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高效湿电除尘设。属于除尘设备领域,其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除尘极板表面易粘连粉尘、除尘效率低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效湿电除尘设备,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的顶部与进气管相连通,所述筒体的侧壁底部与排气管相连通,所述筒体的外表面并与排气管相对的位置设置有传动组件,所述筒体的外表面并位于传动组件的正上方设置有高压直流电源箱,所述筒体的内壁设置呈环形设置有水管。实现了筒体内部的转轴带动毛刷将其圈形集成极板表面进行清理,使其灰尘部堆积在在圈形集成极板的表面,与此同时框体与极板体相对运动,将其矩形框内部的灰尘进行刮除,使其整个装置的除尘效率更高。
An efficient wet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湿电除尘设备
本技术涉及除尘设备领域,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高效湿电除尘设备。
技术介绍
湿式电除尘是一种用来处理含微量粉尘和微颗粒的新除尘设备,主要用来除去含湿气体中的尘、酸雾、水滴、气溶胶、臭味、PM2.5等有害物质,是治理大气粉尘污染的理想设备,在热力发电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中含有PM2.5等有害物质,有时会通过湿电除尘器来去除废气中的粉尘,湿电除尘器的工作远离是:通过放电极使得粉尘表面附着电荷,然后粉尘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吸附在集尘极板上,通过洒水装置对集尘极板洒水,在集尘极板表面形成水膜将粉尘带走;现有的装置在除尘过程中,废气中的粉尘遇水后易粘连在极板表面,久而久之集尘极板的积尘效果就会降低,导致除尘设备的除尘效率低下,无法满足除尘的需求,针对现有装置的不足,本技术设计了一种高效湿电除尘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的不足,本技术公开一种高效湿电除尘设备,能够解决现有装置除尘极板表面易粘连粉尘、除尘效率低下的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效湿电除尘设备,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的顶部与进气管相连通,所述筒体的侧壁底部与排气管相连通,所述筒体的外表面并与排气管相对的位置设置有传动组件,所述筒体的外表面并位于传动组件的正上方设置有高压直流电源箱,所述筒体的内壁设置呈环形设置有水管,所述筒体的内顶部并位于进气管的周围设置有放电极,所述放电极的一端与高压直流电源箱连接,所述筒体的内壁与圈形集成极板固定连接,所述筒体的内部中心位置竖直设置有中心轴,所述中心轴的底端通过轴承与筒体内底部转动连接。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伺服电机、传动轴和传动齿盘,所述传动组件的内部设置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端与传动轴固定连接,所述传动轴远离伺服电机的一端穿过筒体并延伸至筒体的内部与传动齿盘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圈形集成极板包括弧形槽和凸起条,所述圈形集成极板的内壁竖直开设有弧形槽,且所述弧形槽呈环形设置,相邻所述弧形槽之间设置凸起条,所述弧形槽与凸起条之间平滑过渡。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中心轴的外表面设置有锥形齿盘、框体、极板体、毛刷、凹槽、压缩弹簧、矩形槽和刮刀,所述中心轴的外表面并与传动轴等高的位置与锥形齿盘固定套接,所述中心轴的外表面环形设置有框体,所述框体的内部与极板体滑动套接,所述极板体的一侧与毛刷卡接固定,所述极板体的另一侧并位于框体的内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水平设置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一端与凹槽的槽底部焊接固定,所述压缩弹簧的另一端与框体固定连接,框体的正面与背面均开设有矩形槽,所述矩形槽一侧设置有刮刀,所述刮刀与表面与极板体表面接触。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矩形槽呈等距离分布在框体的表面,所述矩形槽的宽度等于极板体与框体相对滑动的距离。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传动齿盘与齿纹处与锥形齿盘相互啮合。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水管围城的圆形直径与圈形集成极板的直径相同,且水管的下表面开设有漏水孔。积极有益效果:1.本技术采用高效湿电除尘设备,实现了筒体内部的转轴带动毛刷将其圈形集成极板表面进行清理,使其灰尘部堆积在在圈形集成极板的表面,与此同时框体与极板体相对运动,将其矩形框内部的灰尘进行刮除,使其整个装置的除尘效率更高。2.本技术采用高效湿电除尘设备,实现了框体内部与极板体之间相互抵触,从而使极板体一侧的毛刷与圈形集成极板表面进行接触,提高灰尘清理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图1为本技术结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筒体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图2中A处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框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识:1筒体、2进气管、3排气管、4传动组件、41伺服电机、42传动轴、43传动齿盘、5高压直流电源箱、6水管、7放电极、8圈形集成极板、81弧形槽、82凸起条、9中心轴、91锥形齿盘、92框体、93极板体、94毛刷、95凹槽、96压缩弹簧、97矩形槽、98刮刀。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4所示,一种混联式混合动力功率流调控测试装置,包括筒体1,筒体1的顶部与进气管2相连通,筒体1的侧壁底部与排气管3相连通,筒体1的外表面并与排气管3相对的位置设置有传动组件4,传动组件4包括伺服电机41、传动轴42和传动齿盘43,传动组件4的内部设置有伺服电机41,伺服电机41的输出端与传动轴42固定连接。在上述实施例中,传动轴42远离伺服电机41的一端穿过筒体1并延伸至筒体1的内部与传动齿盘43固定连接,传动齿盘43与齿纹处与锥形齿盘91相互啮合,筒体1的外表面并位于传动组件4的正上方设置有高压直流电源箱5,筒体1的内壁设置呈环形设置有水管6,水管6围城的圆形直径与圈形集成极板8的直径相同,且水管6的下表面开设有漏水孔,筒体1的内顶部并位于进气管2的周围设置有放电极7,放电极7的一端与高压直流电源箱5连接,筒体1的内壁与圈形集成极板8固定连接。在上述实施例中,圈形集成极板8包括弧形槽81和凸起条82,圈形集成极板8的内壁竖直开设有弧形槽81,且弧形槽81呈环形设置,相邻弧形槽81之间设置凸起条82,弧形槽81与凸起条82之间平滑过渡,筒体1的内部中心位置竖直设置有中心轴9,中心轴9的底端通过轴承与筒体1内底部转动连接,中心轴9的外表面设置有锥形齿盘91、框体92、极板体93、毛刷94、凹槽95、压缩弹簧96、矩形槽97和刮刀98,中心轴9的外表面并与传动轴42等高的位置与锥形齿盘91固定套接,中心轴9的外表面环形设置有框体92,框体92的内部与极板体93滑动套接,极板体93的一侧与毛刷94卡接固定,极板体93的另一侧并位于框体92的内部开设有凹槽95,凹槽95的内部水平设置有压缩弹簧96,压缩弹簧96的一端与凹槽95的槽底部焊接固定,压缩弹簧96的另一端与框体92固定连接,框体92的正面与背面均开设有矩形槽97,矩形槽97呈等距离分布在框体92的表面,矩形槽97的宽度等于极板体93与框体92相对滑动的距离,矩形槽97一侧设置有刮刀98,刮刀98与表面与极板体93表面接触。结合上述实施例和附图说明,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其工作过程或原理作进一步描述。该装置在使用时,首先将其进气管2与外界排气设备连接,然后启动伺服电机41和高压直流电源箱5,伺服电机41的带动中心轴9在筒体1内部转动,极板体93一侧的毛刷94与圈形集成极板8表面接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湿电除尘设备,包括筒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的顶部与进气管(2)相连通,所述筒体(1)的侧壁底部与排气管(3)相连通,所述筒体(1)的外表面并与排气管(3)相对的位置设置有传动组件(4),所述筒体(1)的外表面并位于传动组件(4)的正上方设置有高压直流电源箱(5),所述筒体(1)的内壁设置呈环形设置有水管(6),所述筒体(1)的内顶部并位于进气管(2)的周围设置有放电极(7),所述放电极(7)的一端与高压直流电源箱(5)连接,所述筒体(1)的内壁与圈形集成极板(8)固定连接,所述筒体(1)的内部中心位置竖直设置有中心轴(9),所述中心轴(9)的底端通过轴承与筒体(1)内底部转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湿电除尘设备,包括筒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的顶部与进气管(2)相连通,所述筒体(1)的侧壁底部与排气管(3)相连通,所述筒体(1)的外表面并与排气管(3)相对的位置设置有传动组件(4),所述筒体(1)的外表面并位于传动组件(4)的正上方设置有高压直流电源箱(5),所述筒体(1)的内壁设置呈环形设置有水管(6),所述筒体(1)的内顶部并位于进气管(2)的周围设置有放电极(7),所述放电极(7)的一端与高压直流电源箱(5)连接,所述筒体(1)的内壁与圈形集成极板(8)固定连接,所述筒体(1)的内部中心位置竖直设置有中心轴(9),所述中心轴(9)的底端通过轴承与筒体(1)内底部转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湿电除尘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4)包括伺服电机(41)、传动轴(42)和传动齿盘(43),所述传动组件(4)的内部设置有伺服电机(41),所述伺服电机(41)的输出端与传动轴(42)固定连接,所述传动轴(42)远离伺服电机(41)的一端穿过筒体(1)并延伸至筒体(1)的内部与传动齿盘(43)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湿电除尘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圈形集成极板(8)包括弧形槽(81)和凸起条(82),所述圈形集成极板(8)的内壁竖直开设有弧形槽(81),且所述弧形槽(81)呈环形设置,相邻所述弧形槽(81)之间设置凸起条(82),所述弧形槽(81)与凸起条(82)之间平滑过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鹏,郭明君,雷永强,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海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