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转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62048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4 10:34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两个电连接器以及将这两个电连接器连接起来的转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叠靠在一起的若干端子模组。所述端子模组包括信号端子模组,所述信号端子模组包括绝缘本体以及安装在所述绝缘本体上的至少一对差分信号端子。所述至少一对差分信号端子包括接触部,所述接触部设有沿电连接器对接方向延伸的弧形接触壁,所述弧形接触壁用以与对接端子相接触。所述转接器包括转接器绝缘本体、安装在所述转接器绝缘本体上的若干转接器导电端子以及与所述若干转接器导电端子相配合的若干转接器接地片。如此设置,提高了端子的接触可靠性。

Electrical connectors, adapters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i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转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转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属于高速连接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高速连接器能够应用于例如交换机中,以实现数据的高速传输。为解决机箱内部散热以及机箱架构小型紧凑化的问题,通常需要将母端电连接器与公端电连接器以相互垂直的方式进行安装。为了解决母端电连接器与公端电连接器相互对接的问题,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将信号端子进行相互扭转的方式或者将信号端子绕中心旋转的方式进行对接调整。然而,如何提高端子之间的接触可靠性是所属
的技术人员面临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触可靠性较高的电连接器、转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叠靠在一起的若干端子模组,其中所述端子模组包括信号端子模组以及与所述信号端子模组相配合的接地片,所述信号端子模组包括绝缘本体以及安装在所述绝缘本体上的至少一对差分信号端子,所述至少一对差分信号端子包括接触部,所述接地片设有至少部分围绕在所述接触部的外围的屏蔽部,所述接触部设有沿电连接器对接方向延伸的弧形接触壁,所述弧形接触壁用以与对接端子相接触。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弧形接触壁设有端子收容腔以及围绕所述端子收容腔的弧形内表面,其中所述端子收容腔用以让所述对接端子插入,所述弧形内表面用以与所述对接端子的外表面相接触。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至少一对差分信号端子包括第一信号端子以及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包括第一接触部、第一尾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一尾部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包括第二接触部、第二尾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尾部的第二连接部;所述接触部包括所述第一接触部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所述弧形接触壁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上的第一弧形接触壁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上的第二弧形接触壁,所述第一弧形接触壁至少为两个且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弧形接触壁至少为两个且相对设置,所述端子收容腔包括由两个所述第一弧形接触壁所形成的第一端子收容腔以及由两个所述第二弧形接触壁所形成的第二端子收容腔。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接触部设有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弧形接触壁之间的两个第一狭槽,两个所述第一狭槽与所述第一端子收容腔相连通;所述第二接触部设有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弧形接触壁之间的两个第二狭槽,两个所述第二狭槽与所述第二端子收容腔相连通。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设有第一交叉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尾部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尾部之间设有第二交叉部;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沿固接方向对齐布置,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沿所述信号端子模组的厚度方向对齐布置,所述第一尾部与所述第二尾部沿所述电连接器对接方向对齐布置;所述固接方向、所述厚度方向以及所述电连接器对接方向相互垂直。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相邻的所述若干端子模组的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所述接触部彼此错位布置。本专利技术还揭示了一种转接器,用于连接前述的电连接器,所述转接器包括转接器绝缘本体、安装在所述转接器绝缘本体上的若干转接器导电端子以及与所述若干转接器导电端子相配合的若干转接器接地片,所述转接器绝缘本体包括用以与所述电连接器相配合的第一收容腔以及用以与所述电连接器相配合的第二收容腔,所述转接器导电端子包括延伸入所述第一收容腔中的第一对接部、延伸入所述第二收容腔中的第二对接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对接部与所述第二对接部之间的扭转部;所述转接器接地片包括至少部分围绕在所述第一对接部的外围的第一屏蔽壳体以及至少部分围绕在所述第二对接部的外围的第二屏蔽壳体。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转接器导电端子包括至少一对转接器差分信号端子,所述至少一对转接器差分信号端子包括第一转接器信号端子以及第二转接器信号端子,其中所述第一转接器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转接器信号端子分别包括所述第一对接部、所述第二对接部以及所述扭转部,其中:所述第一转接器信号端子的所述第一对接部与所述第二转接器信号端子的所述第一对接部沿左右方向对齐布置;所述第一转接器信号端子的所述第二对接部与所述第二转接器信号端子的所述第二对接部沿上下方向对齐布置。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若干转接器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一对接部沿所述左右方向对齐布置,相邻的所述若干转接器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一对接部沿所述上下方向错位布置;所述若干转接器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二对接部沿所述上下方向对齐布置,相邻的所述若干转接器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二对接部沿所述左右方向错位布置。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至少一对转接器差分信号端子的所述第一对接部沿垂直于所述左右方向与所述上下方向的电连接器对接方向延伸,所述至少一对转接器差分信号端子的所述第二对接部沿所述电连接器对接方向的反向延伸,所述至少一对转接器差分信号端子的所述扭转部以平行于所述电连接器对接方向的轴心扭转。本专利技术还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第一电连接器、第二电连接器以及用以连通所述第一电连接器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的转接器,所述第一电连接器及/或所述第二电连接器为前述的电连接器,所述转接器为前述的转接器。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电连接器具有用以安装于第一电路板的第一安装面,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具有用以安装于第二电路板的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一安装面垂直于所述第二安装面。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设有沿电连接器对接方向延伸的弧形接触壁,所述弧形接触壁用以与对接端子相接触,提高了端子的接触可靠性;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转接器,通过设置位于第一对接部与第二对接部之间的扭转部,能够调整对接角度,提高了端子的接触可靠性;另外,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第一电连接器、第二电连接器以及转接器相互配合的电连接器组件。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图1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图3中的第一母端电连接器以及第一电路板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5是图4中第一母端壳体的左视图。图6是图4中第一母端壳体的右视图。图7是图4中去除第一母端壳体后的第一母端端子模组的右视图。图8是图7中一个第一母端端子模组的立体示意图。图9是图8的立体分解图。图10是图4中去除第一母端壳体后的第一母端端子模组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11是图10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12是图11中第一母端差分信号端子的立体示意图。图13是图12的主视图。图14是图12的左视图。图15是去除图3中第二母端壳体后的第二母端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图16是图15的左视图。图17是图15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18是图3中转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图19是图18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100、200),其包括叠靠在一起的若干端子模组(20),其中所述端子模组(20)包括信号端子模组(2)以及与所述信号端子模组(2)相配合的接地片(3),所述信号端子模组(2)包括绝缘本体(21)以及安装在所述绝缘本体(21)上的至少一对差分信号端子(22),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对差分信号端子(22)包括接触部(221),所述接地片(3)设有至少部分围绕在所述接触部(221)的外围的屏蔽部(31),所述接触部(221)设有沿电连接器对接方向(A-A)延伸的弧形接触壁(222),所述弧形接触壁(222)用以与对接端子相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100、200),其包括叠靠在一起的若干端子模组(20),其中所述端子模组(20)包括信号端子模组(2)以及与所述信号端子模组(2)相配合的接地片(3),所述信号端子模组(2)包括绝缘本体(21)以及安装在所述绝缘本体(21)上的至少一对差分信号端子(22),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对差分信号端子(22)包括接触部(221),所述接地片(3)设有至少部分围绕在所述接触部(221)的外围的屏蔽部(31),所述接触部(221)设有沿电连接器对接方向(A-A)延伸的弧形接触壁(222),所述弧形接触壁(222)用以与对接端子相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100、200),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接触壁(222)设有端子收容腔(220)以及围绕所述端子收容腔(220)的弧形内表面(223),其中所述端子收容腔(220)用以让所述对接端子插入,所述弧形内表面(223)用以与所述对接端子的外表面相接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100、200),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对差分信号端子(22)包括第一信号端子(4)以及第二信号端子(5),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包括第一接触部(41)、第一尾部(4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41)与所述第一尾部(42)的第一连接部(43),所述第二信号端子(5)包括第二接触部(51)、第二尾部(52)以及连接所述第二接触部(51)与所述第二尾部(52)的第二连接部(53);所述接触部(221)包括所述第一接触部(41)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51),所述弧形接触壁(222)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41)上的第一弧形接触壁(411)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51)上的第二弧形接触壁(511),所述第一弧形接触壁(411)至少为两个且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弧形接触壁(511)至少为两个且相对设置,所述端子收容腔(220)包括由两个所述第一弧形接触壁(411)所形成的第一端子收容腔(2201)以及由两个所述第二弧形接触壁(511)所形成的第二端子收容腔(2202)。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100、2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41)设有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弧形接触壁(411)之间的两个第一狭槽(412),两个所述第一狭槽(412)与所述第一端子收容腔(2201)相连通;所述第二接触部(51)设有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弧形接触壁(511)之间的两个第二狭槽(512),两个所述第二狭槽(512)与所述第二端子收容腔(2202)相连通。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100、2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43)与所述第一接触部(41)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53)与所述第二接触部(51)之间设有第一交叉部(44),所述第一连接部(43)与所述第一尾部(42)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53)与所述第二尾部(52)之间设有第二交叉部(45);其中:
所述第一接触部(41)与所述第二接触部(51)沿固接方向(B-B)对齐布置,所述第一连接部(43)与所述第二连接部(53)沿所述信号端子模组(2)的厚度方向(C-C)对齐布置,所述第一尾部(42)与所述第二尾部(52)沿所述电连接器对接方向(A-A)对齐布置;所述固接方向(B-B)、所述厚度方向(C-C)以及所述电连接器对接方向(A-A)相互垂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100、200),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若干端子模组(20)的所述差分信号端子(22)的所述接触部(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涛刘琨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