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南昌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湿热地区的超薄高抗滑沥青路面结构及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748997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4 07: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沥青混合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湿热地区的超薄高抗滑沥青路面结构及制备方法,包括由下至上依次铺设的基层、第一沥青混凝土层、第二沥青混凝土层、第三沥青混凝土层以及抗滑表层;所述第一沥青混凝土层为改性沥青混凝土层,所述第二沥青混凝土层为开级配沥青混凝土层,所述第三沥青混凝土层为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层。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提高湿热地区路面的抗滑性与服役年限,以解决现有存在技术效果不佳等问题。

A kind of ultra-thin and high skid resistant asphalt pavement structur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for hot and humid area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湿热地区的超薄高抗滑沥青路面结构及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沥青混合料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湿热地区的超薄高抗滑沥青路面结构及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仍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在人-车-路-环境-管理构成的交通安全影响系统中,“路”的角色至关重要。导致交通事故频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胎/路间缺乏足够的摩擦力。同时,较大通行能力和车轮荷载(尤其是重载车辆)加速了路表集料的磨光和磨耗,使路面抗滑能力迅速衰减,交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特别在江西等南方降雨量较大地区,车辆行驶一段时间后,路表构造深度较小不能及时将雨水在路表形成的水膜刺破,导致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出现轮胎滑溜现象,进而影响路面抗滑性能引发交通事故。因此提升沥青路面的抗滑性是实现高等级、重交通道路安全、舒适、高速行驶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而集料的长期抗磨光性能对沥青路面抗滑表层的服役耐久性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湿热地区的超薄高抗滑沥青路面结构及制备方法,其能够提高湿热地区路面的抗滑性与服役年限,以解决现有存在技术效果不佳等问题。为了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湿热地区的超薄高抗滑沥青路面结构,包括由下至上依次铺设的基层、第一沥青混凝土层、第二沥青混凝土层、第三沥青混凝土层以及抗滑表层;所述第一沥青混凝土层为改性沥青混凝土层,所述第二沥青混凝土层为开级配沥青混凝土层,所述第三沥青混凝土层为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层。所述抗滑表层的厚度为8~10mm。所述抗滑表层中混合料矿料由石灰岩集料、88#煅烧铝矾土集料以及钢渣混合而成。所述抗滑表层的混合料中添加有木质素纤维。所述抗滑表层由50%~75%的石灰岩集料、12.5%~25%的88#煅烧铝矾土集料、12.5%~25%的钢渣、6%~7%的油石比、0.2%~0.5%的添加剂以及0.3%~0.4%的木质素纤维混合而成。所述抗滑表层的混合料矿料的最大粒径为4.75mm。所述抗滑表层上设有若干减速防滑带,包括若干平板单元以及坡道单元组合拼接而成,所述平板单元组合后形成矩形结构,所述坡道单元设置于组合后的平板单元外侧,所述坡道单元由最外侧向与平板单元连接的一侧高度逐渐增大,所述坡道单元的最高点与所述平板单元的高度相等;所述平板单元之间以及平板单元与坡道单元之间通过连接机构相连;所述坡道单元与所述平板单元连接处设有水平部;所述平板单元、坡道单元上均设有防滑纹。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连接件、卡槽,所述连接件呈圆形结构,所述连接件的侧壁上呈环形阵列有四个卡合块,所述卡合块呈扇形结构,所述卡合块的最大宽度由与连接件相连的一端向外侧逐渐增大;所述卡槽设置于所述平板单元以及坡道单元的顶部顶角上,所述卡槽与所述卡合块的形状相匹配卡合。所述连接件的中部设有用于固定螺栓穿过的沉头通孔;所述四块平板单元或坡道单元组合后中心形成用于沉头通孔插入的通孔;所述平板单元或坡道单元的中部形成有用于稳固板插入的凹槽,所述凹槽的截面呈方形结构,所述稳固板为截面面积等于四倍所述凹槽截面面积的正方形结构,所述稳固板的厚度与所述凹槽的厚度相等;所述稳固板的中心设有与所述固定螺栓的螺杆外径相等且与之外螺纹相匹配的螺纹孔。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湿热地区的超薄高抗滑沥青路面结构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根据各材料的技术性能要求选择合适的矿料、沥青、矿粉及各类外掺剂;2)根据88#煅烧铝矾土与钢渣的掺配比例与等体积掺配方法在石灰岩集料中掺入88#煅烧铝矾土与钢渣,并根据筛孔尺寸分档;3)将各档集料加热至190~220℃,并分别称重后加入拌缸中,延时拌合时间为10~15s;4)在延时时间内,将称重好的沥青混合料专用添加剂和木质素纤维同时投入拌缸中,干拌15~20s;5)将改性沥青称重加入拌缸中,搅拌60~90s;6)将称重好的矿粉加入拌缸中,搅拌15~20s。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专利技术将高抗滑集料88#煅烧铝矾土与钢渣用于沥青路面,因此既拓宽了铝土矿资源的利用率,也利用了工业废弃物—钢渣;(2)本专利技术为保证掺配后集料间达到最佳密实状态,防止集料大小颗粒间发生干涉现象,采用等体积替换方式掺配88#煅烧铝矾土与钢渣,以确保设计级配稳定;(3)本专利技术为保证超薄高抗滑表层的抗滑效果,将88#煅烧铝矾土与钢渣由粗集料开始逐级替换掺配,形成目标配比;(4)本专利技术由于88#煅烧铝矾土与钢渣具有良好的抗磨光与耐磨耗性能,且两者与普通石灰岩集料的磨光速率差别较大,当石灰岩磨光后,88#煅烧铝矾土、钢渣与差异磨光产生的纹理提供摩擦力,当其磨光至与石灰岩纹理接近时,再由石灰岩提供摩擦力,如此往复致使路表抗滑性能出现波动,不会出现其抗滑性能持续衰减或衰减过快的现象;(5)本专利技术集料间磨光值与磨光速率差异越大,差异磨光产生的宏微观纹理与构造深度越大,抗滑性能波动就越剧烈且提升也越显著;(6)抗滑表层为密实骨架结构形式,它能够有效的防止地表水下渗,以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7)该超薄高抗滑表层能有效降低行车噪声,综合提高路面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剖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抗滑表层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普通磨光和差异磨光的对比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减速防滑带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减速防滑带的部分结构装配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减速防滑带的部分结构装配图。在图中:1基层,2第一沥青混凝土层,3第二沥青混凝土层,4第三沥青混凝土层,5抗滑表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1-6,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湿热地区的超薄高抗滑沥青路面结构,包括由下至上依次铺设的基层1、第一沥青混凝土层2、第二沥青混凝土层3、第三沥青混凝土层4以及抗滑表层5;所述第一沥青混凝土层2为改性沥青混凝土层,所述第二沥青混凝土层3为开级配沥青混凝土层,所述第三沥青混凝土层4为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层,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是有各种粒径的颗粒级配连续、相互嵌挤密实的矿料与沥青结合料拌和而成的,压实后剩余空隙率小于10%的沥青混合料,通过设置第三沥青混凝土层4使得设置于其上的抗滑表层5更容易构造;通过设置开级配的第二沥青混凝土层3,可以使得水可以自由流动离开路面,开级配沥青混合料是矿料级配主要由粗集料嵌挤组成,细集料和填料较少,矿料相互分开,压实后空隙率大于18%的开式沥青混合料;改性沥青是掺加橡胶、树脂、高分子聚合物、磨细的橡胶粉或其他填料等外掺剂改性剂,或采取对沥青轻度氧化加工等措施,使沥青或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得以改善制成的沥青结合料,通过设置改性的第一沥青混凝土层2,可以使得给予路面提供更大的刚度、疲劳寿命。抗滑表层级配选用优化的SMA-5级配。超薄高抗滑表层5组分含有:普通石灰岩矿料是混合料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湿热地区的超薄高抗滑沥青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下至上依次铺设的基层(1)、第一沥青混凝土层(2)、第二沥青混凝土层(3)、第三沥青混凝土层(4)以及抗滑表层(5);/n所述第一沥青混凝土层(2)为改性沥青混凝土层,所述第二沥青混凝土层(3)为开级配沥青混凝土层,所述第三沥青混凝土层(4)为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湿热地区的超薄高抗滑沥青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下至上依次铺设的基层(1)、第一沥青混凝土层(2)、第二沥青混凝土层(3)、第三沥青混凝土层(4)以及抗滑表层(5);
所述第一沥青混凝土层(2)为改性沥青混凝土层,所述第二沥青混凝土层(3)为开级配沥青混凝土层,所述第三沥青混凝土层(4)为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湿热地区的超薄高抗滑沥青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滑表层(5)的厚度为8~10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湿热地区的超薄高抗滑沥青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滑表层(5)中混合料矿料由石灰岩集料、88#煅烧铝矾土集料以及钢渣混合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湿热地区的超薄高抗滑沥青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滑表层(5)的混合料中添加有木质素纤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湿热地区的超薄高抗滑沥青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滑表层(5)由50%~75%的石灰岩集料、12.5%~25%的88#煅烧铝矾土集料、12.5%~25%的钢渣、6%~7%的油石比、0.2%~0.5%的添加剂以及0.3%~0.4%的木质素纤维混合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湿热地区的超薄高抗滑沥青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滑表层(5)的混合料矿料的最大粒径为4.75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湿热地区的超薄高抗滑沥青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滑表层(5)上设有若干减速防滑带(6),包括若干平板单元(61)以及坡道单元(62)组合拼接而成,所述平板单元(61)组合后形成矩形结构,所述坡道单元(62)设置于组合后的平板单元(61)外侧,所述坡道单元(62)由最外侧向与平板单元(61)连接的一侧高度逐渐增大,所述坡道单元(62)的最高点与所述平板单元(61)的高度相等;所述平板单元(61)之间以及平板单元(61)与坡道单元(62)之间通过连接机构(63)相连;所述坡道单元(62)与所述平板单元(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华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