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扁线电机定子及扁线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15204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1 00: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扁线电机定子及扁线电机,扁线电机定子包括定子铁芯和定子绕组,定子铁芯上设置若干个定子槽,每一个定子槽内设置若干根导体。定子绕组是三相绕组,其A相绕组、B相绕组以及C相绕组均分别包括四条并联的支路,每一条支路所处的磁场环境相同,并联支路之间不产生环流;所述A相绕组、所述B相绕组以及所述C相绕组的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均分布在绕组端部引出线侧;在不包含绕组端部最外层和最内层导体的情况下,绕组端部每相邻两层导体依次构成一组,同一组里的两层导体在圆周方向上的弯折方向相同,相邻两组的导体在圆周方向上的弯折方向相反。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提高绝缘可靠性,解决径向空间紧张的问题,并降低了工艺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扁线电机定子及扁线电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机
,具体涉及一种扁线电机定子及扁线电机。
技术介绍
扁线驱动电机或发电机不断向高速化方向发展,定子槽内的导体数量逐渐增多。现有技术方案的绕组端部,一般相邻两层导体在圆周方向上的弯折方向相反,即一层导体沿顺时针方向弯折,而另一层导体沿逆时针方向弯折。如果绕组端部相邻两层导体在圆周方向上弯折方向相反,那么在径向方向上,与绕组端部中一根导体紧贴相邻且同一层的多根导体至少两相以上,不利于绕组端部的绝缘可靠性。为了降低绕组端部的绝缘风险,一般在绕组成型过程中采取增加相邻层导体之间间隙或绝缘纸的方法。但这将带来绕组端部最外层导体形变较大和径向空间紧张等问题,而且槽内导体层数越多,问题越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扁线电机定子及扁线电机,通过部分改变绕组两端相邻层导体在圆周方向上的弯折方向,提高绝缘可靠性,有效解决绕组端部最外层形变大和径向空间紧张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扁线电机定子,包括:定子铁芯,其内侧在周向方向上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沿着自身轴向延伸的定子槽,每一个定子槽内设置有若干层导体;定子绕组,由定子槽内的槽内导体部分和定子铁芯两侧的端部导体部分构成,所述定子绕组是三相绕组,包括:A相绕组、B相绕组以及C相绕组;A相绕组、B相绕组以及C相绕组均分别包括四条并联的支路,每一条支路所处的磁场环境相同,并联支路之间不产生环流;所述A相绕组、所述B相绕组以及所述C相绕组的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均分布在绕组端部的引出线侧;在不包含绕组端部最外层和最内层导体的情况下,绕组端部每相邻两层导体依次构成一组,同一组里的两层导体在圆周方向上的弯折方向相同,相邻两组的导体在圆周方向上的弯折方向相反。优选的,所述定子绕组的槽内导体部分通过定子铁芯两侧的端部导体部分按规律进行连接,一侧为绕组端部非引出线侧,另一侧为绕组端部引出线侧。所述端部导体部分的连接规律包括连接型式Ⅰ和连接型式Ⅱ。所述连接型式Ⅰ是第m层的导体和第m+1层导体相互连接,所述连接型式Ⅱ是第m层导体和第m+2层导体相互连接,其中m是大于或等于1的自然数;所述绕组端部引出线侧采用连接型式Ⅰ和连接型式Ⅱ,所述绕组端部非引出线侧采用连接型式Ⅰ;所述绕组端部引出线侧不属于连接型式Ⅰ和连接型式Ⅱ的导体作为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优选的,每一定子槽内有N层导体,N是大于或等于2的偶数。优选的,所述绕组端部在圆周方向上弯折方向相同的相邻两层导体之间形成第一紧贴面,所述绕组端部在圆周方向上弯折方向相反的相邻两组导体之间形成第二紧贴面。所述第一紧贴面在径向方向上的导体间只存在同相紧贴,绝缘可靠性提高。所述第二紧贴面在径向方向上的导体间存在异相紧贴。优选的,所述A相绕组、B相绕组以及C相绕组的每一相绕组的四个支路相互并联,或串并混联。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扁线电机,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扁线电机定子以及一转子,所述转子同轴设置于所述扁线电机定子内。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本专利技术通过部分改变绕组两端相邻两层导体在圆周方向上的弯折方向,在不包含绕组端部最外层和最内层导体的情况下,绕组端部每相邻两层导体依次构成一组,同一组里的两层导体在圆周方向上的弯折方向相同,相邻两组的导体在圆周方向上的弯折方向相反。因此,对于单层绕组而言,在径向方向上,同一组里两层导体的紧贴面处不存在两相导体之间相邻紧贴,绝缘可靠性提高。不再需要在此紧贴面处增加间隙或其他绝缘材料,从而有效解决绕组端部最外层形变大和径向空间紧张的问题。同时,在绕组端部引出线侧弯折成型过程中,将弯折方向相同的相邻两层导体合并在一起,可以达到降低弯折工艺难度的效果。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扁线电机定子的立体结构。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扁线电机定子的定子铁芯俯视结构。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扁线电机定子的定子绕组的立体结构。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扁线电机定子的定子槽内导体分布。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扁线电机定子的跨距5和7发卡线圈。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扁线电机定子的单个发卡线圈。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扁线电机定子的绕组端部异形连接线。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扁线电机定子的绕组端部的连接型式Ⅰ和连接型式Ⅱ。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扁线电机定子的绕组端部的连接型式Ⅰ和连接型式Ⅱ所在区域范围。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扁线电机定子的绕组端部非引出线侧的俯视结构。图11-图1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扁线电机定子的绕组端部的弯折方向。图13-图1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扁线电机定子的绕组端部导的第一紧贴面和第二紧贴面。图1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扁线电机定子的ABC三相绕组展开图。图1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扁线电机定子A相绕组展开图。图17-2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扁线电机定子的A相绕组各个支路的连接方式。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扁线电机定子,包括定子铁芯10以及定子绕组20,如图1所示。其中,该定子铁芯10内侧在周向方向上均匀间隔设置有48个沿着自身轴向延伸的定子槽11,如图2所示。定子绕组20由槽内导体部分21和端部导体部分22构成。端部导体部分22分布在定子铁芯10的两侧,一侧为绕组端部非引出线侧221,另一侧为绕组端部引出线侧222,如图3所示。定子槽11内部设置的导体210在径向方向上有8层,分别命名为L1,L2,L3,L4,L5,L6,L7和L8,如图4所示。具体地,在实施例中,所述定子绕组20的最小结构单元是发卡线圈23,发卡线圈23有跨距5和跨距7两种,如图5所示。发卡线圈23包括弯曲部231和折弯部232,以及腿部233和腿部234,如图6所示。其中,弯曲部231和折弯部232分布在定子铁芯10的两端,腿部233和腿部234分布在定子槽11中。腿部233和腿部234分别属于相邻的两个不同层,如L1和L2,L3和L4,L5和L6,或L7和L8。槽内导体部分21由若干个发卡线圈23的腿部233和腿部234组成。端部导体部分22的绕组端部非引出线侧221由若干个跨距5和跨距7的发卡线圈23的弯曲部231组成。端部导体部分22的绕组端部引出线侧222由若干个发卡线圈的折弯部232和异形连接线24组成。其中,异形连接线24包括异形跨接线241、引出连接线242和星点连接线243,如图7所示。具体地,在实施例中,槽内导体部分21通过定子铁芯两侧的端部导体部分22按规律进行连接,一侧为绕组端部非引出线侧221,另一侧为绕组端部引出线侧222。端部导体部分22的连接规律包括连接型式Ⅰ和连接型式Ⅱ。连接型式Ⅰ是第m层的导体和第m+1层导体相互连接,连接型式Ⅱ是第m层导体和第m+2层导体相互连接,其中m是大于或等于1的自然数。绕组端部引出线侧采用连接型式Ⅰ和连接型式Ⅱ,绕组端部非引出线侧采用连接型式Ⅰ。其中,绕组端部引出线侧的角度θ范围内导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扁线电机定子,其特征在于,包括:/n定子铁芯,其内侧在周向方向上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沿着自身轴向延伸的定子槽,每一个定子槽内设置有若干层导体;/n定子绕组,由定子槽的槽内导体部分和定子铁芯两侧的端部导体部分构成,所述定子绕组是三相绕组,包括:A相绕组、B相绕组以及C相绕组;A相绕组、B相绕组以及C相绕组均分别包括四条并联的支路,每一条支路所处的磁场环境相同,并联支路之间不产生环流;所述A相绕组、所述B相绕组以及所述C相绕组的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均分布在绕组的引出线侧;在不包含绕组端部最外层和最内层导体的情况下,绕组端部每相邻两层导体依次构成一组,同一组里的两层导体在圆周方向上的弯折方向相同,相邻两组的导体在圆周方向上的弯折方向相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扁线电机定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定子铁芯,其内侧在周向方向上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沿着自身轴向延伸的定子槽,每一个定子槽内设置有若干层导体;
定子绕组,由定子槽的槽内导体部分和定子铁芯两侧的端部导体部分构成,所述定子绕组是三相绕组,包括:A相绕组、B相绕组以及C相绕组;A相绕组、B相绕组以及C相绕组均分别包括四条并联的支路,每一条支路所处的磁场环境相同,并联支路之间不产生环流;所述A相绕组、所述B相绕组以及所述C相绕组的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均分布在绕组的引出线侧;在不包含绕组端部最外层和最内层导体的情况下,绕组端部每相邻两层导体依次构成一组,同一组里的两层导体在圆周方向上的弯折方向相同,相邻两组的导体在圆周方向上的弯折方向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线电机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绕组的槽内导体部分通过定子铁芯两侧的端部导体部分按规律进行连接,一侧为绕组端部非引出线侧,另一侧为绕组端部引出线侧;所述端部导体部分的连接规律包括连接型式Ⅰ和连接型式Ⅱ;所述连接型式Ⅰ是第m层的导体和第m+1层导体相互连接,所述连接型式Ⅱ是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蕾朱标龙范佳伦付广胜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巨一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