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董行群专利>正文

一种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管理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58582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1: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管理系统及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充电控制技术领域。针对现有技术中充电桩通过扫描统一二维码造成用户很难找到对应自己的充电端口,而且充电桩在充电过程中不会对充电设备的电量进行判断,不会自动切断电源,而且用户在充电过程中充电的消费不透明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案:包括云端平台、控制模块、充电模块、计费模块,和通信模块。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能够通过快捷扫码,免去人工确认充电口的麻烦和可能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达到节能、环保和安全效果,让用户消费更加透明、清楚和省钱。

An intelligent charging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thod for electric bicy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管理系统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充电控制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管理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作为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电动自行车,有轻便、环保、经济等很多其他交通工具所不具备的优点。在中国城市交通压力和环境保护压力已至极点的情况下,安全环保的电动车代替摩托车已是一个不容争辩的国家产业导向;同时,随着中国城乡路建、路况的日益完善,效率更好、经济实用的电动自行车代替传统自行车也已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市场需求趋势。目前,很多小区电动车充电,基本是由用户自己从家里拉个插线板或者小区随意安装几个电源接口。现有技术中,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及电动车保有量的增加,各种乱停乱放、私拉电线、无充电点、消防安全等情况也日益凸显,充电操作不当引发火灾的事故比比皆是,现有的充电桩直接是扫描统一二维码造成用户很难找到对应自己的充电端口,而且充电桩在充电过程中不会对充电设备的电量进行判断,不会自动切断电源,并且用户在充电过程中充电的消费不透明。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充电桩通过扫描统一二维码可以造成用户很难找到对应自己的充电端口,而且充电桩在充电过程中不会对充电设备的电量进行判断,不会自动切断电源,并且用户在充电过程中充电的消费不透明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管理系统及方法,其能够通过快捷扫码,免去人工确认充电口的麻烦和可能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充电过程中智能充电插座能判断电动车是否开始充电,充满后自动切断开关,达到节能、环保和安全效果,而且智能充电插座根据实际充电时长,灵活计算实际充电用时,让用户消费更加透明、清楚和省钱。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管理系统,包括控制模块、充电模块、计费模块、通信模块和云端平台,控制模块连接有充电模块,控制模块连接有计费模块,控制模块通过通信模块连接有云端平台;控制模块:通过通信模块接收云端平台的信号对充电模块和计费模块发出控制信号;通信模块:用于控制模块和云端平台之间的信号传输;充电模块:通过接收控制模块的信号实现电动自行车的充电管理;计费模块:通过接收控制模块的信号计算电动自行车充电产生的费用;云端平台:发出控制信号通过通信模块传输至控制模块,实现控制的目的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充电模块包括数个智能充电插座,智能充电插座上分别设置有与之对应的二维码。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智能充电插座上设置有LED指示灯,LED指示灯连接控制模块。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智能充电插座上设置有语音模块,语音模块连接控制模块。一种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管理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云端平台接收扫码信息,云端平台通过通信模块将信号传输到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对充电模块传输控制信号;步骤2:云端平台将对扫码用户做出判断,如果第一次使用的用户扫码后需注册并且账户充值,然后选择预设充电时长进行充电,如果是多次使用的用户则直接选择预设充电时长进行充电;步骤3:充电结束。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步骤2中充电开始后智能充电插座可以通过插座的功耗值判断,用户是否已经接好智能充电插座,如果已经连接好则开始充电,如果没有连接好智能充电插座则智能充电插座通过语音模块通知用户。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步骤2中用户预设充电时长进行充电时,具体步骤如下:A:用户的充电时低于于基本充电时长,云端平台将根据基本充电时长从用户账户中扣除;B:用户的充电时长超过基本充电时长,在预设充电时长内,用户自行在充电过程中断电,则按实际充电时长从用户账户中扣除;C:用户的充电时长超过基本充电时长,在预设充电时长内,用户充电已完成并自动断电,则以实际充电时长从用户账户中扣除;D:用户的充电时长超过基本充电时长,在预设充电时长内,用户未能充满电自动断电,则以预设充电时长从用户账户中扣除。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D中云端平台通过通信模块通知用户选择续充时长。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云端平台根据用户数据生成用户列表,云端平台通过通信模块将用户列表发送至用户的移动终端,用户通过用户列表可以互加好友以及赠送充电时长。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获取每次充电时长和账户剩余时长。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管理系统及方法,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能够通过快捷扫码,免去人工确认充电口的麻烦和可能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充电过程中智能充电插座能判断电动车是否开始充电,充满后自动切断开关,达到节能、环保和安全效果,而且智能充电插座根据实际充电时长,灵活计算实际充电用时,让用户消费更加透明,清楚,省钱。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智能控制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专利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代表至少2个。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模块、充电模块、计费模块、通信模块和云端平台,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有充电模块,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有计费模块,所述控制模块通过通信模块连接有云端平台;/n控制模块:通过通信模块接收云端平台的信号对充电模块和计费模块发出控制信号;/n通信模块:用于控制模块和云端平台之间的信号传输;/n充电模块:通过接收控制模块的信号实现电动自行车的充电管理;/n计费模块:通过接收控制模块的信号计算电动自行车充电产生的费用;/n云端平台:发出控制信号通过通信模块传输至控制模块。/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模块、充电模块、计费模块、通信模块和云端平台,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有充电模块,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有计费模块,所述控制模块通过通信模块连接有云端平台;
控制模块:通过通信模块接收云端平台的信号对充电模块和计费模块发出控制信号;
通信模块:用于控制模块和云端平台之间的信号传输;
充电模块:通过接收控制模块的信号实现电动自行车的充电管理;
计费模块:通过接收控制模块的信号计算电动自行车充电产生的费用;
云端平台:发出控制信号通过通信模块传输至控制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模块包括多个智能充电插座,所述智能充电插座上分别设置有与之对应的二维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模块上设置有LED指示灯,所述LED指示灯连接控制模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模块上设置有语音模块,所述语音模块连接控制模块。


5.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4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管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云端平台接收扫码信息,云端平台通过通信模块将信号传输到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对充电模块传输控制信号;
步骤2:云端平台将对扫码用户做出判断,如果第一次使用的用户扫码后需注册并且账户充值,然后选择预设充电时长进行充电,如果是多次使用的用户则直接选择预设充电时长进行充电;
步骤3:充电结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行群
申请(专利权)人:董行群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