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试验箱用制冷除湿一体式蒸发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5782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2: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环境试验箱用制冷除湿一体式蒸发器,属于环境试验设备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环境试验箱采用独立的除湿蒸发器与制冷蒸发器而无法实现大热负载下的恒温恒湿。它包括具有过流通道的换热体以及多个在横向上相距排列的管路,每个管路包括横向贯穿于换热体的直管部和用于连接两相邻直管部的弯管部,位于同一管路中的多个直管部在纵向上相距排列,管路分为两种:制冷管路和除湿管路,两相邻的除湿管路之间至少设有一个制冷管路。本发明专利技术将除湿蒸管路按列嵌入制冷管路之间,除湿管路两侧的吸热面大,在蒸发器温度高于露点的情况下,可大量吸热,满足大热负载的需求,同时水蒸气不会冷凝成水,保证低温高湿的稳定实现。

Integrated evaporator of refrigeration and dehumidification for environmental test chamb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环境试验箱用制冷除湿一体式蒸发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环境试验设备
,涉及一种环境试验箱用制冷除湿一体式蒸发器。
技术介绍
环境试验箱是用科技的手段模拟出自然环境气候,对测试产品造成破坏,检测产品在模拟环境下的老化程度。现有环境试验箱的除湿蒸发器与制冷蒸发器为独立结构(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7751204U的一种环境试验箱除湿、制冷系统),安装时按上下顺序重叠,在一个试验箱内实现除湿、制冷的功能。现有环境试验箱的除湿蒸发器是由多块相距布置的板式翅片和贯穿于板式翅片上的蒸发管道组成,蒸发管道采用逐层布置的方式,层数少、列数多,同一层上两相邻蒸发管道之间的间距小。现有除湿蒸发器在制冷量大的情况下,除湿量也大,导致测试产品有较大发热时,为了使温度恒定,除湿蒸发器将吸收大量热量,同时也将湿空气大量液化成水,相对湿度很难实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可在大热负载下实现恒温恒湿的环境试验箱用制冷除湿一体式蒸发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环境试验箱用制冷除湿一体式蒸发器,包括具有过流通道的换热体以及多个在横向上相距排列的管路,每个所述的管路包括横向贯穿于换热体的直管部和用于连接两相邻直管部的弯管部,位于同一管路中的多个直管部在纵向上相距排列,所述的管路分为两种:制冷管路和除湿管路,两相邻的除湿管路之间至少设有一个制冷管路,所述的制冷管路与第一输入管连接,所述的除湿管路与第二输入管连接。过流通道沿换热体纵向延伸,水蒸气在过流通道内由下往上运动,位于同一管路中的多个弯管部将多个直管部依次串联。第一输入管输入用于制冷的制冷剂,第二输入管输入用于除湿的制冷剂。由于同一除湿管路中的多个直管部在纵向上相距排列,除湿制冷剂进入上部的直管部后快速流到下部的直管部,位于上部直管部的温度较低,可使水蒸气凝结成水或结霜,由于在两相邻的除湿管路之间至少设有一个制冷管路,虽然有结霜但不会堵死过流通道。除湿管路两侧的吸热面大,位于下部的直管部由于快速吸热使其温度高于水蒸气的露点(露点是水蒸气变为水的温度点),而且高于露点温度的面积大,可大量吸热,满足大热负载的需求,同时水蒸气不会冷凝成水,保证低温高湿的稳定实现。在上述的环境试验箱用制冷除湿一体式蒸发器中,两相邻除湿管路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直管部横向宽度的3倍。当管路为圆管时,两相邻除湿管路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直管部直径的3倍。在上述的环境试验箱用制冷除湿一体式蒸发器中,每个所述除湿管路的两侧均设有制冷管路。将各除湿管路设置在制冷管路之间,增大了除湿管路的吸热面积,可大量吸热,满足大热负载的需求。可保证1㎡的试验箱在25℃、95%R.H的环境下,热负载达5000W。在上述的环境试验箱用制冷除湿一体式蒸发器中,所述除湿管路的数量少于制冷管路的数量。在上述的环境试验箱用制冷除湿一体式蒸发器中,所述的换热体包括若干相互平行设置的板式翅片,两相邻的板式翅片之间形成上述的过流通道,所述的直管部垂直穿设在板式翅片上。在上述的环境试验箱用制冷除湿一体式蒸发器中,所述的换热体包括若干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翅片和第二翅片,所述的第一翅片位于第二翅片的上方,两相邻第一翅片之间的距离大于两相邻第二翅片之间的距离,部分直管部贯穿在第一翅片内,其余直管部贯穿在第二翅片内,贯穿在第二翅片内的直管部的数量多于贯穿在第一翅片内的直管部的数量。在上述的环境试验箱用制冷除湿一体式蒸发器中,两相邻第一翅片之间的距离为两相邻第二翅片之间距离的整数倍,每个所述的第一翅片均具有一个第二翅片与之对应设置,所述的第一翅片和与之对应设置的第二翅片连为一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环境试验箱用制冷除湿一体式蒸发器具有以下优点:由于同一除湿管路中的多个直管部在纵向上相距排列,除湿制冷剂进入上部的直管部后快速流到下部的直管部,位于上部直管部的温度较低,可使水蒸气凝结成水或结霜,在两相邻的除湿管路之间至少设有一个制冷管路,虽然有结霜但不会堵死过流通道;除湿管路两侧的吸热面大,位于下部的直管部由于快速吸热使其温度高于水蒸气的露点,而且高于露点温度的面积大,可大量吸热,满足大热负载的需求,同时水蒸气不会冷凝成水,保证低温高湿的稳定实现。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制冷除湿一体式蒸发器的右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一的正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制冷除湿一体式蒸发器的左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二的正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三的正视图。图中,1、换热体;2a、制冷管路;2b、除湿管路;21、直管部;22、弯管部;31、第一输入管连接;32、第二输入管连接;33、第一输出管连接;34、第二输出管连接;41、板式翅片;42、第一翅片;43、第二翅片。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实施例一环境试验箱用制冷除湿一体式蒸发器,包括具有过流通道的换热体1以及十个在横向上相距排列的管路,如图2所示,每个管路包括十根横向贯穿于换热体1的直管部21和九个分别用于连接两相邻直管部21的弯管部22,位于同一管路中的十根直管部21在纵向上相距排列。如图1和图3所示,管路分为两种:制冷管路2a和除湿管路2b,两相邻的除湿管路2b之间至少设有一个制冷管路2a,制冷管路2a的进端与第一输入管连接31,其出端与第一输出管连接33,除湿管路2b的进端与第二输入管连接32,其出端与第二输出管连接34。过流通道沿换热体1纵向延伸,水蒸气在过流通道内由下往上运动,位于同一管路中的多个弯管部22将多个直管部21依次串联。第一输入管输入用于制冷的制冷剂,第二输入管输入用于除湿的制冷剂。由于同一除湿管路2b中的多个直管部21在纵向上相距排列,除湿制冷剂进入上部的直管部21后快速流到下部的直管部21,位于上部直管部21的温度较低,可使水蒸气凝结成水或结霜,由于在两相邻的除湿管路2b之间至少设有一个制冷管路2a,虽然有结霜但不会堵死过流通道。除湿管路2b两侧的吸热面大,位于下部的直管部21由于快速吸热使其温度高于水蒸气的露点(露点是水蒸气变为水的温度点),而且高于露点温度的面积大,可大量吸热,满足大热负载的需求,同时水蒸气不会冷凝成水,保证低温高湿的稳定实现。两相邻除湿管路2b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直管部21横向宽度的3倍。当管路为圆管时,两相邻除湿管路2b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直管部21直径的3倍。即可在两相邻除湿管路2b之间设置2个制冷管路2a,如图1和图3所示,制冷管路2a为7个且分别位于第1、2、4、5、7、8、10列,除湿管路2b为3个且分别位于第3、6、9列。将各除湿管路2b设置在制冷管路2a之间,增大了除湿管路2b的吸热面积,可大量吸热,满足大热负载的需求。可保证1㎡的试验箱在25℃、95%R.H的环境下,热负载达5000W。如图2所示,换热体1包括若干相互平行设置的板式翅片41,两相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环境试验箱用制冷除湿一体式蒸发器,包括具有过流通道的换热体(1)以及多个在横向上相距排列的管路,每个所述的管路包括横向贯穿于换热体(1)的直管部(21)和用于连接两相邻直管部(21)的弯管部(22),其特征在于,位于同一管路中的多个直管部(21)在纵向上相距排列,所述的管路分为两种:制冷管路(2a)和除湿管路(2b),两相邻的除湿管路(2b)之间至少设有一个制冷管路(2a),所述的制冷管路(2a)与第一输入管连接(31),所述的除湿管路(2b)与第二输入管(32)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环境试验箱用制冷除湿一体式蒸发器,包括具有过流通道的换热体(1)以及多个在横向上相距排列的管路,每个所述的管路包括横向贯穿于换热体(1)的直管部(21)和用于连接两相邻直管部(21)的弯管部(22),其特征在于,位于同一管路中的多个直管部(21)在纵向上相距排列,所述的管路分为两种:制冷管路(2a)和除湿管路(2b),两相邻的除湿管路(2b)之间至少设有一个制冷管路(2a),所述的制冷管路(2a)与第一输入管连接(31),所述的除湿管路(2b)与第二输入管(32)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境试验箱用制冷除湿一体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两相邻除湿管路(2b)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直管部(21)横向宽度的3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境试验箱用制冷除湿一体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除湿管路(2b)的两侧均设有制冷管路(2a)。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环境试验箱用制冷除湿一体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管路(2b)的数量少于制冷管路(2a)的数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东古正宇何芬彭平段玮金鸿峰周毅张志勇喻金成贺仁福刘东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苏试四达试验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