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多相钢和用于由这种多相钢制造钢带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421112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6 14: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最小抗拉强度为980MPa的高强度多相钢,含有(按重量百分比计):C≥0.075~≤0.115;Si≥0.400~≤0.500;Mn≥1.900~≤2.350;Cr≥0.250~≤0.400;Al≥0.010~≤0.060;N≥0.0020~≤0.0120;P≤0.020;S≤0.0020;Ti≥0.005~≤0.060;Nb≥0.005~≤0.060;V≥0.005~≤0.020;B≥0.0005~≤0.0010;Mo≥0.200~≤0.300;Ca≥0.0010~≤0.0060;Cu≤0.050;Ni≤0.050;Sn≤0.040;H≤0.0010;剩余的为铁,包括通常与钢有关的因熔化所致的杂质在内,其中,在对由这种钢构成的冷轧带钢退火特别是连续退火时尽量宽的处理窗口方面,Mn‑Si+Cr的总含量为≥1.750%(重量)~≤2.250%(重量)。

High strength multiphase steel and method for making steel strip from such multiphase ste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高强度多相钢和用于由这种多相钢制造钢带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的特别是用于车辆轻型结构的带有双相微结构或复相微结构以及少量奥氏体的高强度多相钢,其具有改善的制造特性,且在后续处理时具有突出的材料特性。有利的改进是从属权利要求2~24的主题。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用于由这种钢制造钢带的方法以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采用该方法制得的钢带。本专利技术尤其涉及用于制造下述构件的钢,所述钢在非淬火状态下的抗拉强度至少在980MPa的区域内,这些构件具有比如在扩孔方面改善的可成型性以及具有改善的接合性能比如焊接特性。
技术介绍
激烈竞争的汽车市场不断地迫使制造商寻找解决方案,以降低车队燃油消耗和CO2-废气排放,同时保持最大程度的舒适性和乘客保护。在这里,一方面,减轻全部车辆组件的重量起到关键作用,但另一方面,在工作中以及在碰撞情况下,在高的静态和动态负荷时各个零件的尽量有益的特性也起到关键作用。钢铁供应商通过提供高强度钢来考虑到所提出的上述任务。另外,通过提供具有较小钢板厚度的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最小抗拉强度为980MPa的高强度多相钢,含有(按重量百分比计):/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1006 DE 102017123236.21.一种最小抗拉强度为980MPa的高强度多相钢,含有(按重量百分比计):



剩余的为铁,包括通常与钢有关的因熔化所致的杂质在内,其中,在对由这种钢构成的冷轧带钢退火、特别是连续退火时尽量宽的处理窗口方面,Mn-Si+Cr的总含量为≥1.750%(重量)~≤2.250%(重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度多相钢,其特征在于,根据冷轧带钢的要达到的最终厚度,Mn-Si+Cr的总含量具有如下含量:
最终厚度0.50mm~1.00mm(含):
Mn-Si+Cr的总和≥1.750%(重量)~≤2.030%(重量);
最终厚度为1.00mm~2.00mm(含):
Mn-Si+Cr的总和≥1.940%(重量)~≤2.110%(重量);
最终厚度为2.00mm~3.00mm(含):
Mn-Si+Cr的总和≥2.020%(重量)~≤2.220%(重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度多相钢,其特征在于,根据冷轧带钢的要达到的最终厚度,Mn-Si+Cr+Mo的总含量具有如下含量:
最终厚度0.50mm~1.00mm(含):
Mn-Si+Cr+Mo的总和≥1.950%(重量)~≤2.280%(重量);
最终厚度为1.00mm~2.00mm(含):
Mn-Si+Cr+Mo的总和≥2.140%(重量)~≤2.360%(重量);
最终厚度为2.00mm~3.00mm(含):
Mn-Si+Cr+Mo的总和≥2.220%(重量)~≤2.470%(重量)。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强度多相钢,其特征在于,
在冷轧带钢的最终厚度为0.50mm~1.00mm(含)时,C-含量≤0.100%(重量);
在冷轧带钢的最终厚度为1.00mm~2.00mm(含)时,C-含量≤0.105%(重量);
在冷轧带钢的最终厚度为2.00mm~3.00mm(含)时,C-含量≤0.115%(重量)。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强度多相钢,其特征在于,根据冷轧带钢的要达到的最终厚度,碳当量CEV(IIW)具有如下含量:
最终厚度0.50mm~1.00mm(含):
C-含量≤0.100%(重量),且碳当量CEV(IIW)≤0.62%;
最终厚度为1.00mm~2.00mm(含):
C-含量≤0.105%(重量),且碳当量CEV(IIW)≤0.64%;
最终厚度为2.00mm~3.00mm(含):
C-含量≤0.115%(重量),且碳当量CEV(IIW)≤0.66%。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强度多相钢,其特征在于,根据冷轧带钢的要达到的最终厚度,Mn-含量具有如下含量:
最终厚度0.50mm~1.00mm(含):
Mn-含量≥1.900%(重量)~≤2.200%(重量);
最终厚度为1.00mm~2.00mm(含):
Mn-含量≥2.050%(重量)~≤2.250%(重量);
最终厚度为2.00mm~3.00mm(含):
Mn-含量≥2.100%(重量)~≤2.350%(重量)。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强度多相钢,其特征在于,B-含量为≤0.0009%(重量),尤其为≥0.0006%(重量)~≤0.0009%(重量)。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强度多相钢,其特征在于,Nb+Ti的总和为≤0.100%(重量),特别地,Nb+Ti的总和为≤0.090%(重量)。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强度多相钢,其特征在于,Ti+Nb+B的总和为≤0.102%(重量),尤其为≤0.092%(重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强度多相钢,其特征在于,在Ti+Nb+B的总和为≥0.010~≤0.080%(重量)时,N-含量为≥0.0020~≤0.0090%(重量);或者特别是在Ti+Nb+B的总和为≥0.050%(重量)时,N-含量为≥0.0040~≤0.0120%(重量)。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强度多相钢,其特征在于,S-含量为≤0.0015%(重量),特别地,S-含量为≤0.0010%(重量)。


12.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强度多相钢,其特征在于,Mo-含量为0.200%(重量)~0.300%(重量),有利地在0.200%(重量)~0.250%(重量)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强度多相钢,其特征在于,Ti-含量为≥0.025%(重量)~≤0.045%(重量)。


14.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强度多相钢,其特征在于,Nb-含量为≥0.025%(重量)~≤0.045%(重量)。


15.如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强度多相钢,其特征在于,V-含量≥0.005%(重量)~≤0.020%(重量),最佳地为≥0.005%(重量)~≤0.015%(重量)。


16.如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强度多相钢,其特征在于,Cr+Mo的总和为≤0.650%(重量)。


17.如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强度多相钢,其特征在于,Ti+Nb+B+Mo+V的总和为≤0.365%(重量)。


18.如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强度多相钢,其特征在于,Ca-含量为≤0.0030%(重量)。


19.如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强度多相钢,其特征在于,H-含量为≤0.00050%(重量)。


20.如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强度多相钢,其特征在于,H+N的总和为≥0.0025%(重量)~≤0.0130%(重量)。


21.如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强度多相钢,其特征在于,在Cr-含量为≥0.260%(重量)~≤0.330%(重量)时,碳当量CEV(IIW)≤0.62%;在Cr-含量为≥0.290%(重量)~≤0.360%(重量)时,碳当量CEV(IIW)≤0.64%;或者,在Cr-含量为≥0.320%(重量)~≤0.370%(重量)时,碳当量CEV...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托马斯·舒尔茨
申请(专利权)人:德国沙士基达板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