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管理系统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718329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1 00: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热管理系统及车辆,属于汽车换热技术领域,包括电机散热系统和乘员舱加热系统;电机散热系统包括散热单元;乘员舱加热系统包括串联连通的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散热单元和第一换热单元之间设置有热传导组件,热传导组件用于将散热单元的热量传递至第一换热单元。还提供了一种使用该热管理系统的车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热管理系统,与现有技术中仅仅依靠室外和室内的换热器进行热交换的方式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充分利用了散热单元的热量,将散热单元的热量也及时通过第一换热单元传递至第二换热单元,提高了传热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本技术属于汽车换热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热管理系统及使用该热管理系统的车辆。
技术介绍
电动汽车在冬季取暖时,常规的取暖方式多为直接换热的模式,即通过室外和室内的换热器进行热交换,提供驾驶室的供暖。然而这种直接换热的方式传热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管理系统,旨在解决目前现有的直接通过室外和室内的换热器进行热交换的方式,存在传热率较低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机散热系统和乘员舱加热系统;所述电机散热系统包括散热单元;所述乘员舱加热系统包括串联连通的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其中,所述散热单元和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之间设置有热传导组件,所述热传导组件用于将所述散热单元的热量传递至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以使得所述散热单元的热量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传递至所述第二换热单元。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单元为低温散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为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为室内换热器,所述热传导组件为至少一条翅片。进一步地,所述室外换热器内设有多条换热扁管,所述低温散热器内设有多条散热扁管,所述翅片为多条,分别插接于对应的相邻所述换热扁管和相邻所述散热扁管之间,用于对所述换热扁管和所述散热扁管进行热交换。进一步地,所述翅片呈波浪形延展,所述翅片的高度、相邻所述换热扁管的间距及相邻所述散热扁管的间距相同。进一步地,所述翅片的一端与所述换热扁管的外侧平齐,所述翅片的另一端与所述散热扁管的外侧平齐。进一步地,所述翅片为金属制件。进一步地,所述低温散热器远离所述室外换热器的一侧设有风扇,所述风扇用于加快所述低温散热器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气体流动。进一步地,所述室外换热器的两侧设有多个卡板,所述低温散热器的两侧设有多个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与所述卡板一一对应,所述安装架上设有用于与所述卡板卡接配合的卡槽;所述室外换热器的两侧均设有固定板,所述低温散热器的两侧均设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板和所述固定架用于将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低温散热器固定于车体上。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热管理系统的有益效果在于:电机散热系统和乘员舱加热系统均为单独的循环系统,电机散热系统包括散热单元,乘员舱加热系统包括串联连通的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第一换热单元位于车辆前端的机舱内,第二换热单元位于乘员舱内,散热单元和第一换热单元之间的热传导组件将散热单元的热量传递至第一换热单元,使散热单元的热量通过第一换热单元传递至第二换热单元,与现有技术中仅仅依靠室外和室内的换热器进行热交换的方式相比,本技术充分利用了散热单元的热量,将散热单元的热量也及时通过第一换热单元传递至第二换热单元,提高了传热率。本技术一种热管理系统,包括所述的一种热管理系统。进一步地,所述的车辆还包括:主动进气格栅,设于车辆前端,且位于所述热管理系统的外侧,用于响应车辆的控制单元而调控进入所述车辆前端的外部空气流量。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车辆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一种热管理系统,由于使用了该热管理系统,能够到达与一种热管理系统相同的有益效果,减少热量损失,提高传热率,在此不再一一赘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管理系统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管理系统中的室外换热器、低温散热器和翅片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图4为图2的爆炸图;图5为图2安装风扇后的主视图;图6为图5中B处的放大图;图7为图5中沿C-C的剖视图;图8为图7中D处的放大图。图中:1、室外换热器;101、换热扁管;2、低温散热器;201、散热扁管;3、风扇;4、翅片;5、卡板;6、安装架;7、卡槽;8、固定板;9、固定架;10、干燥筒;11、制冷管;12、溢气管;13、进液管;14、出液管;15、压缩机;16、室内换热器;17、膨胀阀;18、鼓风机;19、电机;20、格栅;E:驾驶室区;F:驾驶舱区;100、电机散热系统;200、乘员舱加热系统。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阅图1,现对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热管理系统进行说明。一种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机散热系统100和乘员舱加热系统200;电机散热系统100包括散热单元;乘员舱加热系统200包括串联连通的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其中,散热单元和第一换热单元之间设置有热传导组件,热传导组件用于将散热单元的热量传递至第一换热单元,以使得散热单元的热量通过第一换热单元传递至第二换热单元。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热管理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电机散热系统100和乘员舱加热系统200均为单独的循环系统,电机散热系统100包括散热单元,乘员舱加热系统200包括串联连通的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第一换热单元位于车辆前端的机舱内,第二换热单元位于乘员舱内,散热单元和第一换热单元之间的热传导组件将散热单元的热量传递至第一换热单元,使散热单元的热量通过第一换热单元传递至第二换热单元,减少了热量损失,提高了传热率。作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热管理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散热单元为低温散热器2,第一换热单元为室外换热器1,第二换热单元为室内换热器16,热传导组件为至少一条翅片4。作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热管理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至图8,室外换热器1内设有多条换热扁管101,低温散热器2内设有多条散热扁管201,翅片4为多条,分别插接于对应的相邻换热扁管101和相邻散热扁管201之间,用于对换热扁管101和散热扁管201进行热交换。本实施例中,室外换热器1和低温散热器2依次安装,多条换热扁管101横向排布于室外换热器1内,并相互连通,多条散热扁管201横向排布于低温散热器2内,并相互连通,相邻换热扁管101之间存在间隙,相邻散热扁管201之间也存在相同的间隙,多个翅片4两侧的部分,分别插接于对应的两个间隙内,将换热扁管101和散热扁管201进行连接,用于对换热扁管101和散热扁管201进行热交换,降低了热损,提高了热交换的效率。作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热管理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6,翅片4呈波浪形延展,翅片4的高度、相邻换热扁管101的间距及相邻散热扁管201的间距相同。本实施例中,波浪形翅片4的波峰和波谷端分别抵靠于换热扁管101和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散热系统和乘员舱加热系统;/n所述电机散热系统包括散热单元;/n所述乘员舱加热系统包括串联连通的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n其中,所述散热单元和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之间设置有热传导组件,所述热传导组件用于将所述散热单元的热量传递至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以使得所述散热单元的热量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传递至所述第二换热单元。/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散热系统和乘员舱加热系统;
所述电机散热系统包括散热单元;
所述乘员舱加热系统包括串联连通的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
其中,所述散热单元和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之间设置有热传导组件,所述热传导组件用于将所述散热单元的热量传递至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以使得所述散热单元的热量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传递至所述第二换热单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单元为低温散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为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为室内换热器,所述热传导组件为至少一条翅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换热器内设有多条换热扁管,所述低温散热器内设有多条散热扁管,所述翅片为多条,分别插接于对应的相邻所述换热扁管和相邻所述散热扁管之间,用于对所述换热扁管和所述散热扁管进行热交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呈波浪形延展,所述翅片的高度、相邻所述换热扁管的间距及相邻所述散热扁管的间距相同。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沙沙王恒牛荣平常瑞征李宗檀金鑫田宇星祖亮姚文天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