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士海专利>正文

罐装食品、饮料自热(自冷)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7662 阅读:2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罐装食品、饮料自热(自冷)杯,主要由内杯体(4)、外杯体(3)、杯盖(2)、倒杯形支撑圈(6)、杯底(13)、反应液袋(8)、压液器(10)和启动板(14)所组成,其特征在于:杯体为由内杯体(4)、外杯体(3)所组成的双层结构,或者杯体为由内杯体(4)、外杯体(3)、中间夹一层牛皮纸复合铝箔组成的三层结构,食品、饮料罐(1)置于杯体内中央,罐盖向上,罐底朝下,食品、饮料罐(1)的罐盖卷边下部设有杯盖(2)、杯盖(2)中央的通孔卡入食品、饮料罐(1)的罐盖卷边下部环槽内,食品、饮料罐(1)的罐底卷边上部设有倒杯形支撑圈(6),倒杯形支撑圈(6)是口朝下的杯状圈,倒杯形支撑圈(6)的杯底中央的通孔卡入食品、饮料罐(1)的罐底卷边上部环槽内,从而使食品、饮料罐(1)、杯盖(2)和倒杯形支撑圈(6)连为一体;内杯体(4)和外杯体(3)置于杯盖(2)和倒杯形支撑圈(6)之间,内杯体(4)和外杯体(3)的上口嵌入杯盖(2)周边开口向下的环形槽内,而下口嵌入倒杯形支撑圈(6)下端周边开口向上的环形槽内,从而使食品、饮料罐(1)、内杯体(4)、外杯体(3)、杯盖(2)和倒杯形支撑圈(6)连为一体;倒杯形支撑圈(6)的底部设有杯底(13)、杯底(13)的下面设有启动板(14)、杯底(13)的上面设有压液器(10)和螺杆(12),压液器(10)的上面设有反应液袋(8),反应液袋(8)内盛装反应溶液,食品、饮料罐(1)的外罐壁、罐底与内杯体(4)、反应液袋(8)之间设有空腔(5),空腔(5)内盛装反应主剂。(*该技术在200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对罐装食品、饮料进行自动加热或致冷的装置,特别是一种利用公知公认的某些化学物质水化放热(加热)或水化吸热(致冷)的原理对罐装食品、饮料等进行加热或致冷的自动加热(致冷)杯。属于将化学加热或致冷原理应用于生活用品的
利用水化放热或水化吸热原理对罐装食品、饮料进行加热或致冷,必须在一个装置中进行。要达到理想的加热或致冷效果,除了要选择价格低廉、放热或吸热量大的化学物质外,对装置的结构和材料的选择也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否则对加热或致冷效果影响极大。在结构和材料方面影响加热或致冷效果的因素主要有材料本身的热容,根据试验,材料的热容大或结构中热容大的材料用得多,往往可以吸收水化反应产生的热量或冷量的一半,不能使产生的热量或冷量充分利用,影响加热或致冷效果,所以,在保证强度的条件下,要求材料的热容越小越好;与环境的绝热性能,如果与环境的绝热性能不好,则反应热量或冷量与环境的热交换快而与被加热(致冷)的食品、饮料热交换慢(尤其是粥类罐头),热量(冷量)也不能充分利用,无法达到理想的加热(致冷)效果;而在以上所述两种情况下,要想达到预期的加热(致冷)效果,就必须增加反应剂(化学物质)的用量,这又势必造成装置体积增大,制造成本提高;热阻力即热流密度过大,来不及与被加热物进行热交换的问题,据试验观察,反应剂堆积过多的地方,在水化反应时放出的大量的热无法及时扩散与被加热物进行热交换,而形成热阻力,使加热质量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如在反应过程中设法进行搅拌,使反应热及时扩散,则可克服热阻力的形成,使反应热被充分利用;使用某些化学物质进行水化反应(如用生石灰与水反应进行加热)时,还需考虑反应剂反应后的体积膨胀问题,即在结构上留有供其膨胀的空间。此外对于罐装食品、饮料自热(自冷)杯,其制造成本要低,因为罐装食品、饮料的价格并不太高,如果由于增加了加热(致冷)装置而使售价大大提高,则使消费者不能接受,没有市场也就失去了专利技术的意义。现有的专利申请号为93224842.X和93224832.2的自动加热或致冷的罐头容器,其采用塑料作为容器外壳,且内部结构件和水壶等大多为塑料件,而塑料件的热容相对较大,反应热量(或冷量)有相当一部分被塑料外壳等结构件吸收,使热量(或冷量)利用率不高;其不设有绝热层,又使相当一部分热量(或冷量)因不能绝热而与环境进行交换,使加热(或致冷)效果下降;食品、饮料罐底下面的反应剂较集中,反应时产生热阻力,不能及时扩散与食品、饮料罐进行热交换,反而将容器外壳烫出肿瘤(凸起),又通过容器外壳加快向周围环境散热;综合以上三种情况,经试验,其食品、饮料罐的加热效果相当不理想,尤其是加热罐装八宝粥等稠粘食品时只能使粥温热,这种温热的含糖的粥食后会翻胃酸,所以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此外,其使用生石灰和水反应加热,容器内无法留出供反应后石灰体积膨胀的空间,易使容器胀破。还有,其结构件大多采用塑料件,且体积较大,附件多,使成本较高;使用时需用工具(钥匙扳子)启动,给使用带来了不方便。专利申请号为93237967.2的《罐装食品、饮料自动加热(致冷)杯》,其杯体里面有一内胆,内胆与杯体之间形成一空腔,空腔内盛装加热或致冷的反应溶液,当反应溶液流出与反应主剂反应后,空腔即成为保温(保冷)腔,起保温(保冷)隔热(隔冷)作用,这一方案解决了与环境的绝热问题,使加热(致冷)效果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这设有内胆的双层杯体是用塑料制成,其热容较大,反应热量(冷量)被杯体吸收,又可通过杯体与周围环境进行一定量的热交换,所以仍然会使反应热量(冷量)不能得到充分利用,食品、饮料罐底下面的反应主剂较集中,反应时产生热阻力,不能及时扩散与食品、饮料罐进行热交换,使热利用率受到影响。此外,使用生石灰与水反应加热时,杯体内没有设置供反应后石灰体积澎胀的空间,易使杯体胀破;使用时需用附加工具启动,给使用带来了不方便。本技术的目的是在申请号为93237967.2的《罐装食品、饮料自动加热(致冷)杯》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罐装食品、饮料自热(自冷)杯,其绝热(保冷)性能好,热利用率高,加热(致冷)效果好,且造价低,使用操作方便。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解决方案是杯体采用双层结构,内杯体用黄板纸(马粪纸)或白板纸制成,内壁涂防水胶剂或复合一层塑料薄膜,板纸的热容极小且价格便宜;外杯体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或聚氨酯泡沫塑料等绝热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保温(保冷)隔热(隔冷)性能;或者外杯体用黄板纸(马粪纸)或白板纸制成,内杯体为金属铝箔(牛皮纸复合铝箔);或杯体采用三层结构,内外杯体均用纸板制成,内外杯体之间设有隔热保温防水性能具佳的牛皮纸复合铝箔;这样的解决方案使作为吸热散热面积最大的杯体部分的绝热(绝冷)性能大大提高,并使杯体的吸热(吸冷)量减到最小,从而可提高热(冷)利用率,改善加热(致冷)质量。在杯底上面设置压液器和螺杆,螺杆通过设于压液器底部中央的螺孔而与压液器相连,螺杆的上端设有限位板,下端设有方榫,螺杆穿过杯底而与设于杯底下面的启动板的中央方孔相连,在杯底上设有可限制压液器旋转的档柱;若按规定方向旋动启动板,螺杆亦随之转动,带动压液器也转动,但由于档柱的作用,压液器实际上不能转动而只能向上运动。压液器的上面与被加热的食品、饮料罐之间设有反应液袋,反应液袋用普通塑料薄膜制成,内盛反应溶液。食品、饮料罐的外罐壁、罐底与内杯体、反应液袋之间设有空腔、空腔内盛反应主剂。当按规定方向旋动启动板,螺杆亦随之转动,使压液器向上运动,设于压液器上端周边上的尖齿戳破反应液袋并对反应液袋挤压,使反应液袋内的反应溶剂流出,与反应主剂结合而反应;继续旋动启动板,当压液器脱离档柱的限制作用后,又受到限位板的限位作用,使压液器、螺杆和启动板成为一个整体,此时再旋动启动板则压液器就与启动板一同转动而成为搅拌器,搅拌反应物,使热量扩散,消除了热阻。当反应液袋内的反应溶液排出后,就给出了热反应物膨胀的空间。在上述解决方案中,由于使用热容小的纸板材料作为杯体并加以绝热层,使反应热量(冷量)与外界的交换减少,使杯体材料本身吸收的热量(冷量)降低,因而保温(保冷)隔热(隔冷)效果好,热量(冷量)利用率高,加热(致冷)质量提高;由于在反应过程中具有搅拌反应物的功能,消除了热阻,有利于热交换;由于使用纸质材料作为外壳,使用价格低廉的塑料薄膜袋盛装反应溶液等,使制造成本便宜,易于为消费者接受;由于使用塑料薄膜袋盛装反应溶液,反应溶液排出后腾出了空间,解决了反应物体积膨胀的去处;由于不用附加工具进行反应启动,方便了使用。下面接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罐装食品、饮料自热(自冷)杯的基本结构简图(半剖视图)。本实施例的基本结构,主要由内杯体(4)、外杯体(3)、杯盖(2)、倒杯形支撑圈(6)、杯底(13)、反应液袋(8)、压液器(10)和启动板(14)所组成。杯体为由内杯体(4)、外杯体(3)所组成的双层结构,内杯体(4)内壁涂防水胶剂或复合一层塑料薄膜,或内杯体(4)用牛皮纸复合金属铝箔制成,或者杯体为由内杯体(4)、外杯体(3)、内外杯体间设有牛皮纸复合铝箔所组成的三层结构,食品、饮料罐(1)置于杯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士海黄明昌严康民李宁川
申请(专利权)人:王士海黄明昌严康民李宁川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