺失、取代、插入及/或附加而得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蛋白质,且与(5-c)中所述的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同样活性的蛋白质;
(5-e)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相对于序列号4的氨基酸序列具有90%以上的一致性的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且与(5-c)中所述的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同样活性的蛋白质,
所述CGT基因或其同源基因选自,
(6-a)多聚核苷酸,由序列号13的碱基序列构成;
(6-b)多聚核苷酸,为在严谨条件下与由与序列号13的碱基序列互补的碱基序列构成的多聚核苷酸进行杂交、且与(6-a)中所述的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同样活性的蛋白质的多聚核苷酸;
(6-c)多聚核苷酸,编码由序列号14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蛋白质;
(6-d)多聚核苷酸,编码由在序列号14的氨基酸序列中1个或多个氨基酸缺失、取代、插入及/或附加而得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蛋白质,且与(6-c)中所述的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同样活性的蛋白质;
(6-e)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相对于序列号14的氨基酸序列具有90%以上的一致性的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且与(6-c)中所述的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同样活性的蛋白质,
所述FDH基因或其同源基因选自,
(7-a)多聚核苷酸,由序列号15的碱基序列构成;
(7-b)多聚核苷酸,为在严谨条件下与由与序列号15的碱基序列互补的碱基序列构成的多聚核苷酸进行杂交、且与(7-a)中所述的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同样活性的蛋白质的多聚核苷酸;
(7-c)多聚核苷酸,编码由序列号16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蛋白质;
(7-d)多聚核苷酸,编码由在序列号16的氨基酸序列中1个或多个氨基酸缺失、取代、插入及/或附加而得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蛋白质,且与(7-c)中所述的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同样活性的蛋白质;
(7-e)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相对于序列号16的氨基酸序列具有90%以上的一致性的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且与(7-c)中所述的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同样活性的蛋白质,
所述F3’5’H基因或其同源基因选自,
(8-a)多聚核苷酸,由序列号9的碱基序列构成;
(8-b)多聚核苷酸,为在严谨条件下与由与序列号9的碱基序列互补的碱基序列构成的多聚核苷酸进行杂交、且与(8-a)中所述的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同样活性的蛋白质的多聚核苷酸;
(8-c)多聚核苷酸,编码由序列号10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蛋白质;
(8-d)多聚核苷酸,编码由在序列号10的氨基酸序列中1个或多个氨基酸缺失、取代、插入及/或附加而得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蛋白质,且与(8-c)中所述的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同样活性的蛋白质;
(8-e)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相对于序列号10的氨基酸序列具有90%以上的一致性的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且与(8-c)中所述的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同样活性的蛋白质,且,
所述MT基因或其同源基因选自,
(9-a)多聚核苷酸,由序列号17的碱基序列构成;
(9-b)多聚核苷酸,为在严谨条件下与由与序列号17的碱基序列互补的碱基序列构成的多聚核苷酸进行杂交、且与(9-a)中所述的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同样活性的蛋白质的多聚核苷酸;
(9-c)多聚核苷酸,编码由序列号18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蛋白质;
(9-d)多聚核苷酸,编码由在序列号18的氨基酸序列中1个或多个氨基酸缺失、取代、插入及/或附加而得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蛋白质,且与(9-c)中所述的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同样活性的蛋白质;
(9-e)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相对于序列号18的氨基酸序列具有90%以上的一致性的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且与(9-c)中所述的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同样活性的蛋白质。


12.一种转化植物或其自殖或者他殖后代,其特征在于,花翠素型花色素苷和黄酮C-糖苷共存于细胞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转化植物或其自殖或者他殖后代,其特征在于,所述黄酮C-糖苷选自黄酮6-C-糖苷、黄酮8-C-糖苷及他们的组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转化植物或其自殖或者他殖后代,其特征在于,所述黄酮C-糖苷为芹菜素6-C-糖苷。


15.根据权利要求12~14之任一项所述的转化植物或其自殖或者他殖后代,其特征在于,所述花翠素型花色素苷选自二甲花翠素3,5-二糖苷、花翠素3,5-二糖苷、矮牵牛素3,5-二糖苷、酰化花色素苷及他们的组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2~15之任一项所述的转化植物或其自殖或者他殖后代,其特征在于,含有黄酮合成酶基因,即FNS基因或其同源基因及黄酮C-糖苷酶基因,即CGT基因或其同源基因。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转化植物或其自殖或者他殖后代,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含有类黄酮F3’5’氧化酶基因,即F3’5’H基因或其同源基因及甲基转移酶基因,即MT基因或其同源基因。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转化植物或其自殖或者他殖后代,其特征在于,所述FNS基因或其同源基因选自,
(1-a)多聚核苷酸,由序列号19的碱基序列构成;
(1-b)多聚核苷酸,为在严谨条件下与由与序列号19的碱基序列互补的碱基序列构成的多聚核苷酸进行杂交、且与(1-a)中所述的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同样活性的蛋白质的多聚核苷酸;
(1-c)多聚核苷酸,编码由序列号20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蛋白质;
(1-d)多聚核苷酸,编码由在序列号20的氨基酸序列中1个或多个氨基酸缺失、取代、插入及/或附加而得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蛋白质,且与(1-c)中所述的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同样活性的蛋白质;
(1-e)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相对于序列号20的氨基酸序列具有90%以上的一致性的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且与(1-c)中所述的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同样活性的蛋白质,
所述CGT基因或其同源基因选自,
(2-a)多聚核苷酸,由序列号21的碱基序列构成;
(2-b)多聚核苷酸,为在严谨条件下与由与序列号21的碱基序列互补的碱基序列构成的多聚核苷酸进行杂交、且与(2-a)中所述的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同样活性的蛋白质的多聚核苷酸;
(2-c)多聚核苷酸,编码由序列号22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蛋白质;
(2-d)多聚核苷酸,编码由在序列号22的氨基酸序列中1个或多个氨基酸缺失、取代、插入及/或附加而得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蛋白质,且与(2-c)中所述的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同样活性的蛋白质;
(2-e)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相对于序列号22的氨基酸序列具有90%以上的一致性的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且与(2-c)中所述的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同样活性的蛋白质,
所述F3’5’H基因或其同源基因选自,
(3-a)多聚核苷酸,由序列号9的碱基序列构成;
(3-b)多聚核苷酸,为在严谨条件下与由与序列号9的碱基序列互补的碱基序列构成的多聚核苷酸进行杂交、且与(3-a)中所述的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同样活性的蛋白质的多聚核苷酸;
(3-c)多聚核苷酸,编码由序列号10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蛋白质;
(3-d)多聚核苷酸,编码由在序列号10的氨基酸序列中1个或多个氨基酸缺失、取代、插入及/或附加而得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蛋白质,且与(3-c)中所述的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同样活性的蛋白质;
(3-e)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相对于序列号10的氨基酸序列具有90%以上的一致性的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且与(3-c)中所述的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同样活性的蛋白质,且,
所述MT基因或其同源基因选自,
(4-a)多聚核苷酸,由序列号17的碱基序列构成;
(4-b)多聚核苷酸,为在严谨条件下与由与序列号17的碱基序列互补的碱基序列构成的多聚核苷酸进行杂交、且与(4-a)中所述的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同样活性的蛋白质的多聚核苷酸;
(4-c)多聚核苷酸,编码由序列号18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蛋白质;
(4-d)多聚核苷酸,编码由在序列号18的氨基酸序列中1个或多个氨基酸缺失、取代、插入及/或附加而得的氨基酸序列构成的蛋白质,且与(4-c)中所述的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同样活性的蛋白质;
(4-e)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相对于序列号18的氨基酸序列具有90%以上的一致性的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且与(4-c)中所述的多聚核苷酸编码具有同样活性的蛋白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转化植物或其自殖或者他殖后代,其特征在于,在所述CGT基因或其同源基因上附加有来自拟南芥醇脱氢酶基因,即ADH基因的5’非编码区,即5’-UTR,即序列号23。


20.根据权利要求12~15之任一项所述的转化植物或其自殖或者他殖后代,其特征在于,含有黄烷酮2-氧化酶基因,即F2H基因或其同源基因、黄酮C-糖苷酶基因,即CGT基因或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村典子兴津奈央子田中良和
申请(专利权)人:三得利控股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