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设改良结构的导丝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7352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2: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增设改良结构的导丝,其包括:内芯和外弹簧,所述内芯靠近远端的一端与所述外弹簧靠近近端的一端焊接固定,并且,外弹簧具有一密闭的球头状尖端焊接区;其还包括包裹于内芯与外弹簧之间的圆筒状改良结构,所述改良结构呈圆管状,沿所述内芯轴向地延伸,所述改良结构可以包括若干种形态和呈现方式。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增设改良结构的导丝,用以增强导丝产品的安全性。此外,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改良结构由多根弹性丝绕编而成,导丝产品的先端在等同直径甚至更大直径的内芯情况下应用,都可以显得更加柔软,因此,可使近端位置与远端位置的编织丝的焊接区域更长,焊接更显牢固,增强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增设改良结构的导丝
本专利技术属于介入治疗
,涉及一种介入治疗用器械,尤其涉及一种增设改良结构的导丝。
技术介绍
介入术是利用导丝建立输送路径,通过导管将器械或诊断仪器运送至人体内对病灶进行诊断和/或治疗。在建立上述输送路径时,可使用导丝进行导引,直至导丝远端到达血管中的期望位置。目前,已上市的导丝产品仍然存在头端塑形效果不佳,扭力不够,支撑力不足容易下垂等问题,并且,最难以接受的是,导丝在操作过程中传递扭转力时,由于导丝属于细长形态的具有一定弹性的物料制成的,局部血管的位置对导丝的单位面积的摩擦力不一样,一旦导丝产品角位移差超过一定数值,远端部位就会有机会发生突变的角位移扭动,即“甩尾”的现象,如此,就会存在伤害到血管壁的风险。此处,先列举若干现有专利,用以说明一下过往有哪些研究已经进行过,并且其技术方案公开了哪些相关内容:CN201710657271.8公开了一种血管内介入治疗用的导丝及其制备方法,其设有由6-20根金属丝编织制备而成的安全网,抑制了扭矩传递时导丝头端发生的跳跃或“甩尾”现象,导丝远端的头端易于多次塑形并具有良好的塑型保持力;WO2014181427A1公开了一种导丝的内芯及其外围结构的制造方法,文中对内芯、外涂层以及如何制造的内容都有进行披露;US20180015260A1公开了一种导丝,文中披露了绕丝可呈分为近端至远端不同位置的截面形态差异,此措施既提升导丝产品尖端处的可挠性,同时也兼顾支撑力度满足基本要求。然而,上述所有技术方案都多少存在各自的不足,因此,亟需在上述几个方面都有所提升、改善的新方案,达到降低对操作者熟练程度的要求,减轻医生在操作时的精神紧张度和减少所消耗的专注力。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所反映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增设改良结构的导丝,用以增强导丝产品的安全性,并且在保证力量传递要求的前提下更显柔软。具体方案如下:增设改良结构的导丝,其包括:内芯和外弹簧,所述内芯靠近远端的一端与所述外弹簧靠近近端的一端焊接固定,并且,外弹簧具有一密闭的球头状尖端焊接区;其应当还包括包裹于内芯与外弹簧之间的圆筒状改良结构,所述改良结构呈圆管状,沿所述内芯轴向地延伸。进一步地,所述改良结构包括圆管状的编织网管,所述编织网管套接于内芯的外周并轴向延伸。进一步地,所述编织网管包括多根弹性丝单元,所述弹性丝单元交织在一起形成多个平行四边形的网孔。进一步地,所述编织网管分为第一编织网筒状物和第二编织网筒状物,所述第一编织网筒状物的一端焊接于所述球头状尖端焊接区,所述第二编织网筒状物与第一编织网筒状物首尾相接,并且所述第二编织网筒状物靠近近端的一端焊接于内芯的外表面;设第二编制网筒状物的孔隙密度数为α(PPI),设第一编织网筒状物的孔隙密度数为β(PPI),满足关系α>β。进一步地,所述编织网管靠近近端的一端与内芯焊接并形成一环状的第一焊接区;所述编织网管靠近远端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球头状尖端焊接区。进一步地,所述增设改良结构的导丝还包括一套接于内芯外周的内弹簧,所述内弹簧位于外弹簧与内芯之间,并且,所述内弹簧靠近远端的一端与所述编织网管靠近近端的一端焊接。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丝单元的截面呈扁平的矩形。进一步地,所述增设改良结构的导丝还包括包覆在外表面的外涂层,所述外涂层包括亲水涂层和/或疏水涂层。进一步地,所述编织网管与所述球头状尖端焊接区的内侧面焊接固定或错开一间隙。进一步地,所述内芯的直径呈自远端至近端递增。进一步地,所述内芯包括至少X段圆形分段、至少Y段椭圆形分段和/或至少Z段圆角矩形分段,X、Y及Z为大于或等于零的整数。相较于现有技术,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增设了呈圆筒状的编织网管,其靠近远端的一端与球头状尖端焊接区焊接,靠近近端的一端与内芯的外表面焊接;所述内芯可以是直接与球头状尖端焊接区焊接,也可以是与球头状尖端焊接区错开间隙,并不焊接一起,对于错开间隙的设置方式,可以起到在保证传递力度的前提下,提高了导丝产品靠近尖端位置这一分段的柔软程度,也有利于增强导丝产品的安全性,防止因为远端部位与血管壁之间,角位移差累积到一定程度,瞬间超过周向的摩擦力时,引发“甩尾”或明显的角位移跃动;(2)本专利技术具有更细致的优选方案,编织网管的具体结构可以是从弹性丝单元的尺寸,多根弹性丝单元所交织形成的网孔的大小进行适应,具体地,可以是弹性丝单元的截面可以是长0.0015”,宽0.0005”~0.0010”的矩形,所述网孔的孔隙密度可以是选择60~150(PPI);(3)对于后续的优选方案,编织网管可以是根据不同网孔密度,分成两段,甚至N段,编织网管相邻的分段可以是通过焊接实现首尾相接;(4)对于后续的优选方案,编织网管可以是与内弹簧配合设置,编织网管套接在靠近远端的一段位置,而内弹簧套接在除编织网管外其余靠近近端的内芯外表面;如此既可以提高靠近尖端位置所在分段的塑形便捷性,又可以适度增强支撑性能;(5)对于后续的优选方案,内芯可以是不锈钢或镍钛合金制成的芯轴,也可以是靠近远端的为镍钛合金,靠近近端的为不锈钢的混合型芯轴。这方面可以因应需求选择。(6)对于后续的优选方案,所述内芯的截面的形状也可以不是整段为圆形的,可以存在椭圆形分段,圆角的扁平矩形分段,可以因应单一方向弯曲塑形的需求而设置,每种分段的设置数目,先后次序原则上并无限制;实际上,靠近远端的部位有较大机会设置呈椭圆形分段甚至圆角矩形分段,如此可以有利于较宽平的分段位置朝着需要的方向弯曲塑形。(7)本专利技术所述改良结构如果采取编织网管的方案,该编织网管由多根弹性丝绕编而成,对于导丝产品的先端(指代先进入血管的靠近头端的位置),在等同直径甚至更大直径的内芯情况下应用,都可以显得更加柔软,有利于退出血管,并且,因此也可使近端位置与远端位置的编织丝的焊接区域更长,焊接更显牢固,增强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外观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其中一种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其中一种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其中一种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其中一种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B处的局部视图;图7为图5对应的优选实施例的另一示意图;图8为图7C-C处的剖视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其中一种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其中一种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所述编织网筒状物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所对应网格的平行四边形形态的示意图;图13为所述内芯出现不同形态分段时的示意图;其中,100、内芯;100A、变径内芯;100B、圆形分段;100C、椭圆形分段;100D、圆角矩形分段;101、外弹簧;102、球头状尖端焊接区;103、空隙;104、第一焊接区;105、外焊接区;106、外涂层;110、内弹簧;1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增设改良结构的导丝,包括:内芯和外弹簧,所述内芯靠近远端的一端与所述外弹簧靠近近端的一端焊接固定,并且,外弹簧具有一密闭的球头状尖端焊接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包裹于内芯与外弹簧之间的圆筒状改良结构,所述改良结构呈圆管状,沿所述内芯轴向地延伸。/n

【技术特征摘要】
1.增设改良结构的导丝,包括:内芯和外弹簧,所述内芯靠近远端的一端与所述外弹簧靠近近端的一端焊接固定,并且,外弹簧具有一密闭的球头状尖端焊接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包裹于内芯与外弹簧之间的圆筒状改良结构,所述改良结构呈圆管状,沿所述内芯轴向地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设改良结构的导丝,其特征在于:所述改良结构包括圆管状的编织网管,所述编织网管套接于内芯的外周并轴向延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设改良结构的导丝,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网管包括多根弹性丝单元,所述弹性丝单元交织在一起形成多个平行四边形的网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增设改良结构的导丝,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网管分为第一编织网筒状物和第二编织网筒状物,所述第一编织网筒状物的一端焊接于所述球头状尖端焊接区,所述第二编织网筒状物与第一编织网筒状物首尾相接,并且所述第二编织网筒状物靠近近端的一端焊接于内芯的外表面;设第二编制网筒状物的孔隙密度数为α(PPI),设第一编织网筒状物的孔隙密度数为β(PPI),满足关系α>β。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设改良结构的导丝,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网管靠近近端的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昂刘江涛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创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