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恒电流无线能量发射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无线能量传输
特别涉及一种充电电流恒定的无线能量发射系统。
技术介绍
自电力进入人类生活后,电线作为传输电能的媒质几乎无处不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但有线能量传输方式会受限于空间占用、用电设备接触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等问题。而无线能量传输系统中不存在直接电气连接,可实现无线设备不受空间限制的能量供给,且具有无接插环节、无裸露导体、无漏电触电危险等优势。毫无疑问,无线电能传输正逐渐在诸如电动汽车、手机、平板电脑、生物医学等用电设备的充电或供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本申请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是申请号为2018108887219的中国专利“一种电抗自适应无线能量发射系统”,该专利通过将220V/50Hz的市电整流成直流稳压电,再由高频逆变电路逆变成50kHz的高频交流电,发射线圈(呈电感性)配合适当的电容进行选频谐振,将电能转换成磁能,再通过磁耦合共振的方式由接收线圈接收能量,以实现无线充电,同时该专利通过补偿电抗,使系统给不同负载充电时均能保持最佳的谐振状态,有效扩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恒电流无线能量发射系统,结构有电源管理电路(1)、能量发射电桥(3)、电桥驱动电路(8)和PWM产生电路(9),其特征在于,结构还有电压调节电路(2)、取样电路(4)、电流判断电路(5)、空载检测电路(6)和输出自动控制电路(7);所述的电源管理电路(1)的输入端与市电相连,输出端为系统中其它各模块提供所需的电源;电压调节电路(2)的输出端分别与空载检测电路(6)的输入端和能量发射电桥(3)的输入端相连,能量发射电桥(3)的输出端与取样电路(4)的输入端相连,取样电路(4)的输出端与电流判断电路(5)的输入端相连,电流判断电路(5)的输出端与电压调节电路(2)的输入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恒电流无线能量发射系统,结构有电源管理电路(1)、能量发射电桥(3)、电桥驱动电路(8)和PWM产生电路(9),其特征在于,结构还有电压调节电路(2)、取样电路(4)、电流判断电路(5)、空载检测电路(6)和输出自动控制电路(7);所述的电源管理电路(1)的输入端与市电相连,输出端为系统中其它各模块提供所需的电源;电压调节电路(2)的输出端分别与空载检测电路(6)的输入端和能量发射电桥(3)的输入端相连,能量发射电桥(3)的输出端与取样电路(4)的输入端相连,取样电路(4)的输出端与电流判断电路(5)的输入端相连,电流判断电路(5)的输出端与电压调节电路(2)的输入端相连,空载检测电路(6)的输出端与输出自动控制电路(7)的输入端相连,输出自动控制电路(7)的输出端与电桥驱动电路(8)的一个输入端相连,PWM产生电路(9)的输出端与电桥驱动电路(8)的另一个输入端相连,电桥驱动电路(8)的输出端与能量发射电桥(3)的输入端相连;
所述的电压调节电路(2)的结构为:电容C5的一端、电阻R3的一端接电源VCC/2,电容C5的另一端与运放U1B的反相输入端、电阻R4的一端及运放U2A的同相输入端相连,电阻R3的另一端与运放U1B的同相输入端、电阻R5的一端相连,运放U1B的输出端与电阻R4的另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相连,运放U2A的反相输入端作为所述的电压调节电路(2)的第二输入端,记为端口P2_in2,与电流判断电路(5)的输出端相连,运放U2A的输出端与场效应管Q1的栅极相连,场效应管Q1的漏极作为所述的电压调节电路(2)的第一输入端,记为端口P2_in1,与电源管理电路(1)的端口P1_out1相连,场效应管Q1的源极与电感L1的一端、二极管D3的负极相连,电感L1的另一端与电解电容C6的正极相连,并作为电压调节电路(2)的输出端,记为端口P2_out,电解电容C6的负极与二极管D3的正极相连并接地;
所述的能量发射电桥(3)的结构为:场效应管Q2、Q3、Q4、Q5的栅极分别记为端口P3_in1、端口P3_in3、端口P3_in4、端口P3_in6,场效应管Q2的漏极与场效应管Q4的漏极相连,记为端口P3_in7,场效应管Q2的源极与场效应管Q3的源极、电容C7的一端相连,记为端口P3_in2,电容C7的另一端与电感L2的一端相连,电感L2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4、Q5的源极相连,记为端口P3_in5,场效应管Q3的漏极与场效应管Q5的漏极、电阻R6的一端相连,记为端口P3_out,电阻R6的另一端接地;其中,端口P3_in1、端口P3_in2、端口P3_in3、端口P3_in4、端口P3_in5、端口P3_in6、端口P3_in7、作为所述能量发射电桥(3)的7个输入端,端口P3_in1、端口P3_in2、端口P3_in3、端口P3_in4、端口P3_in5、端口P3_in6均与电桥驱动电路(8)相连,端口P3_in7与电压调节电路(2)的端口P2_out相连;端口P3_out作为所述能量发射电桥的输出端,与取样电路(4)相连;
所述的取样电路(4)的结构为:运放U2B的同相输入端作为取样电路(4)的输入端,记为端口P4_in,与能量发射电桥(3)的端口P3_out相连;运放U2B的输出端与二极管D4的正极、电阻R8的一端相连,电阻R8的另一端与运放U2B的反相输入端、电阻R7的一端相连,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二极管D4的负极与电容C8的一端、电阻R9的一端相连,作为取样电路(4)的输出端,记为端口P4_out,与电流判断电路(5)的输入端相连;电容C8的另一端、电阻R9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的电流判断电路(5)的结构为:电阻R11的一端接电源VCC,另一端与二极管D5的负极、运放U3A的同相输入端相连,运放U3A的输出端与电阻R12的一端、可变电阻器R20的一端相连,可变电阻器R20的另一端与运放U3A的反相输入端、电阻R10的一端相连,电阻R10的另一端、二极管D5的正极接地;电阻R12的另一端与运放U3B的反相输入端、电阻R14的一端相连,电阻R14的另一端与运放U3B的输出端相连,作为电流判断电路(5)的输出端,记为端口P5_out,与电压调节电路(2)的端口P2_in2相连,运放U3B的同相输入端与电阻R15、电阻R16的一端相连,电阻R16的另一端接电源VCC/2,电阻R15的另一端作为电流判断电路(5)的输入端,记为端口P5_in,与取样电路(4)的端口P4_out相连;
所述的空载检测电路(6)的结构为:电阻R17的一端接电源VCC,另一端与二极管D6的负极、滑动变阻器W2的一端相连,二极管D6的正极与滑动变阻器W2的另一端接地;滑动变阻器W2的滑线端与运放U5A的反相输入端相连,运放U5A的同相输入端与电阻R18的一端、二极管D7的正极相连,电阻R18的另一端作为空载检测电路(6)的输入端,记为端口P6_in,与电压调节电路(2)的端口P2_out相连,二极管D7的负极与滑动变阻器W1的滑线端相连,滑动变阻器W1的一端接电源VCC,另一端接地;运放U5A的输出端作为空载检测电路(6)的输出端,记为端口P6_out,与输出自动控制电路(7)的输入端相连;
所述的输出自动控制电路(7)的结构为:三极管Q6的集电极接电源VCC,基极作为输出自动控制电路(7)的输入端,记为端口P7_in,与空载检测电路(6)的端口P6_out相连,三极管Q6的发射端与电阻R19的一端、电阻R20的一端、三极管Q9的发射极相连,电阻R19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20的另一端与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汝玉星,丁泽莹,丁佳新,田小建,邓军,哈竣文,刘发强,吴戈,高博,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