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带退火炉的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61755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4 08: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钢带加工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钢带退火炉的冷却装置,包括冷却腔、循环风机、热交换机构、进风管道、出风管道以及引风管道,循环风机的出风口通过进风管道于钢带输送方向一侧与冷却腔连通,热交换机构一侧通过出风管道于钢带输送方向另一侧与冷却腔连通,热交换机构远离出风管道一侧通过引风管道与循环风机的进风口连通;热交换机构包括热交换池以及多个浸泡在热交换池内冷却水中的热交换管,出风管道的出口通过热交换管与引风管道的入口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钢带退火炉的冷却装置能够提高冷却腔在尾段的冷却效果,还能增加冷却风的热交换时间,提高单次循环的冷却效果。

A cooling device for steel strip annealing furna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带退火炉的冷却装置
本技术涉及钢带加工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钢带退火炉的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退火是钢带加工技术的一道重要工序,是一种金属热处理工艺,指的是将金属缓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持足够时间,然后以适宜速度冷却。目的是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降低残余应力,稳定尺寸,减少变形与裂纹倾向;细化晶粒,调整组织,消除组织缺陷。现有技术中的钢带退火炉的冷却装置包括冷却腔、冷却风机以及冷凝器,冷却腔用于供钢板穿过,冷却风机对钢板吹冷风进行降温,由于现有技术中为了使钢带充分冷却,冷却腔的长度较长,而冷却风的方向与钢带的运输方向相同,使得到达冷却腔尾段的冷却风温度明显上升,与钢带的温度差距不大,冷却腔尾段的冷却效果较差;同时,冷却风从冷却腔出来先经过冷凝器进行降温再由冷却风机泵入到冷却腔中,完成冷却风的循环,但冷却风在冷凝器中热交换的时间较短,风阻较大,单次循环的冷却效果较差。因此,需要对钢带退火炉的冷却装置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钢带退火炉的冷却装置,能够提高冷却腔在尾段的冷却效果,还能增加冷却风的热交换时间,提高单次循环的冷却效果。本技术的一种钢带退火炉的冷却装置,包括冷却腔、循环风机、热交换机构、进风管道、出风管道以及引风管道,所述循环风机的出风口通过进风管道于钢带输送方向一侧与冷却腔连通,所述热交换机构一侧通过出风管道于钢带输送方向另一侧与冷却腔连通,所述热交换机构远离出风管道一侧通过引风管道与循环风机的进风口连通;所述热交换机构包括热交换池以及多个设置在热交换池内的热交换管,所述出风管道的出口通过热交换管与引风管道的入口连通,所述热交换池内装有用于与热交换管内冷却风进行热交换的冷却水,所有热交换管均浸泡在冷却水中。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热交换机构还包括第一出风罩以及第一进风罩,所述第一出风罩的进风口与出风管道的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一出风罩的出风口大于第一出风罩的进风口且覆盖所有热交换管的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罩的出风口与引风管道的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一进风罩的进风口大于第一进风罩的出风口且覆盖所有热交换管的出风口。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冷却腔于钢带输送方向一侧设有多个与进风管道连通的冷却风进口,所述冷却腔于钢带输送方向另一侧设有多个与出风管道连通的冷却风出口。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冷却腔还包括第二出风罩以及第二进风罩,所述第二出风罩的进风口与进风管道的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出风罩的出风口大于第二出风罩的进风口且覆盖所有冷却风进口,所述第二进风罩的出风口与出风管道的入风口连通,所述第二进风罩的进风口大于第二进风罩的出风口且覆盖所有冷却风出口。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冷却风进口与冷却风出口均分为上下两排,上排的冷却风进口与冷却风出口均斜向下对准钢带的上表面,下排的冷却风进口与冷却风出口均斜向上对准钢带的下表面。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冷却风进口的进风夹角与钢带所在平面成30°-45°夹角,所述冷却风出口的出风夹角与钢带所在平面成30°-45°夹角。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热交换管为三角形管。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本技术中钢带退火炉的冷却装置还包括用于对冷却水进行降温的风冷降温机构,所述风冷降温机构包括冷却泵、冷凝器以及用于对冷凝器吹风的冷却风机,所述冷却泵的入口通过管道与热交换池底部连通,所述冷却泵的出口通过管道与冷凝器的入口连通,所述冷凝器的出口通过管道将冷热水从热交换池上方开口处通入热交换池。实施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冷却风从钢带输送方向的一侧进入冷却腔对钢板进行冷却后,从钢带输送方向的另一侧离开冷却腔,使得钢带在冷却腔内首中尾段的冷却效果接近一致,提高冷却腔在尾段的冷却效果;同时,热交换机构通过增加热交换管的数量与长度,能够减少风阻,增加冷却风在热交换机构中的热交换时间,提高单次循环的冷却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热交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冷却腔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冷却风出口的布局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风冷降温机构的工作原理图。图中:1、冷却腔;2、循环风机;3、热交换机构;4、进风管道;5、出风管道;6、引风管道;31、热交换池;32、热交换管;33、第一出风罩;34、第一进风罩;11、冷却风进口;12、冷却风出口;13、第二出风罩;14、第二进风罩;7、风冷降温机构;71、冷却泵;72、冷凝器;73、冷却风机;8、钢带。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以便于更清楚的理解本技术要求保护的技术思想。仅此声明,本技术在文中出现或即将出现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方位用词,仅以本技术的附图为基准,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具体限定。如图1-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钢带退火炉的冷却装置,包括冷却腔1、循环风机2、热交换机构3、进风管道4、出风管道5以及引风管道6,所述循环风机2的出风口通过进风管道4于钢带8输送方向一侧(本实施例为图1与图3中的右侧)与冷却腔1连通,所述热交换机构3一侧(本实施例为图1与图2中的左侧)通过出风管道5于钢带8输送方向另一侧(本实施例为图1与图3中的左侧)与冷却腔1连通,所述热交换机构3远离出风管道5一侧(本实施例为图1与图2中的右侧)通过引风管道6与循环风机2的进风口连通。冷却风从钢带8输送方向的一侧进入冷却腔1对钢板进行冷却后,从钢带8输送方向的另一侧离开冷却腔1,使得钢带8在冷却腔1内首中尾段的冷却效果接近一致,提高冷却腔1在尾段的冷却效果。所述热交换机构3包括热交换池31以及多个设置在热交换池31内的热交换管32,所述出风管道5的出口通过热交换管32与引风管道6的入口连通,所述热交换池31内装有用于与热交换管32内冷却风进行热交换的冷却水,所有热交换管32均浸泡在冷却水中。本技术热交换管32的数量越多,冷却风与冷却水的热交换面积以及供冷却风通过的通风口径面积就越多;热交换管32的长度越长,热交换的时间就越长;相对增加冷凝器72的数量,增加热交换管32的数量与长度,能够减少风阻,增加冷却风在热交换机构3中的热交换时间,提高单次循环的冷却效果。其中,所述热交换机构3还优选包括第一出风罩33以及第一进风罩34,所述第一出风罩33的进风口与出风管道5的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一出风罩33的出风口大于第一出风罩33的进风口且覆盖所有热交换管32的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罩34的出风口与引风管道6的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一进风罩34的进风口大于第一进风罩34的出风口且覆盖所有热交换管32的出风口。采用第一出风罩33以及第一进风罩34的设置能够减少通风管道的分支设置,简化通风管道的结构。具体地,所述冷却腔1于钢带8输送方向一侧(本实施例为图1与图3中的右侧)设有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钢带退火炉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腔、循环风机、热交换机构、进风管道、出风管道以及引风管道,所述循环风机的出风口通过进风管道于钢带输送方向一侧与冷却腔连通,所述热交换机构一侧通过出风管道于钢带输送方向另一侧与冷却腔连通,所述热交换机构远离出风管道一侧通过引风管道与循环风机的进风口连通;/n所述热交换机构包括热交换池以及多个设置在热交换池内的热交换管,所述出风管道的出口通过热交换管与引风管道的入口连通,所述热交换池内装有用于与热交换管内冷却风进行热交换的冷却水,所有热交换管均浸泡在冷却水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带退火炉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腔、循环风机、热交换机构、进风管道、出风管道以及引风管道,所述循环风机的出风口通过进风管道于钢带输送方向一侧与冷却腔连通,所述热交换机构一侧通过出风管道于钢带输送方向另一侧与冷却腔连通,所述热交换机构远离出风管道一侧通过引风管道与循环风机的进风口连通;
所述热交换机构包括热交换池以及多个设置在热交换池内的热交换管,所述出风管道的出口通过热交换管与引风管道的入口连通,所述热交换池内装有用于与热交换管内冷却风进行热交换的冷却水,所有热交换管均浸泡在冷却水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带退火炉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机构还包括第一出风罩以及第一进风罩,所述第一出风罩的进风口与出风管道的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一出风罩的出风口大于第一出风罩的进风口且覆盖所有热交换管的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罩的出风口与引风管道的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一进风罩的进风口大于第一进风罩的出风口且覆盖所有热交换管的出风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带退火炉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腔于钢带输送方向一侧设有多个与进风管道连通的冷却风进口,所述冷却腔于钢带输送方向另一侧设有多个与出风管道连通的冷却风出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钢带退火炉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林高罗光炳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富厚达不锈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