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小管径内螺纹铜管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0577 阅读:2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调小管径内螺纹铜管换热器,换热器利用支管(7)流入制冷剂,再通过四通阀(8)将所述换热器分为上、中、下三路,双排制冷剂管路(1)的第一支路经分支管(10)进入换热器管口(A),从外排经连接管(3)到内排,再从内排到达换热器管口(D);双排制冷剂管路(1)的第二支路经分支管(11)进入换热器管口(B),从外排经连接管(4)到内排,再从内排到达换热器管口(E);双排制冷剂管路(1)的第三支路经分支管(12)进入换热器管口(C),从外排经连接管(5)到内排,再从内排到达换热器管口(F);双排制冷剂管路(1)通过三管口分别流向分支管,再利用四通阀(9)合流,沿支管(6)流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
涉及空调器
,特别涉及到空调器换热器
疼豕抆不当前中国以及世界铜资源比较贫泛,铜的使用量越来越受到关 注,且中国主要依赖进口,但中国却是铜资源的消耗大国。为减少 空调器对铜的消耗,对我国整体减少铜的消耗具有重要意义,也有 利于降低空调成本,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为减少铜耗,强化换热,拟在家用空调蒸发器上使用小管径内 螺纹铜管。针对压降增大的问题对内螺纹作了改造,对相关工艺进 行的调整;针对回风因为铜管管径变小已变化,对翅片也作了改造。 从而使家用空调器实现了高效、节能、环保和小型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小管径内螺纹铜管与常规管内 压降的比较,压力损失约高出10%~12%,因此制冷剂流程和流向相 应改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器铜的用量较低及能效较高的空调 小管径内螺纹铜管换热器。为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空调小管径 内螺纹铜管换热器,换热器包括冷却翅片以及穿设于所述冷却翅片内 的双排制冷剂管路,所述换热器利用第一支管流入制冷剂,再通过第一四通阀将所述换热器分为上、中、下三支路,所述双排制冷剂管路 的第一支路经第一分支管进入第一换热器管口 ,从外排经第一连接管到内排,再从内排到达第四换热器管口;所述双排制冷剂管路的第二 支路经第二分支管进入第二换热器管口 ,从外排经第二连接管到内 排,再从内排到达第五换热器管口;所述双排制冷剂管路的第三支路 经分支管进入第三换热器管口,从外排经第三连接管到内排,再从内 排到达第六换热器管口 ;所述双排制冷剂管路通过第四换热器管口 、 第五换热器管口、第六换热器管口三管口分别流向第六分支管、第五 分支管、第四分支管,再利用第二四通阀合流,沿第二支管流出。 内螺纹铜管的管径为5mm。当空调制冷时,制冷剂从第一支管流入,经过第一四通阀分为上、 中、下三路流入换热器,其上路制冷剂从第一换热器管口,再从外 排经第一连接管到内排,后从内排到达第四换热器管口;其中路制 冷剂从第二换热器管口,再从外排经第二连接管到内排,后从内排到 达第五换热器管口;其下路制冷剂从第三换热器管口,再从外排经 第三连接管到内排,后从内排到达第六换热器管口;双排制冷剂管路 通过第四换热器管口、第五换热器管口、第六换热器管口三管口分别 流向第六分支管、第五分支管、第四分支管,再利用第二四通阀合流, 沿第二支管流出。当空调制热时,制冷剂从第二支管流入,过第二四通阀分为上、 中、下三路流入换热器,其上路制冷剂从第四换热器管口,再从内 排经第一连接管到外排,后从外排到达第一换热器管口;其中路制 冷剂从第五换热器管口,再从内排经第二连接管到外排,后从外排到达第二换热器管口;其下路制冷剂从第六换热器管口,再从内排经 第三连接管到外排,后从外排到达第三换热器管口;双排制冷剂管路 通过第一换热器管口、第二换热器管口、第三换热器管口三管口分别 第一分支管、第二分支管、第三分支管,再利用第一四通阔合流,沿 第一支管流出。本专利技术空调小管径内螺纹铜管换热器,充分考虑到了制冷剂流经换热器时的物态变化及压降因素的影响,同时很好地解决了换热器内部的逆向换热问题,并同时兼顾到了蒸发与冷凝两种状态的换热流向;与按旧流程布置的两排管换热器相比,采用05mm内螺纹铜管时换热器铜的用量降低40%以上,换热器成本下降35%左右;而制冷量提高了2.3%,能效比提高2.2%。 附图说明图1本专利技术双排管路换热器在空调器制冷时制冷剂工作示意图; 图2本专利技术双排管路换热器在空调器制热时制冷剂工作示意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双排管路换热器工作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至图3所示,换热器包括冷却翅片2以及穿设于所述冷却 翅片内的双排制冷剂管路l,所述换热器利用支管7流入制冷剂,再 通过四通阀8将所述换热器分为上、中、下三路.所述双排制冷剂管 路1的第一支路经分支管10进入所述换热器管口 A,从外排经连接 管3到内排,再从内排到达所述换热器管口 D;所述双排制冷剂管路 1的第二支路经分支管11进入所述换热器管口 B,从外排经连接管4 到内排,再从内排到达所述换热器管口E;所述双排制冷剂管路l的第三支路经分支管12进入所述换热器管口 C,从外排经连接管5到 内排,再从内排到达所述换热器管口F。所述双排制冷剂管路l通过 管口D、管口E、管口F三管口分别流向分支管15、分支管14、分 支管13,再利用四通阔9合流,沿支管6流出。当空调制冷时,制冷剂从支管7流入,经过四通阀8分为上、中、 下三路流入换热器。其上路制冷剂从换热器的管口 A,再从外排经 连接管3到内排,后从内排到达换热器管口D;其中路制冷剂从换 热器的管口B,再从外排经连接管4到内排,后从内排到达换热器管口E;其下路制冷剂从换热器的管口C,再从外排经连接管5到内排,后从内排到达换热器管口F。双排制冷剂管路1通过管口D、管 口E、管口F三管口分别流向分支管15、分支管14、分支管13,再 利用四通阀9合流,沿支管6流出。当空调制热时,制冷剂从支管6流入,过四通阀9分为上、中、 下三路流入换热器.其上路制冷剂从换热器的管口D,再从内排经连接管3至U外排,后从外排到达换热器管口 A;其中路制冷剂从换热器的管口E,再从内排经连接管4到外排,后从外排到达换热器管口B;其下路制冷剂从换热器的管口F,再从内排经连接管5到外 排,后从外排到达换热器管口C;双排制冷剂管路l通过管口 A、管口B、管口C三管口分别分支管IO、分支管ll、分支管12,再利用 四通阀8合流,沿支管7流出。原换热器采用两路上下包流流程布置,显然,当管径变小时,因 为压降增大,如不作管路调整,两路制冷剂都处于流程过长,两路的 温度分布不均匀,换热会受到严重削弱,最终导致整体换热效率低下;如图1所示,新换热器采用三路流程上、中、下独立布置,这样,在 换热过程中,三路间的干扰最小,也很好地解决了制冷状态下的压降 增加因素问题;在制冷状态下,换热过程为"逆流换热",而在制热 状态下,换热过程又呈"顺流换热",这也很好地解决了不同状态下 的换热效率问题;通过实践检验发现,新型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较原有 换热器提高2.3 %左右。权利要求1、一种空调小管径内螺纹铜管换热器,换热器包括冷却翅片(2)以及穿设于所述冷却翅片内的双排制冷剂管路(1),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利用第一支管(7)流入制冷剂,再通过第一四通阀(8)将所述换热器分为上、中、下三支路,所述双排制冷剂管路(1)的第一支路经第一分支管(10)进入第一换热器管口(A),从外排经第一连接管(3)到内排,再从内排到达第四换热器管口(D);所述双排制冷剂管路(1)的第二支路经第二分支管(11)进入第二换热器管口(B),从外排经第二连接管(4)到内排,再从内排到达第五换热器管口(E);所述双排制冷剂管路(1)的第三支路经第三分支管(12)进入第三换热器管口(C),从外排经第三连接管(5)到内排,再从内排到达第六换热器管口(F);所述双排制冷剂管路(1)通过第四换热器管口(D)、第五换热器管口(E)、第六换热器管口(F)三管口分别流向第六分支管(15)、第五分支管(14)、第四分支管(13),再利用第二四通阀(9)合流,沿第二支管(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调小管径内螺纹铜管换热器,换热器包括冷却翅片(2)以及穿设于所述冷却翅片内的双排制冷剂管路(1),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利用第一支管(7)流入制冷剂,再通过第一四通阀(8)将所述换热器分为上、中、下三支路,所述双排制冷剂管路(1)的第一支路经第一分支管(10)进入第一换热器管口(A),从外排经第一连接管(3)到内排,再从内排到达第四换热器管口(D);所述双排制冷剂管路(1)的第二支路经第二分支管(11)进入第二换热器管口(B),从外排经第二连接管(4)到内排,再从内排到达第五换热器管口(E);所述双排制冷剂管路(1)的第三支路经第三分支管(12)进入第三换热器管口(C),从外排经第三连接管(5)到内排,再从内排到达第六换热器管口(F);所述双排制冷剂管路(1)通过第四换热器管口(D)、第五换热器管口(E)、第六换热器管口(F)三管口分别流向第六分支管(15)、第五分支管(14)、第四分支管(13),再利用第二四通阀(9)合流,沿第二支管(6)流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志敏陈绍楷
申请(专利权)人: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科龙空调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