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弱围岩小净距段隧道中岩柱置换体系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67383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5: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软弱围岩小净距段隧道中岩柱置换体系及施工方法,包括分修隧道和置换体,置换体包括骨架和混凝土,分修隧道包括第一分修隧道和第二分修隧道,置换体固定设置在第一分修隧道和第二分修隧道之间,骨架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骨架沿竖直方向设置在置换体内,混凝土浇筑在置换体内,置换体顶部设有多个永久支护。通过上述结构,在第一分修隧道和第二分修隧道中间设置由骨架和混凝土浇筑而成的置换体,永久支护能够增加置换体的承载能力,由骨架和混凝土浇筑而成的置换体构成的中岩柱替换体系具有强度高的特性,能够防止软弱围岩产生大变形,确保中岩柱结构的承载能力,从而保证相邻隧道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Rock column replacement system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in tunnel with small clear distance in soft surrounding roc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软弱围岩小净距段隧道中岩柱置换体系及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施工
,特别是软弱围岩小净距段隧道中岩柱置换体系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在修建长大山岭隧道时,受地形、地质以及施工安全、建设工期、工程投资、运营条件、防灾救援条件等影响,会出现由合修隧道过渡到分修隧道或者由分修隧道合并为合修隧道这类情况。在分岔过渡段相邻隧道之间的岩体被称为中岩柱,其厚度极小,但它的自稳性能对分修隧道塌落拱高度影响极大,故当中岩柱失稳后导致分修隧道结构破坏的案例时有发生。以往隧道修建时,为避免中岩柱失效,一般将分岔段置于岩性较好的段落,或是在软弱围岩段通过注浆加固、设置对拉锚杆(索)等方法改善中岩柱物理力学指标来提高中岩柱的承载能力。但是无论是通过注浆加固或是设置对拉锚杆(索)等方法都是被动的处理方法,对围岩承载能力提升有限。加之在软弱围岩段落过密的钻孔使得围岩更加破碎,注浆时浆液又有软化围岩的可能,这些不恰当的措施都会加大变形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提高中岩柱承载能力的措施会加大变形的风险的问题,提供软弱围岩小净距段隧道中岩柱置换体系及施工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软弱围岩小净距段隧道中岩柱置换体系,包括分修隧道和置换体,置换体包括骨架和混凝土;分修隧道包括第一分修隧道和第二分修隧道,置换体固定设置在第一分修隧道和第二分修隧道之间;骨架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骨架沿竖直方向设置在置换体内;混凝土浇筑在置换体内,置换体顶部固定设有多个永久支护。通过上述结构,在第一分修隧道和第二分修隧道中间设置由骨架和混凝土浇筑而成的置换体,永久支护能够增加置换体的承载能力,由骨架和混凝土浇筑而成的置换体构成的中岩柱替换体系具有强度高的特性,能够防止软弱围岩产生大变形,确保中岩柱结构的承载能力,从而保证相邻隧道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小净距段是指中岩柱厚度小于规范规定的最小值。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第一分修隧道设有第一初支支架,第二分修隧道设有第二初支支架,第一初支支架和第二初支支架分别埋设在置换体内。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增强中岩柱替换体系与分修隧道初支之间的整体性。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第一初支支架的两端设有第一垫板,第二初支支架的两端设有第二垫板,第一垫板为接头垫板,用于后续连接第一初支支架与第一分修隧道,第二垫板为接头垫板,用于后续连接第二初支支架与第二分修隧道,骨架包括钢筋。通过上述结构,第一垫板和第二垫板用于后续第一初支支架和第二初支支架与第一分修隧道和第二分修隧道的连接。软弱围岩小净距段隧道中岩柱置换体系施工方法,当由合修隧道段向分修隧道段施工时,包括以下步骤:S1:由合修隧道开挖支护至合分修掌子面处,在合分修掌子面放线确定中导洞开挖范围;S2:开挖中导洞至中岩柱置换终点里程;S3:由中岩柱置换终点里程处开始绑扎骨架,分段浇筑置换体至合分修里程;S4:分别开挖支护分修段隧道。通过上述方法,该施工方法确保了上述中岩柱置换体系功能的有效实现,操作简单。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步骤S2中,在开挖中导洞时,在中导洞的拱墙的外部固定设置支护结构,在拱墙上设置初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支护结构包括临时支护和永久支护,临时支护固定设置在与第一分修隧道和第二分修隧道重叠的中导洞外侧;永久支护用于设置于中导洞顶部外侧。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临时支护包括沿中导洞径向方向设置的锚杆,永久支护包括沿中导洞径向方向设置的锚杆,初支包括设于中导洞内壁的钢架。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临时支护包括玻璃纤维锚杆,永久支护包括中空锚杆或自进式锚杆,初支包括工字型钢架。软弱围岩小净距段隧道中岩柱置换体系施工方法,当由分修隧道段向合修隧道段施工时,包括以下步骤:A1:由分修隧道开挖支护,开挖支护至中导洞线位处;A2:开挖中导洞至合分修里程;A3:由合分修里程处开始绑扎骨架,分段浇筑置换体至中岩柱置换终点里程;A4:分别开挖支护分修段隧道;A5:开挖支护合修段隧道。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在第一分修隧道和第二分修隧道中间设置由骨架和混凝土浇筑而成的置换体,永久支护能够增加置换体的承载能力,由骨架和混凝土浇筑而成的置换体构成的中岩柱替换体系具有强度高的特性,能够防止软弱围岩产生大变形,确保中岩柱结构的承载能力,从而保证相邻隧道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2、该施工方法确保了上述中岩柱置换体系功能的有效实现,操作简单。附图说明图1是所述小净距段隧道中岩柱置换结构的平面示意图。图2是所述小净距段隧道中岩柱置换结构的断面示意图。图3是图2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所述中岩柱置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所述小净距段隧道中岩柱置换结构的支护结构示意图。图标:1-合修隧道;2-中导洞;21-初支;22-临时支护;23-永久支护;3-置换体;4-第一分修隧道;41-第一初支支架;42-第一垫板;43-第一开挖范围;5-第二分修隧道;51-第二初支支架;52-第二垫板;53-第二开挖范围;6-中岩柱置换终点里程;7-合分修里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软弱围岩小净距段隧道中岩柱置换体系,包括分修隧道和置换体3;置换体3包括骨架和混凝土,骨架的数量为至少两个,骨架沿竖直方向固定设置在置换体3内,混凝土浇筑在至少两个骨架上,具体的,骨架为钢筋。隧道包括合修隧道1和分修隧道,分修隧道包括第一分修隧道4和第二分修隧道5。第一分修隧道4设有第一初支支架41,第二分修隧道5设有第二初支支架51,具体的,第一初支支架41和第二初支支架51为第一初支钢架和第二初支钢架;第一初支钢架和第二初支钢架分别预埋在置换体3内。第一初支钢架的两端设有第一垫板42,第二初支钢架的两端设有第二垫板52,具体的,第一垫板42和第二垫板52为第一钢架结构垫板和第二钢架结构垫板。本实施例还提供了软弱围岩小净距段隧道中岩柱置换体系施工方法,当由合修隧道1段向分修隧道段施工时,包括以下步骤:S1:由合修隧道1开挖支护至合分修掌子面处,在合分修掌子面放线确定中导洞(2)开挖范围;具体的,在S1步骤之前,根据软弱围岩情况确认置换中岩柱段落长度和中导洞2支护结构的参数制定,其中,置换中岩柱段落长度可以根据围岩条件、线间距等因素,一般以置换中岩柱最小厚度至5m处来确定置换段落长度。为控制中导洞2支护结构变形,开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软弱围岩小净距段隧道中岩柱置换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分修隧道和置换体(3),所述置换体(3)包括骨架和混凝土;/n所述分修隧道包括第一分修隧道(4)和第二分修隧道(5),所述置换体(3)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分修隧道(4)和所述第二分修隧道(5)之间;/n所述骨架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骨架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所述置换体(3)内;/n所述混凝土浇筑在所述置换体(3)内;所述置换体(3)顶部固定设有多个永久支护(23)。/n

【技术特征摘要】
1.软弱围岩小净距段隧道中岩柱置换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分修隧道和置换体(3),所述置换体(3)包括骨架和混凝土;
所述分修隧道包括第一分修隧道(4)和第二分修隧道(5),所述置换体(3)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分修隧道(4)和所述第二分修隧道(5)之间;
所述骨架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骨架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所述置换体(3)内;
所述混凝土浇筑在所述置换体(3)内;所述置换体(3)顶部固定设有多个永久支护(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弱围岩小净距段隧道中岩柱置换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修隧道(4)设有第一初支支架(41),所述第二分修隧道设有第二初支支架(51),所述第一初支支架(41)和第二初支支架(51)分别埋设在置换体(3)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弱围岩小净距段隧道中岩柱置换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初支支架(41)的两端设有第一垫板(42),所述第二初支支架(51)的两端设有第二垫板(52),所述第一垫板(42)为接头垫板,用于后续连接所述第一初支支架(41)与所述第一分修隧道(4),所述第二垫板(52)为接头垫板,用于后续连接所述第二初支支架(51)与所述第二分修隧道(5);
所述骨架包括钢筋。


4.软弱围岩小净距段隧道中岩柱置换体系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由合修隧道(1)段向分修隧道段施工时,包括以下步骤:
S1:由合修隧道(1)开挖支护至合分修掌子面处,在合分修掌子面放线确定中导洞(2)开挖范围;
S2:开挖中导洞(2)至中岩柱置换终点里程(6);
S3:由中岩柱置换终点里程(6)处开始绑扎骨架,分段浇筑置换体(3)至合分修里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永刚吴维洲周跃峰章健华姜波李文戈印建文张涛张伦李世君王丙堤李传富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