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油底壳及发动机。包括主油底壳和副油底壳,所述主油底壳和所述副油底壳焊接且连通,所述副油底壳设置于所述主油底壳一侧,且所述副油底壳的腔室部分位于所述主油底壳的底壁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将副油底壳与主油底壳长侧边连接,能够将副油底壳偏置设置,防止副油底壳位于主油底壳的正下方时影响传动轴布置,实现副油底壳与传动轴相互避让,另外副油底壳的底壁位于主油底壳的底壁下方,则能够保证油发动机在倾斜状态能吸油,保证发动机的倾角要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发动机,油底壳机油大部分在副油底壳内,保证发动机倾角要求。
An oil pan and eng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底壳及发动机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
,尤其涉及一种油底壳及发动机。
技术介绍
油底壳一般指曲轴箱的下半部,又称为下曲轴箱。其作用是封闭曲轴箱,作为贮油槽的外壳,防止杂质进入,并收集和储存由柴油机各摩擦表面流回的润滑油,散去部分热量,防止润滑油氧化。油底壳多由薄钢板冲压而成,内部装有稳油挡板,以避免柴油机颠簸时造成的油面震荡激溅。为了能够保证发动机倾斜状态能吸到油,满足倾角要求,现有技术中在油底壳的正下方设置有一辅助油底壳,但是该辅助油底壳与传动轴相互干涉,影响发动机内部布局。因此,亟需一种油底壳,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油底壳及发动机,能够与传动轴之间避让且保证发动机清洗状态能吸到油。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油底壳,包括主油底壳和副油底壳,所述主油底壳和所述副油底壳焊接且连通,所述副油底壳设置于所述主油底壳一侧,且所述副油底壳的腔室部分位于所述主油底壳的底壁下方。作为上述油底壳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副油底壳由铝板拼焊而成。作为上述油底壳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副油底壳分别与所述主油底壳的底壁和侧壁焊接连接。作为上述油底壳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副油底壳包括两个侧板、顶板、底板、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侧板分别与所述顶板、所述底板、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焊接连接,所述侧板、所述顶板和所述第一板均与所述主油底壳焊接连接。作为上述油底壳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板、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上均设置有凸起,所述侧板上设置有第一插槽,所述凸起能够插入所述第一插槽内。作为上述油底壳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顶板、所述底板和两个所述侧板上均设置有第二插槽,所述第二板上设置有插板,所述插板与所述第二插槽配合。作为上述油底壳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侧板分别与所述主油底壳的侧壁和底壁焊接连接。作为上述油底壳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主油底壳内设置有多根加强筋。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包括上述所述的油底壳。作为上述发动机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机油集滤器,所述机油集滤器设置于所述副油底壳上。本技术有益效果:本技术中将副油底壳与主油底壳长侧边连接,能够将副油底壳偏置设置,防止副油底壳位于主油底壳的正下方时影响传动轴布置,实现副油底壳与传动轴相互避让,另外副油底壳的底壁位于主油底壳的底壁下方,则能够保证油发动机在倾斜状态能吸油,保证发动机的倾角要求。本技术中发动机,油底壳机油大部分在副油底壳内,保证发动机倾角要求。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油底壳的侧视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油底壳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油底壳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油底壳的分解示意图。图中:1、主油底壳;11、加强筋;2、副油底壳;21、侧板;22、顶板;23、底板;24、第一板;25、第二板;26、第一插槽;27、凸起;28、第二插槽;29、插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下面参考附图1-4来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油底壳。如图1和图2所示,该油底壳包括主油底壳1和副油底壳2,主油底壳1和副油底壳2焊接且连通,副油底壳2设置于主油底壳1的一侧,且副油底壳2的腔室部分位于主油底壳1的底壁下方。本实施例中将副油底壳2设置于主油底壳1一侧,能够将副油底壳2偏置设置,防止副油底壳2位于主油底壳1的正下方时影响传动轴布置,实现副油底壳2与传动轴相互避让,另外副油底壳2的腔室部分位于主油底壳1的底壁下方,则能够保证油发动机在倾斜状态能吸油,保证发动机的倾角要求。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副油底壳2由铝板拼焊而成,铝板为滚压成型,韧性好,可以提高油底壳耐石子的冲击。同时铝板重量轻,能够降低发动机的整体重量。为了对副油底壳2连接牢固,本实施例中副油底壳2分别与主油底壳1的底壁和侧壁焊接连接。由于主油底壳1的底壁和侧壁均与副油底壳2焊接,因此主油底壳1和副油底壳2实际焊接面积增大,保证二者之间的稳定连接,使二者之间连接更为牢固。由于主油底壳1和副油底壳2之间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二者连接处形成一三角形焊缝,该焊缝起到了加强筋11的作用,提高了油底壳整体刚度。优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副油底壳2包括两个侧板21、顶板22、底板23、第一板24和第二板25,侧板21分别与顶板22、底板23、第一板24和第二板25焊接连接,侧板21、顶板22和第一板24均与主油底壳1焊接连接实现主油底壳1和副油底壳2之间的稳定连接。由于副油底壳2由多个板焊接而成,为了在焊接时实现多个板间的预定位,本实施例中在焊接前,需要将各个板之间插接实现对副油底壳2的预成型,更为具体地,第一板24、顶板22和底板23上均设置有凸起27,侧板21上设置有第一插槽26,凸起27能够插入第一插槽26内。第一板24、第二板25、顶板22、地板和侧板21插接后再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二次连接,实现副油底壳2连接处密封的作用,还能够便于副油底壳2整体与主油底壳1焊接,使主油底壳1和副油底壳2之间连接更为方便,无需将副油底壳2的各个板单独与主油底壳1焊接,提高了焊接效率,同时也提高了焊接质量。而顶板22、底板23和两个侧板21上均设置有第二插槽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底壳,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油底壳(1)和副油底壳(2),所述主油底壳(1)和所述副油底壳(2)焊接且连通,所述副油底壳(2)设置于所述主油底壳(1)一侧,且所述副油底壳(2)的腔室部分位于所述主油底壳(1)的底壁下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底壳,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油底壳(1)和副油底壳(2),所述主油底壳(1)和所述副油底壳(2)焊接且连通,所述副油底壳(2)设置于所述主油底壳(1)一侧,且所述副油底壳(2)的腔室部分位于所述主油底壳(1)的底壁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油底壳(2)由铝板拼焊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油底壳(2)分别与所述主油底壳(1)的底壁和侧壁焊接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油底壳(2)包括两个侧板(21)、顶板(22)、底板(23)、第一板(24)和第二板(25),所述侧板(21)分别与所述顶板(22)、所述底板(23)、所述第一板(24)和所述第二板(25)焊接连接,所述侧板(21)、所述顶板(22)和所述第一板(24)均与所述主油底壳(1)焊接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底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洪忠,申加伟,张俊龙,张萍,刘名,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