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过微观组织调控实现I&QP钢增强增塑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61003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3 23: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通过微观组织调控实现I&QP钢增强增塑的方法,包括热轧初始组织调控工序、酸轧工序和I&QP调控工序;所述热轧初始组织调控工序将精轧终轧温度控制在860℃~880℃,精轧终轧后采取轧后前段层流冷却工艺,以≥35℃的冷速将钢坯冷至530~560℃进行卷取,卷取后缓冷72h;酸轧工序中的累积压下量≥55%;I&QP调控工序中的临界区加热温度845℃~865℃,在均热段结束后以>50℃/s的冷却速率,将带钢冷却至一步淬火配分工艺温度345~365℃,终冷出炉温度≤155℃;平整工序将轧制力控制在6800~7300KN;通过该方法有利于同步钢的强塑性。

A method of strengthening and plasticizing I & QP steel by microstructure contro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通过微观组织调控实现I&QP钢增强增塑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用冷轧先进高强钢材料
,具体涉及一种通过微观组织调控实现I&QP钢增强增塑的方法。
技术介绍
汽车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强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由此引发的环保和安全两大问题正愈演愈烈。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实现了绿色、人文、产业的融合,而高强钢在车身上的合理利用,是满足汽车轻量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所以其一直是国内外同行业关注的焦点。I&QP工艺(Intercriticalheating,quenchingandpartitioning)可使得高强钢具备更为优良的塑性性能,近年来备受关注。然而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1.0GPa级I&QP钢的量产还存在以下问题:产业化困难:传统I&QP工艺中,是在盐浴C配分的基础上结合了双相区Mn向奥氏体中配分,需要在退火过程中加热到完全奥氏体化区(950℃),以达到Mn配分的效果,从而保证室温条件下的组织性能。然而,在国内现有的连退产线,连续退火炉均热温度最高设计多为860±10℃,很难满足现有众多实验室研究的I&QP钢对奥氏体化温度>900℃的要求。强塑性匹配较差:在保证I&QP钢强塑积>30.0GPa·%的前提条件下,若提高抗拉强度,则会损失材料的塑性性能,延伸率A80一般≤24.0%;若提高材料的塑性性能,一般钢坯的制造成本较高,需要添加合金化元素。当前I&QP钢的研究焦点主要是聚焦于实验室研究,很多论文都是聚焦于工艺制度、合金元素对组织性能的影响,例如《I&Q&P下双相区配分温度对含铜低碳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奥氏体化对I&Q&P工艺低碳钢Mn配分组织与性能的影响》、《含Cu低碳钢I&Q&P工艺处理后的组织与性能》、《奥氏体化时间对I&Q&P工艺处理低碳硅锰钢组织和拉伸性能的影响》、《Cu配分时间对I&Q&P处理钢组织性能影响》、《锰配分温度对I&Q&P处理后低碳硅锰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Mn配分时间对低碳硅锰钢I&Q&P处理后组织与性能影响》、《I&Q&P工艺下碳配分时间对0.12C-1.33Mn-0.55Cu钢性能和组织的影响》、《I&Q&P工艺预先Mn配分处理低碳硅锰钢的组织与性能》、《低碳硅锰钢I&Q&P处理中C,Mn元素配分综合作用》、《前驱体对含Cu低碳钢I&Q&P处理后组织性能的影响》等等。从上述众多论文的研究成果分析可知,I&QP钢对工艺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开发出低成本、节约经济型1.0GPa级I&QP钢,并增强其强塑性能,对实现汽车轻量化及提高汽车制造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当前公开的相关专利来看,并未提供实现1.0GPa级I&QP钢增强增塑的生产方法、加工方法或制造/制备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微观组织调控实现I&QP钢增强增塑的方法。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通过微观组织调控实现I&QP钢增强增塑的方法,包括热轧初始组织调控工序、酸轧工序和I&QP调控工序;所述热轧初始组织调控工序将精轧终轧温度控制在860℃~880℃,精轧终轧后采取轧后前段层流冷却工艺,以≥35℃的冷速将钢坯冷至530~560℃进行卷取,卷取后缓冷72h,用以将热轧初始组织调控为体积分数≥85%且晶粒尺寸3~5μm的针状贝氏体组织;酸轧工序中的累积压下量≥55%;I&QP调控工序中的临界区加热温度845℃~865℃,在均热段结束后以>50℃/s的冷却速率,将带钢冷却至一步淬火配分工艺温度345~365℃,终冷出炉温度≤155℃,用以将微观组织调控为>70%的不同位向存在的“板条簇”贝氏体组织、晶粒尺寸<2.5μm的铁素体以及≥14.5%的片层状残γ三相混合组织;平整工序将轧制力控制在6800~7300KN。具体的是,所用钢坯的化学组成按质量百分比为C:0.20~0.24%,Si:1.5~1.7%,Mn:2.0~2.3%,Nb:0.05~0.07%,Alt:0.030~0.050%,并限制P≤0.008%,S≤0.008%,N≤0.006%,O≤0.005%,余量为Fe及其他不可避免的杂质。具体的是,所述热轧初始组织调控工序,冷却工艺执行“U型冷却”方式,热头热尾为50m,中部温度545±15℃,头部和尾部温度565±15℃。具体的是,所述I&QP调控工序,按照厚度规格对钢坯运行速度的控制,其中钢坯厚度≤1.4mm,带速≥80m/min;钢坯厚度1.5~1.8mm,带速为75±5m/min;钢坯厚度>1.8mm,带速为70±5m/min。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该方法有利于同步提高I&QP钢的强塑性,其抗拉强度>1.0GPa,延伸率>24.0%,强塑积>30.0GPa·%,同时扩孔率≥55%,且本专利技术以产业化、经济化、轻量化为立足点,将热轧初始组织调控为体积分数≥85%且晶粒尺寸3~5μm的针状贝氏体组织,经过I&QP工艺处理后,将最终微观组织调控为>70%的不同位向存在的“板条簇”贝氏体组织、少量晶粒尺寸<2.5μm的铁素体以及≥14.5%的片层状残γ三相混合组织,通过微观组织调控实现1.0GPa级I&QP钢的增强增塑。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II所生产的1.0GPa级I&QP钢的热轧初始微观组织图;图2为实施例1-II所生产的1.0GPa级I&QP钢的典型微观扫描组织图。图3为实施例1-II所生产的1.0GPa级I&QP钢在透射电镜下残余奥氏体的典型形貌特征图。图4为图3中圆圈所标识的衍射花样。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通过微观组织调控实现I&QP钢增强增塑的方法,包括热轧初始组织调控工序、酸轧工序、I&QP调控工序和平整工序;热轧初始组织调控工序:将精轧终轧温度860℃~880℃,精轧终轧后采取轧后前段层流冷却工艺,以≥35℃的冷速将带钢冷至530~560℃进行卷取,随后采取72h的缓冷措施,但本工序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热轧初始组织调控工序中,冷却工序执行“U型冷却”方式,热头热尾各50m,保证中部温度545±15℃,头部和尾部温度565±15℃。酸轧工序:需保证≥55%的累积压下量,累积压下量指钢坯冷轧到成品厚度,所需压下量。I&QP调控工工序:临界区加热温度845℃~865℃,在均热段结束后以>50℃/s的冷却速率,将带钢冷却至一步淬火配分工艺温度345~365℃;终冷出炉温度≤155℃;平整过程实际轧制力控制在6800~7300KN之间;按照厚度规格进行钢坯运行速度的控制,其中≤1.4mm厚度规格带速≥80m/min;(1.5~1.8)mm厚度规格带速75±5m/min;厚度规格>1.8mm将带速控制为70±5m/min。实施例1~3: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通过微观组织调控实现I&QP钢增强增塑的方法,所用钢坯采用经济化、减量化的成分设计,其化学组成按质量百分比为C:0.20~0.24%,Si:1.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通过微观组织调控实现I&QP钢增强增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热轧初始组织调控工序、酸轧工序和I&QP调控工序;/n所述热轧初始组织调控工序将精轧终轧温度控制在860℃~880℃,精轧终轧后采取轧后前段层流冷却工艺,以≥35℃的冷速将钢坯冷至530~560℃进行卷取,卷取后缓冷72h,用以将热轧初始组织调控为体积分数≥85%且晶粒尺寸3~5μm的针状贝氏体组织;/n酸轧工序中的累积压下量≥55%;/nI&QP调控工序中的临界区加热温度845℃~865℃,在均热段结束后以>50℃/s的冷却速率,将带钢冷却至一步淬火配分工艺温度345~365℃,终冷出炉温度≤155℃,用以将微观组织调控为>70%的不同位向存在的“板条簇”贝氏体组织、晶粒尺寸<2.5μm的铁素体以及≥14.5%的片层状残γ三相混合组织;/n平整工序将轧制力控制在6800~7300KN。/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过微观组织调控实现I&QP钢增强增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热轧初始组织调控工序、酸轧工序和I&QP调控工序;
所述热轧初始组织调控工序将精轧终轧温度控制在860℃~880℃,精轧终轧后采取轧后前段层流冷却工艺,以≥35℃的冷速将钢坯冷至530~560℃进行卷取,卷取后缓冷72h,用以将热轧初始组织调控为体积分数≥85%且晶粒尺寸3~5μm的针状贝氏体组织;
酸轧工序中的累积压下量≥55%;
I&QP调控工序中的临界区加热温度845℃~865℃,在均热段结束后以>50℃/s的冷却速率,将带钢冷却至一步淬火配分工艺温度345~365℃,终冷出炉温度≤155℃,用以将微观组织调控为>70%的不同位向存在的“板条簇”贝氏体组织、晶粒尺寸<2.5μm的铁素体以及≥14.5%的片层状残γ三相混合组织;
平整工序将轧制力控制在6800~7300KN。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过微观组织调控实现I&...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晓英孙卫华王业勤孙帅王兴王硕任东曹光明金光宇郝亮殷继丽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钢铁集团日照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