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汉大学专利>正文

用于细菌培养的培养瓶套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17310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4 08: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细菌培养的培养瓶套管,属于微生物培养技术领域。所述培养瓶套管包括管体和滤网,管体的顶部设置有顶部开口和管沿,滤网固定在管体的底部开口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利用滤网将挑菌装置和培养基分离,从而能快速清理出挑菌培养后留下的挑菌装置,便于后续实验使用菌液。

A culture bottle casing for bacterial cul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细菌培养的培养瓶套管
本技术属于微生物培养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细菌培养的培养瓶套管。
技术介绍
生物学的实验研究通常会运用在培养瓶中对细菌进行培养的研究手段,单克隆菌落的挑取与培养是细菌培养的最基本的操作。在单克隆菌落挑取操作上,通常是利用灼烧后的镊子来夹住灭菌牙签或者移液器吸头等挑菌装置,然后利用所述挑菌装置在固体培养平板上挑取单克隆菌落,最后将挑菌装置直接放入培养瓶中的液体培养基进行扩大培养。在实现本技术的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上述单克隆菌落培养完成后需要后续的下游操作,例如,离心收集菌体或者直接小量提取菌液DNA等,由于牙签或者移液器吸头等挑菌装置在培养瓶中,导致不能快速清理挑菌装置,从而无法对菌液直接进行下游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细菌培养的培养瓶套管,可以快速清理挑菌培养留下的挑菌装置。所述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细菌培养的培养瓶套管,所述培养瓶套管包括管体和滤网,所述管体的底部设有底部开口,所述滤网设置在所述底部开口处,所述管体的顶部设置有顶部开口和用于挂设在培养瓶的开口上的管沿,所述管沿沿所述顶部开口的外边缘周向布置,所述顶部开口通过所述管体和所述滤网与所述底部开口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管沿向外延伸形成用于与所述培养瓶的开口边缘相匹配的凹槽,所述凹槽朝向所述管体的底部布置。进一步地,所述管体的底部设有承载环,所述承载环沿所述底部开口的内边缘周向布置,所述滤网设置在所述承载环上。进一步地,所述滤网的外边缘粘贴在所述承载环上。进一步地,所述滤网的外边缘粘贴在所述承载环的朝向所述管体的顶部的一侧上。进一步地,所述管沿、所述管体和所述承载环均为塑料结构件。进一步地,所述管沿、所述管体和所述承载环为一体式结构件。进一步地,所述管体的壁厚为1~2mm。进一步地,所述滤网的高度为1.5~3.5cm。进一步地,所述滤网的目数为12~18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培养瓶套管,该培养瓶套管包括管体和滤网,管体的顶部设置有顶部开口和管沿,滤网固定在管体的底部开口处。通过管沿将培养瓶套管固定在培养瓶的开口上,从管体的顶部开口将细菌连同挑菌装置一起放在滤网上,细菌培养时通过滤网将挑菌装置与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保持接触,细菌培养完成后,取出培养瓶套管,利用滤网将挑菌装置和培养基分离,从而能快速清理出挑菌培养后留下的挑菌装置,因此,后续实验使用菌液时更加方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培养瓶套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培养瓶套管的轴向剖视图。图中各符号表示含义如下:1-管体、11-底部开口、12-顶部开口、13-管沿、14-凹槽、15-承载环、2-滤网。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技术,以下简单说明用于细菌培养的培养瓶套管的结构: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培养瓶套管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培养瓶套管包括管体1和滤网2,管体1的底部设有底部开口11,滤网2设置在底部开口11处,管体1的顶部设置有顶部开口12和用于挂设在培养瓶的开口上的管沿13,管沿13沿顶部开口12的外边缘周向布置,顶部开口12通过管体1和滤网2与底部开口11连通。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设置培养瓶套管,该培养瓶套管包括管体和滤网,管体的顶部设置有顶部开口和管沿,滤网固定在管体的底部开口处。通过管沿将培养瓶套管固定在培养瓶的开口上,从管体的顶部开口将细菌连同挑菌装置一起放在滤网上,细菌培养时通过滤网将挑菌装置与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保持接触,细菌培养完成后,取出培养瓶套管,利用滤网将挑菌装置和培养基分离,从而能快速清理出挑菌培养后留下的挑菌装置,因此,后续实验使用菌液时更加方便。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培养瓶套管的轴向剖视图,如图2所示,管沿13向外延伸形成用于与培养瓶的开口边缘相匹配的凹槽14,凹槽14朝向管体1的底部布置。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培养瓶套管通过凹槽14与培养瓶的开口边缘相匹配,便于培养瓶套管的安装与拆卸。示例性地,培养瓶套管有不同尺寸,以便培养瓶套管能适合在不同的培养瓶上的固定。对于不同的培养瓶,培养瓶套管上设置有与之匹配的管沿13,从而便于通过凹槽14将培养瓶套管固定在培养瓶套管的开口上。培养瓶套管根据直径和长度不同可分别适合在深孔板、离心管、各种试管和三角瓶等培养瓶上的固定。进一步地,管体1的底部设有承载环15,承载环15沿底部开口11的内边缘周向布置,滤网2设置在承载环15上。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承载环15便于滤网2的安装与固定。示例性地,承载环15与管体1之间通过倒圆角的方式连接,该圆角具有较大的弧度,可使得滤网2在安装过程中沿承载环15的上表面铺展开,便于滤网2的安装,防止滤网2与管体1之间产生间隙。进一步地,滤网2的外边缘粘贴在承载环15上。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滤网2通过粘贴的方式固定在承载环15上便于更换滤网2。示例性地,滤网2可通过封边胶水将滤网2粘贴到承载环15上。进一步地,滤网2的外边缘粘贴在承载环15的朝向管体1的顶部的一侧上。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滤网2固定在朝向管体1的顶部的一侧上便于承载环15的承载。容易理解的是,在细菌培养过程中,滤网2与培养瓶的培养基直接接触,滤网2不仅能将挑菌装置和培养基保持接触,同时在完成细菌培养后起到分离挑菌装置和培养基的作用。一方面,细菌培养过程中,保持滤网2与培养基接触可以保证滤网2上方的挑菌装置夹带的细菌能利用培养基繁殖,另一方面,细菌培养结束后,从培养瓶的开口处取出培养瓶套管,通过滤网2实现挑菌装置和培养基分离。进一步地,管沿13、管体1和承载环15均为塑料结构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塑料结构件更加稳固,且在使用前能有效进行辐射灭菌操作。示例性地,管沿13、管体1和承载环15可为PP塑料件。进一步地,管沿13、管体1和承载环15为一体式结构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管沿13、管体1和承载环15为一体式结构件可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各部件出现脱离的现象。示例性地,培养瓶套管可以一次性使用或者清洗后与培养瓶一起高压灭菌后重复使用。可选地,管体1的壁厚为1~2mm。优选地,管体1的壁厚为1mm。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管体1厚度为1~2mm能保证管体1结构的稳定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细菌培养的培养瓶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瓶套管包括管体(1)和滤网(2),所述管体(1)的底部设有底部开口(11),所述滤网(2)设置在所述底部开口(11)处,所述管体(1)的顶部设置有顶部开口(12)和用于挂设在培养瓶的开口上的管沿(13),所述管沿(13)沿所述顶部开口(12)的外边缘周向布置,所述顶部开口(12)通过所述管体(1)和所述滤网(2)与所述底部开口(11)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细菌培养的培养瓶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瓶套管包括管体(1)和滤网(2),所述管体(1)的底部设有底部开口(11),所述滤网(2)设置在所述底部开口(11)处,所述管体(1)的顶部设置有顶部开口(12)和用于挂设在培养瓶的开口上的管沿(13),所述管沿(13)沿所述顶部开口(12)的外边缘周向布置,所述顶部开口(12)通过所述管体(1)和所述滤网(2)与所述底部开口(11)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养瓶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沿(13)向外延伸形成用于与所述培养瓶的开口边缘相匹配的凹槽(14),所述凹槽(14)朝向所述管体(1)的底部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养瓶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的底部设有承载环(15),所述承载环(15)沿所述底部开口(11)的内边缘周向布置,所述滤网(2)设置在所述承载环(15)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培养瓶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卫玲林款茹琴陈琳周梅罗娟李超英
申请(专利权)人:江汉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