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软弱围岩小净距段隧道中岩柱置换体系及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施工
,特别是软弱围岩小净距段隧道中岩柱置换体系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在修建长大山岭隧道时,受地形、地质以及施工安全、建设工期、工程投资、运营条件、防灾救援条件等影响,会出现由合修隧道过渡到分修隧道或者由分修隧道合并为合修隧道这类情况。在分岔过渡段相邻隧道之间的岩体被称为中岩柱,其厚度极小,但它的自稳性能对分修隧道塌落拱高度影响极大,故当中岩柱失稳后导致分修隧道结构破坏的案例时有发生。以往隧道修建时,为避免中岩柱失效,一般将分岔段置于岩性较好的段落,或是在软弱围岩段通过注浆加固、设置对拉锚杆(索)等方法改善中岩柱物理力学指标来提高中岩柱的承载能力。但是无论是通过注浆加固或是设置对拉锚杆(索)等方法都是被动的处理方法,对围岩承载能力提升有限。加之在软弱围岩段落过密的钻孔使得围岩更加破碎,注浆时浆液又有软化围岩的可能,这些不恰当的措施都会加大变形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提高中 ...
【技术保护点】
1.软弱围岩小净距段隧道中岩柱置换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分修隧道和置换体(3),所述置换体(3)包括骨架和混凝土;/n所述分修隧道包括第一分修隧道(4)和第二分修隧道(5),所述置换体(3)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分修隧道(4)和所述第二分修隧道(5)之间;/n所述骨架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骨架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所述置换体(3)内;/n所述混凝土浇筑在所述置换体(3)内;所述置换体(3)顶部固定设有多个永久支护(23)。/n
【技术特征摘要】
1.软弱围岩小净距段隧道中岩柱置换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分修隧道和置换体(3),所述置换体(3)包括骨架和混凝土;
所述分修隧道包括第一分修隧道(4)和第二分修隧道(5),所述置换体(3)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分修隧道(4)和所述第二分修隧道(5)之间;
所述骨架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骨架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所述置换体(3)内;
所述混凝土浇筑在所述置换体(3)内;所述置换体(3)顶部固定设有多个永久支护(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弱围岩小净距段隧道中岩柱置换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修隧道(4)设有第一初支支架(41),所述第二分修隧道设有第二初支支架(51),所述第一初支支架(41)和第二初支支架(51)分别埋设在置换体(3)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弱围岩小净距段隧道中岩柱置换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初支支架(41)的两端设有第一垫板(42),所述第二初支支架(51)的两端设有第二垫板(52),所述第一垫板(42)为接头垫板,用于后续连接所述第一初支支架(41)与所述第一分修隧道(4),所述第二垫板(52)为接头垫板,用于后续连接所述第二初支支架(51)与所述第二分修隧道(5);
所述骨架包括钢筋。
4.软弱围岩小净距段隧道中岩柱置换体系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由合修隧道(1)段向分修隧道段施工时,包括以下步骤:
S1:由合修隧道(1)开挖支护至合分修掌子面处,在合分修掌子面放线确定中导洞(2)开挖范围;
S2:开挖中导洞(2)至中岩柱置换终点里程(6);
S3:由中岩柱置换终点里程(6)处开始绑扎骨架,分段浇筑置换体(3)至合分修里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永刚,吴维洲,周跃峰,章健华,姜波,李文戈,印建文,张涛,张伦,李世君,王丙堤,李传富,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