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及线束的组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693432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12:18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更适合于将线束配置于车辆的技术。线束具备:车辆搭载部件,搭载于车辆;及电线,沿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沿所述车辆搭载部件被粘接。例如,所述车辆搭载部件具有由硬质塑料形成的硬质部,所述电线粘接于所述硬质部。而且,例如,线束还具备热应力应对结构部,该热应力应对结构部防止电线由于以所述电线与所述硬质部的线膨胀系数的差异为起因的热应力而损伤。

Harness and assembly method of harn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线束及线束的组装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将线束配置于车辆的技术。
技术介绍
在将线束向车辆安装时,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那样,有时在将线束固定于车身板之后在其上安装内装构件。专利文献1公开了在车辆的侧梁配置线束的技术。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是在将收纳有电线的保护器固定于车身板之后在保护器上覆盖防磨板的技术。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9900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电线可能会产生振动,有时需要防振动措施。此外,车辆组装工厂中的作业工序可能会增多,与设置保护器相对应,也存在配置空间变窄或重量增加的可能性等。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更适合于将线束配置于车辆的技术。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第一方式的线束具备:车辆搭载部件,搭载于车辆;及电线,沿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沿着所述车辆搭载部件被粘接。第二方式的线束以第一方式的线束为基础,其中,所述车辆搭载部件具有由硬质塑料形成的硬质部,所述电线粘接于所述硬质部。第三方式的线束以第二方式的线束为基础,其中,所述线束还具备热应力应对结构部,该热应力应对结构部防止电线由于以所述电线与所述硬质部的线膨胀系数的差异为起因的热应力而损伤。第四方式的线束以第三方式的线束为基础,其中,所述线束还具备夹于所述电线与所述硬质部之间且具有弹性的弹性粘接层,所述弹性粘接层兼作为所述热应力应对结构部。第五方式的线束以第三或第四方式的线束为基础,其中,作为所述热应力应对结构部,形成有将所述电线与所述硬质部的粘接部位沿所述电线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多个而成的断续粘接部。第六方式的线束以第三至第五方式中任一方式的线束为基础,其中,作为所述热应力应对结构部,在所述电线的粘接区域形成有所述电线蜿蜒前行的蜿蜒前行部。第七方式的线束以第一至第六方式中任一方式的线束为基础,其中,所述电线与所述车辆搭载部件经由粘接层粘接。第八方式的线束以第七方式的线束为基础,其中,所述粘接层设置于所述车辆搭载部件的表面。第九方式的线束以第七或第八方式的线束为基础,其中,所述粘接层设置于所述电线的外周。第十方式的线束以第七至第九方式中任一方式的线束为基础,其中,所述粘接层包含热塑性树脂。第十一方式的线束以第七至第九方式中任一方式的线束为基础,其中,所述粘接层包含反应固化性树脂。第十二方式的线束以第一至第十一方式中任一方式的线束为基础,其中,所述车辆搭载部件是具有露出的外观设计面的内装构件,所述电线粘接于所述外观设计面的背侧的面。第十三方式的线束的组装方法包括如下工序:(a)使电线的沿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沿着搭载于车辆的车辆搭载部件粘接而形成线束;及(b)在所述工序(a)之后,将所述线束组装于车辆。专利技术效果根据第一至第十二方式,由于电线粘接于车辆搭载部件,因此能够抑制搭载于车辆的电线的振动。而且,在将车辆搭载部件组装于车辆时,能够将电线一起组装。特别是根据第二方式,能够实现硬质部与电线的一体化。此时,能够利用硬质部保护电线。当将电线接合于硬的构件时,由于热应力而电线可能会损伤。即使在该情况下,根据第三方式,通过设置热应力应对结构部,即使硬质部与电线一体化,电线也难以损伤。特别是根据第四方式,弹性粘接层能够吸收电线与硬质部的膨胀量(收缩量)之差。特别是根据第五方式,通过形成断续粘接部,热应力难以集中于一处。特别是根据第六方式,通过形成蜿蜒前行部,热应力难以集中于一处。特别是根据第七方式,通过使用粘接层,即使在难以将电线与车辆搭载部件直接粘接的情况下也容易粘接。特别是根据第八方式,能够使用预先设置于车辆搭载部件的表面的粘接层进行粘接。特别是根据第九方式,能够使用预先设置于电线的外周的粘接层进行粘接。特别是根据第十方式,通过对先设置的粘接层进行加热而使其熔化,从而能够简易地进行粘接。特别是根据第十一方式,能够提高粘接部分的耐热性。特别是根据第十二方式,能够将电线与内装构件一起组装于车辆。根据第十三方式,能够将电线与车辆搭载部件一起组装于车辆。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线束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线束的侧视图。图3是沿图1的III-III线剖切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线束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线束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线束的侧视图。图7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线束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线束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以下,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线束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线束10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线束10的侧视图。图3是沿图1的III-III线剖切的剖视图。线束10具备:车辆搭载部件20,搭载于车辆;及电线30,沿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沿着车辆搭载部件20被粘接。车辆搭载部件20作为具有露出的外观设计面的内装构件进行说明。上述的内装构件可考虑为例如将摇臂部(侧梁)或支柱等覆盖的罩构件。而且,例如,内装构件也可考虑为仪表板。而且,例如,内装构件也可考虑为车门内饰、车顶内饰、行李箱内饰等各种内饰。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车辆搭载部件20是将摇臂部80覆盖的罩构件22。在此,罩构件22形成为横截面L字状。在罩构件22中,外侧面23为外观设计面,内侧面24朝向车身板侧。车辆搭载部件20优选具有由硬质塑料形成的硬质部。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罩构件22是以一个硬质塑料为材料的一体成形品。即,罩构件22仅具有硬质部。不过,车辆搭载部件20也可以具有由软质塑料或布等形成的软质部。在该情况下,在车辆搭载部件20中,电线30的配置面可以为硬质部。因此,例如,可考虑车辆搭载部件20的外观设计面为软质部且外观设计面的背侧为硬质部的情况等。电线30包括芯线32和将芯线32覆盖的绝缘包覆34。芯线32以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导电体为材料而形成。芯线32通常是将多个线材绞合而成的绞合线,但也可以是由一根线材构成的单芯线。绝缘包覆34例如通过将具有绝缘性的树脂向芯线32的周围进行挤压成形而形成。而且,例如,绝缘包覆34通过将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涂料涂布于芯线32的周围而形成。电线30设为沿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和粘接于车辆搭载部件20的配置面的形态。例如可考虑电线30中的沿长度方向的整体配置和粘接于配置面的情况。而且,也可考虑例如电线30中的沿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配置和粘接于配置面且端部从车辆搭载部件20延伸出的情况等。在此,电线30粘接于车辆搭载部件20的外观设计面的背侧的面,更具体而言,粘接于罩构件22的上述内侧面24。在此,内侧面24为硬质部,也可以说是电线30粘接于硬质部。在车辆搭载部件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束,具备:/n车辆搭载部件,搭载于车辆;及/n电线,沿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沿着所述车辆搭载部件被粘接。/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1109 JP 2017-2161881.一种线束,具备:
车辆搭载部件,搭载于车辆;及
电线,沿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沿着所述车辆搭载部件被粘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其中,
所述车辆搭载部件具有由硬质塑料形成的硬质部,
所述电线粘接于所述硬质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其中,
所述线束还具备热应力应对结构部,该热应力应对结构部防止电线由于以所述电线与所述硬质部的线膨胀系数的差异为起因的热应力而损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束,其中,
所述线束还具备夹于所述电线与所述硬质部之间且具有弹性的弹性粘接层,
所述弹性粘接层兼作为所述热应力应对结构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线束,其中,
作为所述热应力应对结构部,形成有将所述电线与所述硬质部的粘接部位沿所述电线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多个而成的断续粘接部。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线束,其中,
作为所述热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荒卷心优平井宏树水野芳正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