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压塑胶镜片模具用的顶出治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62713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4 10:45
一种热压塑胶镜片模具用的顶出治具,包括:支撑板(41)、支柱(42)、支撑臂(43)、升降块(44)和推块(45),支柱(42)位于支撑板(41)上并且从支撑板(41)的上表面往上延伸,支撑臂(43)的后端与支柱(42)的上端形成固定,升降块(44)可沿上下方向移动地设置在支撑臂(43)的前端,推块(45)固定在升降块(44)的下端,支撑板(41)的上表面具有顶出凸台(411)。上述顶出模具不仅可以方便工人将镜片取出,而且可以让母模不必设置顶针板,提高热传导效率,从而大大提高了镜片的生产效率。

A ejection fixture for hot pressing plastic lens moul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压塑胶镜片模具用的顶出治具
本技术涉及顶出治具,尤其是涉及一种热压塑胶镜片模具用的顶出治具。
技术介绍
有的光学镜片利用成型模具进行注胶热压成型。而为了实现特定的成像效果,现有的塑胶镜片需要使用两种不同的塑胶料进行注塑。目前,对于具有两种不同塑胶料的镜片来说,在其制造过程中,通常会使用两套模具进行两次注胶成型。为了克服镜片从其中一套模具转移至另一套模具时,出现位置偏差的问题,可以通过一套母模配合两套公模的方式进行两次注胶热压成型,最后利用母模上的顶针板将镜片顶出。然而,通过上述方式制造镜片的过程中,由于公模进行了更换,因此第二次热压所需的热量需要重新传导,影响镜片的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技术方案是针对上述情况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热压塑胶镜片模具用的顶出治具,所述顶出治具包括:支撑板、支柱、支撑臂、升降块和推块,所述支柱位于所述支撑板上并且从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往上延伸,所述支撑臂的后端与所述支柱的上端形成固定,所述升降块可沿上下方向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支撑臂的前端,所述推块固定在所述升降块的下端,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具有顶出凸台。进一步,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还具有承托弹簧,所述承托弹簧的下端固定在所述支撑板中。进一步,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还具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的下端固定在所述支撑板中。进一步,所述导向杆为四个,四个导向杆呈矩形阵列的方式排列。进一步,所述支撑板中还具有转轴,所述支柱的下端具有旋转槽,所述转轴插入所述旋转槽中。进一步,所述支撑臂的前端具有顶出螺孔,所述升降块具有外螺纹,所述升降块与所述顶出螺孔啮合。进一步,所述支撑臂的后端具有定位通孔,所述支柱的上端具有螺纹槽,所述顶出治具还包括:定位螺丝,所述定位螺丝穿过所述定位通孔并且与所述螺纹槽啮合。进一步,所述支撑臂的后端具有定向螺孔,所述顶出治具还包括:定向螺丝,所述定向螺丝与所述定向螺孔啮合,所述定向螺丝的下端与所述支柱的上端接触。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的效果是:具有上述结构的顶出模具,不仅可以方便工人将镜片取出,而且可以让母模不必设置顶针板,提高热传导效率,从而大大提高了镜片的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涉及的模具组件的爆炸图;图2为本技术涉及的母模的半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涉及的第一公模的版剖面图;图4为本技术涉及的母模仁和顶出机构的剖面图;图5为本技术涉及的顶出治具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涉及的顶出治具使用状态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涉及的顶出治具使用状态的半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特别指出的是,本技术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本技术提供一种热压塑胶镜片模具用的顶出治具,如图1所示,模具组件包括:母模1、第一公模2a和第二公模2b,母模1可选择地与第一公模2a或第二公模2b接合。在镜片注胶热压的过程中,首先将母模1与第一公模2a接合,进行镜片第一种塑胶料的注胶热压成型,成型后移除第一公模2a,然后将母模1与第二公模2b接合,进行镜片第二种塑胶料的注胶热压成型,最后取出镜片。如图2所示,母模1包括:上基板11、上定位板12、开模压块13和母模仁14,上基板11与上定位板12从上往下排列并且形成固定,开模压块13可沿上下方向移动地设置在上定位板12中,上基板11具有开模孔110,开模孔110与开模压块13正对,母模仁14位于上定位板12中,母模仁14的下表面具有母成型槽140。如图3所示,第一公模2a和第二公模2b都包括:下基板21、下定位板22、开模插销23和公模仁24,下基板21与下定位板22从下往上排列并且形成固定,顶出机构15从下定位板22中延伸至下定位板22的上方,公模仁24位于下定位板22中,公模仁24的上表面具有公成型槽240。当母模1与第一公模2a或第二公模2b接合后,上定位板12与下定位板22贴合,开模压块13与开模插销23接触,母成型槽140与公成型槽240正对。第二公模2b的公成型槽240深度大于第一公模2a的公成型槽240深度。其中,在注胶过程中,塑胶液体进入母模仁14与公模仁24之间,形成镜片。在注胶冷却后,可穿过开模孔110推动开模压块13,从而使母模1与第一公模2a或第二公模2b分离,实现开模操作。具体地,在本技术中,母模1的母模仁14、第一公模2a的公模仁24和第二公模2b的公模仁24都为八个。模具组件可实现八工位的注胶热压成型操作,进一步提高镜片的生产效率。具体地,母模1还包括:顶出机构15,如图4所示,顶出机构15包括:上固定板151、下固定板152、顶针153和顶针弹簧154,上固定板151位于上基板11中,下固定板152位于上定位板12中,上固定板151与下固定板152从上往下排列并且形成固定,母模仁14与下固定板152形成固定,顶针153从上固定板151的上方延伸至母成型槽140的上方,顶针153的侧壁具有凸环1530,顶针弹簧154的上端与凸环1530抵接,下端与下固定板152抵接。当镜片成型后,可以推动顶针153来使顶针153进入母成型槽140中,并且将镜片顶出,上述操作代替人手取镜片的操作,进一步提高效率。具体地,母模1还包括:导向柱16,导向柱16从上基板11中延伸至上定位板12的下方;第一公模2a和第二公模2b都还包括:导向孔25,导向孔25从下定位板22的上表面凹陷设置;当母模1与第一公模2a或第二公模2b接合后,导向柱16插入导向孔25中。通过导向柱16与导向孔25的配合,引导第一公模2a和第二公模2b的移动,使开模操作更加平稳。具体地,母模1还包括:开模弹簧17,开模弹簧17的上端与上基板11抵接,下端与开模压块13抵接。开模弹簧17的弹力与开模时的推力配合,可以保证第一公模2a或第二公模2b被有效地顶开,避免开模失败的问题。如图5所示,顶出治具4包括:支撑板41、支柱42、支撑臂43、升降块44和推块45,支柱42位于支撑板41上并且从支撑板41的上表面往上延伸,支撑臂43的后端与支柱42的上端形成固定,升降块44可沿上下方向移动地设置在支撑臂43的前端,推块45固定在升降块44的下端,支撑板41的上表面具有顶出凸台411。结合图6和图7所示,当顶出治具4使用时,先将母模1翻转然后放置在支撑板41上,顶出凸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压塑胶镜片模具用的顶出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治具(4)包括:支撑板(41)、支柱(42)、支撑臂(43)、升降块(44)和推块(45),所述支柱(42)位于所述支撑板(41)上并且从所述支撑板(41)的上表面往上延伸,所述支撑臂(43)的后端与所述支柱(42)的上端形成固定,所述升降块(44)可沿上下方向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支撑臂(43)的前端,所述推块(45)固定在所述升降块(44)的下端,所述支撑板(41)的上表面具有顶出凸台(4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压塑胶镜片模具用的顶出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治具(4)包括:支撑板(41)、支柱(42)、支撑臂(43)、升降块(44)和推块(45),所述支柱(42)位于所述支撑板(41)上并且从所述支撑板(41)的上表面往上延伸,所述支撑臂(43)的后端与所述支柱(42)的上端形成固定,所述升降块(44)可沿上下方向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支撑臂(43)的前端,所述推块(45)固定在所述升降块(44)的下端,所述支撑板(41)的上表面具有顶出凸台(4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压塑胶镜片模具用的顶出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41)的上表面还具有承托弹簧(412),所述承托弹簧(412)的下端固定在所述支撑板(41)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压塑胶镜片模具用的顶出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41)的上表面还具有导向杆(413),所述导向杆(413)的下端固定在所述支撑板(41)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压塑胶镜片模具用的顶出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杆(413)为四个,四个导向杆(413)呈矩形阵列的方式排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必豹陈文通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凯融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