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续冲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59052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2: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连续冲压模具,其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第一模板与第二模板之间的分界线为折线或曲线,第一模板上设有距分界线最近的至少一个第一零件,第二模板上设有距分界线最近的至少一个第二零件,第一零件与第一模板的边缘具有足够的强度距离,第二零件与第二模板的边缘具有足够的强度距离。

A continuous stamping di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续冲压模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模具结构,具体涉及一种连续冲压模具。
技术介绍
冲压模具是在冷冲压加工中,将材料(金属或非金属)加工成零件(或半成品)的一种特殊工艺装备,称为冷冲压模具(俗称冷冲模)。冲压,是在室温下,利用安装在压力机上的模具对材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分离或塑性变形,从而获得所需零件的一种压力加工方法。连续模,指的是压力机在一次冲压行程中,采用带状冲压原材料,在一副模具上用几个不同的工位同时完成多道冲压工序的冷冲压冲模,模具每冲压完成一次,料带定距移动一次,至产品完成。在设计连续冲压模具时,首先要根据冲压件的形状结构、外形尺寸以及使用材质等特征参数进行工位排布。当冲压件的形状结构复杂时,就需要排布较多的冲压工位;当冲压件的外形尺寸较大时,就需要排布较大的进给步距;当冲压件的材质的冲压工艺性较差时,就需要排布更多的特殊工位或辅助工位;诸如此类的各种因素都会导致连续冲压模具的长度增大。如果冲压模具达到了一定的长度,受到模具制造机床加工能力的限制,冲压模具就必须采用模板分段设计加工的方法来处理。模板分段设计加工,在连续冲压模具上,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设计方法。但是在通常情况下,冲压模具设计人员都会把模具模板设计的方方正正,需要模板分段设计时,也往往习惯性的遵循这一传统设计思路,分界线一般都设计为一条垂直于模板上下边缘的直线。为保证模板边缘的强度,分界线两侧要与模板上的零件框口保持足够的距离,因此,模板分段也不是随便划条线那么简单,需要结合模具工位排布进行统筹安排。采用常规的模板分段设计思路,当遇到在最佳的模板长度分界线区域内,安排的工位较多,或是冲压件按照某一角度斜向连料等等状况时,模板上的零件框口或纵横、或斜向交错排布,几乎找不到一条既垂直于模板上下边缘,又能保证模板边缘强度的直线,这时候,不得不为此而特意增加一个或多个空工站来挪走冲压工位,让出一条分界线来。这样就进一步增加了模具长度,同时也加大了模具的重量,提高了模具成本,也会使得模具的工位排布看上去有些别扭。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新的连续冲压模具。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制程简便、成本较低的连续冲压模具。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连续冲压模具,所述连续冲压模具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所述第一模板与所述第二模板之间的分界线为折线或曲线,所述第一模板上设有距所述分界线最近的至少一个第一零件,所述第二模板上设有距所述分界线最近的至少一个第二零件,所述第一零件与所述第一模板的边缘具有足够的强度距离,所述第二零件与所述第二模板的边缘具有足够的强度距离。进一步的,当冲压件斜向排布连料时,所述第一模板与所述第二模板的各工站的工位零件也相应斜向放置,所述分界线包括斜线,所述斜线从其中一个所述工站穿过。进一步的,所述斜线穿过的所述工站为空工站。进一步的,所述斜线的斜向延伸角度与所述冲压件的斜向排布角度一致。进一步的,所述分界线还包括垂直于所述第一模板与所述第二模板上下边缘的第一竖直线与第二竖直线,所述第一竖直线与所述斜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竖直线与所述斜线的另一端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模板上的所述第一零件与所述第一模板的边缘具有足够的强度距离;所述第二模板上的所述第二零件与所述第二模板的边缘具有足够的强度距离。进一步的,当冲压件平直方向大步距排布连料时,所述第一模板与所述第二模板于其中一个工站的工位零件的分布位置内具有第一空隙与第二空隙,所述第一空隙内设有一条垂直于所述第一模板与所述第二模板上下边缘的第一竖直线,所述第二空隙内设有一条垂直于所述第一模板与所述第二模板上下边缘的第二竖直线,所述分界线还包括连接线,所述连接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竖直线,所述连接线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竖直线。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空隙与所述第二空隙处在对角位置上,所述连接线为斜线,所述斜线与所述第一模板、所述第二模板的上下边缘呈一定角度。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模板上的所述第一零件与所述第一模板的边缘具有足够的强度距离;所述第二模板上的所述第二零件与所述第二模板的边缘具有足够的强度距离。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模板与所述第二模板由一块模板切割形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设计思路的转变,使得连续冲压模具模板分段设计更加灵活,从而可以缩短模具长度,减轻模具自身重量,节约模具开发成本,也使得模具工位排布更加紧凑合理。附图说明图1是常规思路中,冲压件斜向排布连料时,连续冲压模具的模板分段设计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画圈部分的放大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冲压件斜向排布连料时,连续冲压模具的模板分段设计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画圈部分的放大图;图5是常规思路中,冲压件平直方向大步距排布连料时,连续冲压模具的模板分段设计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画圈部分的放大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中,冲压件平直方向大步距排布连料时,连续冲压模具的模板分段设计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所示画圈部分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第一实施例:如图1及图2所示,为常规思路中冲压件斜向排布连料时,连续冲压模具的模板分段设计的结构示意图。当冲压件斜向排布连料时,通常情况下模具各工站的工位零件也需相应斜向放置。在最佳的模板长度分界线区域内,模具各工站的工位零件错落分布。依照常规的模板分段思路,要找到一条垂直于模板上下边缘的分界线,就需要设置三个空工站,才能保证第一模板A上距分界线最近的第一零件1和第二模板B上距分界线最近的第二零件2与各自所在模板边缘有足够的强度距离。所谓强度距离,即,第一零件1、第二零件2与各自所在模板的边缘必须保证具有足够的距离,以保证各自所在模板的强度。这样按照常规思路进行模板分段设计后,两模板的总长度是922mm(含两模板间隙)。如图3及图4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中冲压件斜向排布连料时,连续冲压模具的模板分段设计的结构示意图。在同样的冲压工序安排情况下,本方案只需要设置一个空工站,找到一条斜线5,该斜线5的斜向延伸角度与冲压件的斜向排布角度一致,该斜线5从这一空工站适当位置穿过,同时保证第一模板A上距这一斜线5最近的第一零件1、2与第一模板A的边缘有足够的强度距离,第二模板B上距这一斜线5最近的第二零件3、4与第二模板B的边缘有足够的强度距离。在适当位置选择两条垂直于第一模板A与第二模板B上下边缘的线段,分别为第一竖直线6与第二竖直线7,第一竖直线6与斜线5的一端连接,第二竖直线7与斜线5的另一端连接,即第一竖直线6、第二竖直线7及斜线5连接成一条折线,以这条折线作为模板分界线进行分段后,两模板的总长度是872mm(含两模板间隙)。这比采用常规思路分段方式设计的两模板总长度短了50mm,模具总重量也轻了30kg左右,模具成本也会同步下降。第二实施例:当冲压件平直方向大步距排布连料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续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续冲压模具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所述第一模板与所述第二模板之间的分界线为折线或曲线,所述第一模板上设有距所述分界线最近的至少一个第一零件,所述第二模板上设有距所述分界线最近的至少一个第二零件,所述第一零件与所述第一模板的边缘具有足够的强度距离,所述第二零件与所述第二模板的边缘具有足够的强度距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续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续冲压模具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所述第一模板与所述第二模板之间的分界线为折线或曲线,所述第一模板上设有距所述分界线最近的至少一个第一零件,所述第二模板上设有距所述分界线最近的至少一个第二零件,所述第一零件与所述第一模板的边缘具有足够的强度距离,所述第二零件与所述第二模板的边缘具有足够的强度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当冲压件斜向排布连料时,所述第一模板与所述第二模板的各工站的工位零件也相应斜向放置,所述分界线包括斜线,所述斜线从其中一个所述工站穿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续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斜线穿过的所述工站为空工站。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续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斜线的斜向延伸角度与所述冲压件的斜向排布角度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续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界线还包括垂直于所述第一模板与所述第二模板上下边缘的第一竖直线与第二竖直线,所述第一竖直线与所述斜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竖直线与所述斜线的另一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续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国明殷黎明代厚杰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嘉华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