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良型柔软导丝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5617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2: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改良型柔软导丝,其属于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介入治疗技术领域,其包括:包括内芯、绕丝,所述内芯的一端为近端,另一端为远端,绕丝的一端连接所述近端,绕丝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远端,其特征在于:绕丝包括靠近远端的第一分段和靠近近端第二分段,所述第一分段为显影分段,所述第二分段为弹性支撑分段,所述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首尾相接,此处,两分段可以是由两根直的丝材通过先焊后绕的方式实现首尾相接;所述绕丝的外周及内芯的外周均敷设有一外涂层。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改良型柔软导丝,可以避免当其在伸入人体内进行导引时,其端部对组织造成损伤,同时也保证满足基本的支撑弹性和具有较佳的显影效果。

An improved soft guide wi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良型柔软导丝
本专利技术属于介入治疗
,涉及一种介入治疗用器械,尤其涉及一种改良型柔软导丝。
技术介绍
介入术是利用导丝建立输送路径,通过导管将器械或诊断仪器运送至人体内对病灶进行诊断和/或治疗。在建立上述输送路径时,可使用导丝进行导引,直至导丝远端到达血管中的期望位置。当其在伸入人体内进行导引时,尤其伸入心血管、颅内血管等人体内较薄弱的位置时,其尖端容易挫伤血管内壁甚至刮伤,导致医疗事故发生,因此导丝产品需要具备较柔和的弹性。同时,涉及颅内血管、冠脉血管的导丝产品在力量传递、支撑能力、可挠性、显影效果等方面也应当达到一定技术要求。在此,列举若干现有专利,以说明一下过往有哪些技术方案已公开:CN201611260203.X公开了一种测量导丝,其对用于测量的导丝结构进行了部分位置的改良;CN201680007778.2公开了一种导丝,其内芯直径为渐变的数值,通过该方式增加尖端的可挠度;W02014181427A1公开了一种导丝的内芯及其外围结构的制造方法,文中对内芯、外涂层以及如何制造的内容都有详细披露;US20180015260A1公开了一种导丝,文中披露绕丝可呈现出分为近端至远端不同位置的截面形态差异,既提升导丝产品尖端处的可挠性,同时也兼顾支撑力度满足基本要求。然而,上述所有技术方案都多少存在各自的不足,因此,亟需在上述几个关注方面都有所提升、改善的新方案,降低对操作者经验的要求,从而缓和了医护人员在操作时的精神紧张度和专注力消耗程度。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所提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改良型柔软导丝,避免当其在伸入人体内进行导引时,其端部对组织造成损伤,同时也保证满足基本的支撑弹性和显影效果。本申请所公开的一种改良型柔软导丝,其包括但不限于内芯、绕丝,所述内芯的一端为近端,另一端为远端,绕丝的一端连接所述近端,绕丝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远端,其特征在于:绕丝包括靠近远端的第一分段和靠近近端第二分段,所述第一分段为显影分段,所述第二分段为弹性支撑分段,所述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首尾相接;所述绕丝的外周及内芯的外周均敷设有一外涂层。进一步地,内芯的远端为一半球状尖端。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分段与第二分段两者通过焊接首尾相接,第一分段与第二分段之间为第一焊接区。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分段的绕卷直径与第二分段的绕卷直径相等,所述第一焊接区为对焊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分段的绕卷直径与第二分段的绕卷直径不等,所述第一焊接区为错焊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内芯分为靠近远端的第一芯段、靠近近端的第二芯段,以及位于第一芯段和第二芯段之间的渐变芯段;所述第二芯段的直径大于第一芯段的直径。进一步地,绕丝的第一分段具有第一螺距,绕丝的第二分段具有第二螺距;所述第二螺距与第一螺距在数值上相等或不等。进一步地,当所述第二螺距与所述第一螺距数值上为不等时,所述第二分段的第二螺距自远端向近端依次递减。进一步地,所述绕丝的第二分段分为三段,靠近所述近端一段截面形状为倒圆角的矩形,靠近第一分段的绕丝一段截面形状为梯形,位于中间一段截面形状为圆形。进一步地,所述外涂层全为亲水涂层;或者,所述外涂层分为首尾相接的两段,一段为靠近远端的亲水涂层,另一段为疏水涂层。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可以有以下表现:(1)绕在内芯外周的绕丝,在结构上改良为显影分段和弹性支撑分段两段,较现有设计中,单独地在端部设显影环、显影圈的方式,本申请可以在术中显影时观察清楚靠近尖端位置所受到弯曲力情况;(2)对位焊接和错位焊接两种方式,可以根据实际差异和需求,适用于不同口径的弹性支撑绕丝和显影丝;(3)便于加工,如果是等口径,操作时可以是两线材先焊接,后绕制成型;如果是两段各自预先已成型的,且在非等径的情况下,使用错位焊接的方式,也可使显影分段和主要支撑分段两者连接起来;(4)显影分段一般情况下螺距是等距的,也可以是非等距的,绕圈的数值没有特别限定,因应需求设置即可;弹性支撑分段一般是绕卷至内芯近端,并且,螺距可以是等距的,也可以是非等距的;(5)其他需要提到细节包括:①显影分段合主要支撑分段需要同轴地绕卷设置;②焊接部或焊接区,如果为错位焊接方式,则优选超声焊进行;如果是采取对位焊接方式,则优选电阻焊进行;③第一分段,即显影分段,一般为铂铱、铂钽等制成,属于在X射线辐照环境下易显影的材料,以方便观察。(6)优选地,所述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可以是由两根直的丝材组成,采取先焊后绕的方式实现首尾相接。采取先绕后焊的方式制造本申请所述的导丝产品,可以减少了焊料的使用,甚至可以达到不使用焊料,避免造成在后续使用时焊料容易脱落的不利情况发生。也可避免导丝遇到分叉血管、大弯形血管时,出现绕丝焊接区对血管壁的剐蹭。使用本专利技术的导丝产品穿过血管时,遇到需要过弯的位置也相较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导丝靠近远端位置节段的外观示意图(已隐藏外涂层);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导丝的剖视图;图3为图2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2C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图2A处的轴向视图(对焊结构);图6为图2A处的轴向视图(错焊结构);图7为以往存在较大焊区的导丝产品缺陷示意图;图8为采取了“先焊后绕”方式加工的导丝产品结构(很小焊区);图9为以往焊区较大导丝产品在分叉血管位置时的场景;图10为采取了“先焊后绕”方式加工的导丝产品在分叉血管位置时的场景;图11A为所述绕丝第二分段的截面呈倒圆角矩形选段的示意图;图11B为所述绕丝第二分段的截面呈圆形选段的示意图;图11C为所述绕丝第二分段的截面呈梯形选段的示意图。图中:10、内芯;100、渐变芯段;20、绕丝;100、半球状尖端;200、第一分段;201、第二分段;202、第一焊接区;203、第二焊接区;204、外涂层;2000、第一螺距;2001、第一长度;2010、第二螺距;2011、第二长度;2012、绕丝截面最大宽度;2013、绕丝截面内侧宽度、30、血管;40、导丝产品;41、存在风险的焊区。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变型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为了更加清楚地描述改良型柔软导丝的结构,此处限定“远端”和“近端”两个概念的意思,上述概念为介入医疗器械领域的惯用术语。具体而言,“远端”表示手术过程中远离操作者的一端,“近端”表示手术过程中靠近操作者的一端。当然,对于单一的器件对象,“近端”也可以是形容为其靠近操作者的一端,“远端”也可以是形容其远离操作者的一端。另外,为了方便表述各部位、零件等个体,本专利技术会使用到“左”、“右”、“前”、“后”、“上”、“下”等表示位置关系的描述;本专利技术中带有“第一”、“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改良型柔软导丝,包括内芯、绕丝,所述内芯的一端为近端,另一端为远端,绕丝的一端连接所述近端,绕丝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远端,其特征在于:绕丝包括靠近远端的第一分段和靠近近端第二分段,所述第一分段为显影分段,所述第二分段为弹性支撑分段,所述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首尾相接;所述绕丝的外周及内芯的外周均敷设有一外涂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良型柔软导丝,包括内芯、绕丝,所述内芯的一端为近端,另一端为远端,绕丝的一端连接所述近端,绕丝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远端,其特征在于:绕丝包括靠近远端的第一分段和靠近近端第二分段,所述第一分段为显影分段,所述第二分段为弹性支撑分段,所述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首尾相接;所述绕丝的外周及内芯的外周均敷设有一外涂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良型柔软导丝,其特征在于:内芯的远端为一半球状尖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良型柔软导丝,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段与第二分段两者通过焊接首尾相接,第一分段与第二分段之间为第一焊接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改良型柔软导丝,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段的绕卷直径与第二分段的绕卷直径相等,所述第一焊接区为对焊结构。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改良型柔软导丝,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段的绕卷直径与第二分段的绕卷直径不等,所述第一焊接区为错焊结构。


6.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昂刘江涛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创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