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循环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8294 阅读:1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强制循环炉装有:炉壳,安装在炉壳顶部的再循环鼓风机,安装在炉壳内的、用以形成空气循环通道(16)的隔板结构,安装在隔板结构内上部分的一对钻有孔眼的上下板(20a)和(20b),以及安装在钻有孔眼板(20a)和(20b)之间的空间内,并沿炉子的纵向延伸的许多隔离板(24a)、(24b)、(24c),这些隔离板用来在炉子的横向隔开上述的空间.在这种强制循环炉中,空气循环通道的空气由再循环鼓风机通过钻有孔眼的板(20a)和(20b)向下吹出.(*该技术在200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一般涉及一种强制循环炉,特别为一种玻璃制品的热处理炉。按照惯例,例如像一种在日本专利出版物Tokkosho No.58-34416中所公开的强制循环炉已经作为一个典型产品被广泛地使用,其中隔板结构2被安装在炉子1内,以使限定在隔板结构2和炉子1围墙之间的间隙形成空气循环通道3,如图1所示。这类强制循环炉1装有更多的设备在炉顶上配备再循环鼓风机4,加热装置5,如烧咀,由网格带组成的输送机带6和由一块钻有孔眼的板组成的支撑板7。炉内空气由加热装置5加热,而以后被再循环鼓风机4循环,炉内空气被从炉底部分朝上吹出,以便对放置在输送带6上的待加热工作加以热处理。同时,为了使带6上的工件均匀地进行热处理,循环空气不仅需要充分的扰动使温度均匀以及均匀地同工件接触,而且在隔板结构2中的空气流不能有倾斜的流动。然而,在上述类型的普通强制循环炉的情况下,因为存在于炉子各个侧边的空气循环通道中的炉内空气被从炉子的下面部分输送到带6下面的空间,以及通过带6吹入隔板结构2,所以引起工件部分同空气接触,部分不与空气接触,以及也引起空气不能在炉子的纵横向均匀地吹进隔板结构2。此外,由于用加热装置5例如烧咀或其他类似装置加热的空气不能同其他空气充分混合,这是由于在空气循环通道中没有装备搅拌装置的实际情况造成的,在炉子的纵横向,炉子空气温度差大约有±15℃,这种温度差与吹入空气的不均匀性有连带关系的,因此有了这种缺点,要使工件均匀地热处理是极其困难的。上述这种现象也分别在缓慢冷却区和冷却区中出现。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基本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良的强制循环炉,其中待处理的工件可以被隔板结构中的循环空气进行均匀的热处理,循环空气的温度均匀,与工件均匀地接触,以及在炉子的纵横向被均匀吹入隔板结构中。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类型的强制循环炉,其构造简单和制造成本低。为了达到所有的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最佳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强制循环炉具有炉壳、一台被配置在炉壳顶部的再循环鼓风机,布置在炉壳内的用以形成空气循环通道的隔板结构,在隔板结构里面的上部安置一对钻有孔眼的上、下层板,而在由孔眼的板之间所确定的空间内安装有许多隔板,这些隔板沿着炉子的纵向延伸,在横向分割上述确定的空间,其中再循环鼓风机把空气循环通道的炉子空气通过钻有孔眼的板向下喷出。本专利技术所有的目的和特点从下面结合有关附图的最佳实施例的描述将变得一清而楚,其中附图有图1,为普通强制循环炉的剖面图(前面已经谈到过);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个最佳实施例的强制循环炉的局部顶部的平面示意图;图3,是图2的加热区和均热区被放大比例的一个剖面图;图4是图2的缓慢冷却区被放大的一个剖面图;图5是图2的冷却区被放大的一个剖面图;图6是用以说明从再循环鼓风机射出空气的状态示意图。在开始描述本专利技术之前,要注意到,整个附图用相同的参考号数表示相同的部件。现在参考这些附图进行描述,图2表示本专利技术一个最佳实施例的强制循环炉。该强制循环炉装有加热和均热区10,缓慢冷却区26和冷却区29。一个待处理的工件通过有孔的连续带30,如一种网格带,在上述的区域内被连续地输送,以便进行热处理。每个区10,26和29分别包括许多区单元10A,26A和29A。如图3所示,加热和均热区10的每个区单元10A一般装有隔板结构13,再循环鼓风机17和一个作为加热装置的烧咀19。把隔板结构13安装在由耐火材料隔层12所组成的炉壳11内。加热装置可以是一种辐射管烧咀或电加热器。而且,隔板结构13包括在对边有一对侧面板14和形状像船底的上部板15,而隔板结构被牢固地挂在炉顶下面。在隔板结构13的侧面板14和炉子相应侧面的边墙之间,以及在带30和炉底之间都有若干规定的间距。把鼓风机叶片18固定在紧接着隔板结构13顶的下面,以便在炉内形成空气循环通道16以及上述的间距。此外,把烧咀19安排在循环通道16的进程之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这个实施例中,在隔板结构13的上部安装有一对钻有孔眼的上下板20a和20b,以所要求的间隔把它们隔开,同时在钻有孔眼的上下板20a和20b之间有一定的空间23。用三块沿炉子纵向可延伸的隔板24a、24b和24c把这空间23沿炉子的横向进一步分割成四个部分,即从25a到25d。规定在钻有孔眼的上下板20a和20b有许多个孔21。而且,规定在中心部分钻有孔眼的上层板20a的每个孔,即在本实施例的中心部分25b和25c的孔径大于规定在相应的侧边部分25a和25d的每个孔径。在另一方面,规定在钻有孔眼的下层板20b的一些孔具有相同的直径,其直径小于规定在钻有孔眼的上层板20a的孔径。如此设计再循环鼓风机17,以致把空气向下吹出。其次,如图4所示,缓慢冷却区26的区单元26A装有被安装在隔板结构13上面的冷却输送管27,其用以输入空气,以及装有用以排掉炉子空气的排气输送管28,除了加热和均热区10的区单元10A部件以外,用调节烧咀19的燃烧量,用调节通过冷却输送管27输入的空气量和用调节从排气输送管28排放出的炉子空气量把炉子空气保持在所需要的温度。冷却区29的区单元29A具有如图5所示的部件,其中它既没有装有烧咀,也没有隔热结构,这从同缓慢冷却区26的区单元26A的比较可明显地看出。其次,下文将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强制循环炉的操作。首先,烧咀19和再循环鼓风机17在加热和均热区10运转时,炉子空气在循环通道16中按箭头所示的方向循环,因此炉子的空气被烧咀19加热到所需的温度,以及通向再循环鼓风机17,然后,由此被搅动的炉子空气吹入隔板结构13。于是,大量炉子空气在根据图6所示的再循环鼓风机17的特性所施加的离心力影响下,从再循环鼓风机17倾斜地向下喷出。然而,在本专利技术中,因为安装有钻有孔眼的上下两层的板20a和20b,它们紧接在再循环鼓风机17的下面,以及规定在钻有孔眼的上层板20a的每个孔21在中心部分有较大的直径,所以不但有大约相等的空气量输入到由25a到25d的每个部分所确定的空间内,而且即使炉子空气倾斜地向下流往其中,也没有流入其他部分所确定的空间内,炉子空气均匀地从规定钻有孔眼的下层板20b上的较小孔中笔直地向下流出。空气以如上所述的相同方法流进和通过缓慢冷却区26和冷却区29,因为热处理方法和普通的相同,所以在此不作详细的介绍。在上述实施例中应注意到,显然规定在钻有孔眼的上层板20a中心部分的各个孔的直径不同于规定在边上的孔,但是钻有孔眼的板可以如此地改进,以致在中心部分的孔数多于边部的孔数,于是规定在钻有孔眼板上的每个孔具有同样直径。从上述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可以清楚地看到,鉴于加热装置加热了的循环空气不是直接从安装输送带的地方输入隔板结构内的,而在循环空气被安装在炉顶上的再循环鼓风机充分搅动和混合以后,以规定的空间往下吹出,该空间在一对钻有孔眼的和沿炉子的横向被隔开的上、下层板之间,因此工件可以被施加温度分布和流量均匀的循环空气,而且,因为可以使从钻有孔眼板流出的循环空气量在纵、横向是均匀的,所以工件可以进行均匀的热处理。此外,即使工件是那种具有低的导热性的玻璃制品,但是不会由热变形引起的损坏。虽然本专利技术通过有关附图的实例已被充分地描述,但是这里应注意到,各种变化和改进对那些擅长技术的人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强制循环炉其包括:炉壳(11);安装在上述炉壳11顶部的再循环鼓风机(17);被安装在上述炉壳(11)内的,用以形成空气循环通道(16)的隔板结构(13);安装在上述隔板结构(13)内上部分的一对钻有孔眼的上下板(20a )和(20b);安装在上述钻有孔眼板(20a)和(20b)之间的空间内,并沿炉子的纵向延伸的许多隔离件(24a)、(24b)和(24c),它们用来在横向隔开上述的空间;其中空气循环通道(16)的空气由再循环鼓风机(17)通过钻有孔眼 的板(20a)和(20b)往下吹出。

【技术特征摘要】
JP 1985-7-26 166373/851.一种强制循环炉其包括炉壳(11);安装在上述炉壳11顶部的再循环鼓风机(17);被安装在上述炉壳(11)内的,用以形成空气循环通道(16)的隔板结构(13);安装在上述隔板结构(13)内上部分的一对钻有孔眼的上下板(20a)和(20b);安装在上述钻有孔眼板(20a)和(20b)之间的空间内,并沿炉子的纵向延伸的许多隔离件(24a)、(24b)和(24c),它们用来在横向隔开上述的空间;其中空气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
申请(专利权)人:中外炉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