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组元动力系统的贮箱支撑结构。贮箱支撑结构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包括氧化剂贮箱安装部和燃料贮箱安装部;流体输送管路,所述流体输送管路集成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上以向氧化剂贮箱和燃料贮箱输送流体或者将所述氧化剂贮箱和所述燃料贮箱内部的流体输出。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将流体输送管道集成设置在支架本体上,能够将氧化剂贮箱和燃料贮箱的安装、支撑、气体流道和液体流道集成为一体,解决了氧化剂贮箱和燃料贮箱安装部分管路和接头较多、可靠性较低、安装维护不便的问题。
Tank supporting structure and its two-component dynamic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贮箱支撑结构及具有其的双组元动力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间飞行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贮箱支撑结构及具有其的双组元动力系统。
技术介绍
空间轨姿控发动机被广泛应用于火箭上面级和卫星,是飞行任务成败与否的关键。随着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双组元轨姿控动力系统因具有高精度、高比冲、可多次启动、推力范围广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航天领域。现有技术中,双组元动力系统发动机的贮箱多为安装支架固定,并通过管路输送气体和推进剂,管路和接头较多,使得系统比较复杂、可靠性较低、安装维护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组元动力系统的贮箱支撑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贮箱安装部分管路和接头较多、可靠性较低、安装维护不便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贮箱支撑结构,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包括氧化剂贮箱安装部和燃料贮箱安装部;流体输送管路,所述流体输送管路集成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上以向氧化剂贮箱和燃料贮箱输送流体或者将所述氧化剂贮箱和所述燃料贮箱内部的流体输出。进一步地,所述支架本体呈柱形框架结构,所述燃料贮箱安装部设置在所述柱形框架结构的第一端,所述氧化剂贮箱安装部设置在所述柱形框架结构的第二端。进一步地,所述柱形框架结构包括:第一端环和第二端环,所述第一端环和所述第二端环分别位于所述柱形框架结构的两端,所述第一端环形成所述燃料贮箱安装部,所述第二端环形成所述氧化剂贮箱安装部;支撑柱,四根支撑柱支撑在所述第一端环和所述第二端环之间,第一根所述支撑柱靠近所述第一端环的一端伸出于所述第一端环,第一根所述支撑柱靠近所述第二端环的一端伸出于所述第二端环,第二根所述支撑柱和第三根所述支撑柱靠近所述第二端环的一端均伸出于所述第二端环,所述流体输送管路集成在所述支撑柱上。进一步地,所述流体输送管路包括:挤压气体流道,所述挤压气体流道设置在第一根所述支撑柱的内部,并从第一根所述支撑柱的第一端延伸至第二端,其中,第一根所述支撑柱的第一端端部设置有与所述挤压气体流道连通的挤压气体入口和第一挤压气体出口,所述第一挤压气体出口与所述燃料贮箱连接;第一根所述支撑柱的第二端端部设置有与所述挤压气体流道连通的第二挤压气体出口,所述第二挤压气体出口与所述氧化剂贮箱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流体输送管路还包括:氧化剂流道,所述氧化剂流道设置在第二根所述支撑柱的内部,并从第二根所述支撑柱的中部开始朝向靠近所述第二端环的方向延伸,其中,所述氧化剂流道的第一端设置有氧化剂入口,所述氧化剂入口与所述氧化剂贮箱连接;所述氧化剂流道的第二端设置有氧化剂出口。进一步地,所述流体输送管路还包括:燃料流道,所述燃料流道设置在第二根所述支撑柱的内部,并从第二根所述支撑柱的中部开始朝向靠近所述第二端环的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燃料流道的第一端设置有燃料入口,所述燃料入口与所述燃料贮箱连接;所述燃料流道的第二端设置有燃料出口。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端环和所述第二端环为圆环或椭圆环或多边形环。进一步地,所述流体输送管路嵌设在所述支撑柱内或者一体加工成型在所述支撑柱内。进一步地,所述流体输送管路的横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或者多边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双组元动力系统,包括贮箱支撑结构,所述贮箱支撑结构为上述的贮箱支撑结构。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中将流体输送管道集成设置在支架本体上,能够将氧化剂贮箱和燃料贮箱的安装、支撑、气体流道和液体流道集成为一体,解决了氧化剂贮箱和燃料贮箱安装部分管路和接头较多、可靠性较低、安装维护不便的问题。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专利技术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意性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燃料贮箱和氧化剂贮箱安装在贮箱支撑结构上时的主视图;图2示意性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贮箱支撑结构的立体图;图3示意性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贮箱支撑结构的第一剖视图;图4示意性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贮箱支撑结构的第二剖视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支架本体;11、第一端环;12、第二端环;13、支撑柱;14、氧化剂贮箱安装部;15、燃料贮箱安装部;30、挤压气体流道;31、挤压气体入口;32、第一挤压气体出口;33、第二挤压气体出口;40、氧化剂流道;41、氧化剂入口;42、氧化剂出口;50、燃料流道;51、燃料入口;52、燃料出口;60、燃料贮箱;70、氧化剂贮箱;80、导管。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参见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贮箱支撑结构,本实施例中的贮箱支撑结构包括支架本体10和流体输送管路。其中,支架本体10包括氧化剂贮箱安装部14和燃料贮箱安装部15,实际使用时,将氧化剂贮箱70安装在氧化剂贮箱安装部14处,对应地,将燃料贮箱60安装在燃料贮箱安装部15处;实际加工的过程中,将流体输送管路集成设置在支架本体10上以向氧化剂贮箱70和燃料贮箱60输送流体或者将氧化剂贮箱70和燃料贮箱60内部的流体输出。本专利技术中将流体输送管道集成设置在支架本体10上,能够将氧化剂贮箱70和燃料贮箱60的安装、支撑、气体流道和液体流道集成为一体,解决了氧化剂贮箱70和燃料贮箱60安装部分管路和接头较多、可靠性较低、安装维护不便的问题。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贮箱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支架本体(10),所述支架本体(10)包括氧化剂贮箱安装部(14)和燃料贮箱安装部(15);/n流体输送管路,所述流体输送管路集成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10)上以向氧化剂贮箱(70)和燃料贮箱(60)输送流体或者将所述氧化剂贮箱(70)和所述燃料贮箱(60)内部的流体输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贮箱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本体(10),所述支架本体(10)包括氧化剂贮箱安装部(14)和燃料贮箱安装部(15);
流体输送管路,所述流体输送管路集成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10)上以向氧化剂贮箱(70)和燃料贮箱(60)输送流体或者将所述氧化剂贮箱(70)和所述燃料贮箱(60)内部的流体输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贮箱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10)呈柱形框架结构,所述燃料贮箱安装部(15)设置在所述柱形框架结构的第一端,所述氧化剂贮箱安装部(14)设置在所述柱形框架结构的第二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贮箱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形框架结构包括:
第一端环(11)和第二端环(12),所述第一端环(11)和所述第二端环(12)分别位于所述柱形框架结构的两端,所述第一端环(11)形成所述燃料贮箱安装部(15),所述第二端环(12)形成所述氧化剂贮箱安装部(14);
支撑柱(13),四根支撑柱(13)支撑在所述第一端环(11)和所述第二端环(12)之间,第一根所述支撑柱(13)靠近所述第一端环(11)的一端伸出于所述第一端环(11),第一根所述支撑柱(13)靠近所述第二端环(12)的一端伸出于所述第二端环(12),第二根所述支撑柱(13)和第三根所述支撑柱(13)靠近所述第二端环(12)的一端均伸出于所述第二端环(12),所述流体输送管路集成在所述支撑柱(13)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贮箱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输送管路包括:
挤压气体流道(30),所述挤压气体流道(30)设置在第一根所述支撑柱(13)的内部,并从第一根所述支撑柱(13)的第一端延伸至第二端,其中,
第一根所述支撑柱(13)的第一端端部设置有与所述挤压气体流道(30)连通的挤压气体入口(31)和第一挤压气体出口(32),所述第一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夺,王明哲,郭利明,刘业奎,李文鹏,邓智勇,余鹏,田蜜,杨海峰,李娜,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宇航推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