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板结构及具有该电路板结构的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82625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4 21: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电路板结构及具有该电路板结构的连接器。电路板结构穿设于壳体,并具有一板体、至少一凸出部及多个金属电极。凸出部设置于板体的连接端面,并沿平行连接器的插入方向凸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连接器与其他装置接合连接时,电路板结构的凸出部会最先与装置的部分接脚相接触且先将所接触的接脚先推开。此时使用者能以较小的力量即能推开所接触的接脚而将电路板结构的凸出部插入装置中。当使用者持续推动,而板体便与接脚接触,由于部分的接脚已先被凸出部所撑开,因此这时将板体插入装置所要对抗的阻力也只是部分接脚的阻力,因此更为省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路板结构及具有该电路板结构的连接器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讯号传输设备,特别是关于一种电路板及一种连接器。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组件指令周期越来越快、储存单元容量越来越高,相应地线材的传输量也必需相应提升,而常见的手段是对应增加接脚的数量。由于连接器上的接脚必须与电子组件或储存单元的接脚确实抵靠接触,因此接脚越多则阻力越大,使用者必须施加较大的力量才能完成插拔。具体而言,每个接脚所产的阻力是固定的,而总组力便与接脚的数量成正比关系,因此越多接脚则总阻力越大。而如图10及图11所示,常见的连接方式是于连接器内设一电路板91,而该电路板91上设有多个金属电极(即俗称的金手指)作为接脚,另一方面电子组件以多个弹片92作为接脚,当连接器接合于电子组件的过程中,连接器的电路板91先将电子组件上的弹片92推开,然后电路板91能插入电子组件中,借此连接器的金属电极与电子组件的弹片92形成电连接。以往弹片92的数量较少,用户在插入电路板91时,能通过弹片92的弹性知道电路板91的角度是否正确。然而现今弹片92的数量较多,使用者已不易感知弹片92的弹性,因此常常错误的角度下仍将电路板91插入电子组件中。此时,使用者的力量可能使弹片92发生塑性弯曲变形或时整个弹片92脱落而被推入电子组件的深处,即发生俗称的溃pin状况,从此电子组件再也无法与连接器确实电连接,必须进行更换或维修。有鉴于此,提出一种更佳的改善方案,乃为此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路板结构及具有该电路板结构的连接器,其能以较小的力量被分段式插入其他装置,因此不会造成所插入的装置的接脚弯折或脱落。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所提出的电路板结构具有:一板体,其包含:一第一板面;及一连接端面,其连接于该第一板面,且该连接端面与该第一板面相垂直;至少一凸出部,其设置于该板体的该连接端面,并沿平行该第一板面的方向凸出;以及多个金属电极,至少一该多个金属电极设置于该第一板面上。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所提出的连接器具有:一壳体;以及一如前所述的电路板结构,该电路板结构穿设于该壳体;该电路板结构的该至少一凸出部的凸出方向平行于该连接器的插入方向。如前所述的电路板结构中,至少一该多个金属电极延伸至该至少一凸出部上。如前所述的电路板结构中,由该连接端面起向远离该板体的方向上,各该至少一凸出部的厚度渐缩。如前所述的电路板结构中,由该连接端面起向远离该板体的方向上,各该至少一凸出部的宽度渐缩。如前所述的电路板结构中,该连接端面与该至少一凸出部形成一波浪状前缘。如前所述的电路板结构中:该板体更包含一第二板面,其相对于该第一板面,且该连接端面连接于该第一板面及该第二板面之间;且至少一该多个金属电极设置于该第二板面上。如前所述的电路板结构中,该金属电极包含至少一第一长度金属电极及至少一第二长度金属电极,且各该至少一第一长度金属电极的长度与各该至少一第二长度金属电极的长度不相同。如前所述的电路板结构中,该金属电极更包含至少一第三长度金属电极,各该至少一第三长度金属电极的长度大于该至少一第一长度金属电极的长度及各该至少一第二长度金属电极的长度。如前所述的连接器更具有一弹片,该弹片固设于该壳体,且该弹片具有:至少一凸块,其选择性地卡合于该电子装置。因此,本技术的连接器与其他装置接合连接时,电路板结构的凸出部会最先与装置的部分接脚相接触,但板体尚未与装置的接脚接触。而凸出部与装置的部分接脚接触时,便能先将所接触的接脚先推开。换言之,此时使用者仅要推开部分的接脚即能使本技术的电路板结构的凸出部插入装置,因此此时仅以较小的推力即能对抗接脚的阻力。随着使用者持续推动本技术的连接器,电路板结构便更深入装置,而板体便与接脚接触。由于部分的接脚已先被凸出部所撑开,因此这时将板体插入装置所要对抗的阻力也只是部分接脚的阻力。借由上述分段式地将电路板结构插入装置中,每一段所施加的推力较小,因此即便是插入的方向略有歪斜,使用者能感受到接脚的状态,而不会因用力过猛而直接将接脚弄弯或将接脚推入装置的深处而产生溃pin的现象。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连接器及电路板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连接器及电路板结构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连接器初步插入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连接器进一步插入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连接器完全插入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图6为图5中6-6割面线上的剖面示意图。图7为图5中7-7割面线上的剖面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连接器及电路板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的底面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的连接器及电路板结构的再一实施例的底面示意图。图10为现有技术中电路板插入时造成电子装置的接脚弯折的示意图。图11为现有技术中电路板插入时造成电子装置的接脚脱落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配合图式及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首先请参考图1及图2。本技术提出一种连接器,其具有一壳体1及一电路板结构2,且连接器定义一插入方向D插入方向为连接器插入一电子装置时的移动方向。此外,连接器还选择性地具有一弹片3。电路板结构2穿设于壳体1,且电路板结构2具有一板体10、至少一凸出部20、及多个金属电极30。板体10可包含一第一板面11、一第二板面12及一连接端面13。第一板面11与第二板面12为板体10上相对的两侧面,且第一板面11与第二板面12相平行。连接端面13连接于第一板面11及第二板面12之间,且与第一板面11及第二板面12相垂直。连接端面13的法线与连接器的插入方向D平行。凸出部20设置于板体10的连接端面13,并沿平行第一板面11的方向凸出。换言之,凸出部20的凸出方向平行于连接器的插入方向D。本实施例中,由连接端面13起向远离板体10的方向上,各该至少一凸出部20的厚度T渐缩且宽度W渐缩。换言之,凸出部20于插入方向D上厚度T及宽度W皆渐缩。金属电极30(即俗称的金手指)可设置于第一板面11上,也可设置于第二板面12上,但于本实施例中金属电极30同时设置于第一板面11及第二板面12上。金属电极30可具有不同长度,因此与连接端面13的距离可不相同。本实施例中,金属电极30可包含至少一第一长度金属电极31及至少一第二长度金属电极32,且可更进一步包含至少一第二长度金属电极32。其中,第一长度金属电极31的长度与第二长度金属电极32的长度不相同,且具体而言第一长度金属电极31的长度小于第二长度金属电极32的长度,而第三长度金属电极33的长度大于第一长度金属电极31的长度及第二长度金属电极32的长度。换言之,第三长度金属电极33的长度与连接端面13的距离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路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n一板体,其包含:/n一第一板面;及/n一连接端面,其连接于该第一板面,且该连接端面与该第一板面相垂直;/n至少一凸出部,其设置于该板体的该连接端面,并沿平行该第一板面的方向凸出;以及/n多个金属电极,至少一该多个金属电极设置于该第一板面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路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
一板体,其包含:
一第一板面;及
一连接端面,其连接于该第一板面,且该连接端面与该第一板面相垂直;
至少一凸出部,其设置于该板体的该连接端面,并沿平行该第一板面的方向凸出;以及
多个金属电极,至少一该多个金属电极设置于该第一板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该多个金属电极由该第一板面延伸至该至少一凸出部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路板结构,其特征在于,由该连接端面起向远离该板体的方向上,各该至少一凸出部的厚度渐缩。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路板结构,其特征在于,由该连接端面起向远离该板体的方向上,各该至少一凸出部的宽度渐缩。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路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连接端面与该至少一凸出部共同形成一波浪状前缘。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路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该板体更包含一第二板面,其相对于该第一板面,且该连接端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萧心端郑智峰简睿宏
申请(专利权)人:贸联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