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鳍型结构的功率MOSFET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584762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1: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鳍型结构的功率MOSFET,包括衬底、成型在衬底正面上的外延层、若干间隔且平行成型在所述外延层上的鳍型硅墙、成型在所述相邻鳍型硅墙之间的掺杂多晶硅层、成型在掺杂多晶硅层正面上且位于相邻鳍型硅墙之间的BPSG层以及覆盖在鳍型硅墙顶部和BPSG层顶部的金属布线层;鳍型硅墙包含成型在所述衬底正面上的外延硅片层、成型在所述外延硅片层上的P‑Well层和成型在所述P‑Well层正面的N+区域或/和P+区域;所述N+区域或/和P+区域用金属布线层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该鳍型结构的功率MOSFET的制备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极大缩小之前传统功率MOSFET多晶硅Trench之间的距离。

Power MOSFET with fin structure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鳍型结构的功率MOSFET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功率MOSFET制备
,特别涉及一种鳍型结构的功率MOSFET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参见图1,传统功率TrenchMOSFET器件包括衬底1和由下至上依次覆盖在衬底1的外延层2、P-Well层3、N-Source层4、介质层5和金属层6;器件Source区域开一浅槽贯穿N-Source层至P-Well层,浅槽的底部有P+区域7,金属层6通过此浅槽及浅槽底部的P+区域7连通N-Source层4和P-Well层3;Gate区域开深槽Trench8,深槽Trench8的深度要超过P-Well层3,深槽Trench8里有栅氧化层和掺杂多晶硅。传统功率TrenchMOSFT器件的工艺流程步骤如下:(1)N-/N+外延片;(2)晶圆正面氧化;(3)Trench光刻(M1)、刻蚀;(4)栅氧、掺杂多晶硅淀积、多晶硅Etchback、多晶硅氧化;(5)P-Well光刻(M2)、P-Well离子注入、推进;(6)N+Source光刻(M3)、N+Source离子注入、推进;(7)BPSG淀积;(7)接触孔光刻(M4)、刻蚀、P+离子注入;(8)金属化沉积、金属化光刻、刻蚀。传统功率TrenchMOSFT器件结构及工艺主要缺点是Pitch大(两个Trench间的重复间距)。主要原因有两点:(1)Trench之间需要做接触孔光刻和刻蚀,即相邻Trench之间的间距等于接触孔的宽度加上两倍接触孔光刻和Trench之间的套刻宽度;(2)受光刻机分辨率的限制,Trench本身的宽度也比较宽。以最小光刻宽度0.2um为例(Trench的宽度)。Pitch的宽度等于Trench的宽度,加上接触孔的宽度,再加上两倍的接触孔光刻和Trench之间的套刻宽度,这样大致估算Pitch的宽度为0.8-1.0um,即3-4倍最小光刻条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在于针对传统功率TrenchMOSFET器件结构所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鳍型结构的功率MOSFET。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在于针对传统功率TrenchMOSFET器件结构的工艺所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鳍型结构的功率MOSFET的制备方法。作为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鳍型结构的功率MOSFET,包括衬底、成型在衬底正面上的外延层、若干间隔且平行成型在所述外延层上的鳍型硅墙、成型在所述相邻鳍型硅墙之间的掺杂多晶硅层、成型在掺杂多晶硅层正面上且位于相邻鳍型硅墙之间的BPSG层以及覆盖在鳍型硅墙顶部和BPSG层顶部的金属布线层;鳍型硅墙包含成型在所述衬底正面上的外延硅片层、成型在所述外延硅片层上的P-Well层和成型在所述P-Well层正面的N+区域或/和P+区域;所述N+区域或/和P+区域用金属布线层连接。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P+区域与N+区域平面交叉排列。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鳍型硅墙的表面低于所述BPSG层的表面。作为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的鳍型结构的功率MOSFET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在衬底的外延硅片的正面淀积四层介质层,其中第一介质层为SiO2介质层,淀积在外延硅片的正面上;第二介质层为Si3N4介质层,淀积在第一介质层的正面上;第三介质层为SiO2介质层,淀积在第二介质层的正面上;第四介质层为Si3N4介质层,淀积在第三介质层的正面上;步骤2:第一次光刻/刻蚀,蚀刻掉部分第四介质层Si3N4介质层,用第四介质层Si3N4介质层制出作台阶,相邻台阶之间的第四介质层Si3N4介质层被蚀去,露出所述第三介质层SiO2介质层;步骤3:在表面淀积多晶硅并Etchback,在台阶处形成多晶硅侧墙;步骤4:用磷酸去除第四层介质层Si3N4介质层,保留多晶硅侧墙;步骤5:用多晶硅侧墙作为硬质掩模(后续刻蚀的屏蔽层),刻蚀掉多晶硅侧墙以外区域的第三介质层、第二介质层和第一介质层,保留多晶硅侧墙正下方的第三介质层、第二介质层和第一介质层,形成夹心ONO结构,所有的夹心ONO结构相互平行且间隔;步骤6:以夹心ONO结构作为硬质掩模,蚀刻外延层至规定的深度,同时蚀刻掉夹心ONO结构上的多晶硅侧墙;此深槽作为功率MOSFET的栅极区域;步骤7:深槽处进行栅氧化及掺杂多晶硅淀积,再Etchback,使得掺杂多晶硅保留在深槽里;掺杂多晶硅层的表面低于夹心ONO结构的表面;步骤8:在晶圆正面进行BPSG淀积,再Etchback或者化学机械抛光(CMP),保留掺杂多晶硅层的正面上的BPSG层,同时去除夹心ONO结构上的第三介质层,露出夹心ONO结构上的第二介质层,BPSG层的表面与夹心ONO结构的第二介质层的表面几乎是平的;步骤9:去除夹心ONO结构上的第二介质层和第一介质层,使夹心ONO结构中覆盖的外延层露出来;BPSG层的表面高于夹心ONO结构中的外延层的表面;步骤10:在露出的夹心ONO结构中的外延层的正面分别进行P型离子注入/推进和N型离子注入/推进,形成P-Well层和N+Source层,其中,N+Source层位于P-Well层上方;步骤11:在N+Source层表面,再光刻/P+注入,平面交叉形成P+区域;此P+区域的结深应超过N+Source的结深,直接连通到P-Well层;步骤12、在所有的鳍型硅墙的顶部和BPSG层的顶部淀积金属布线层,形成器件的源极。由于采用了如上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用Spacer结构来制作鳍型硅墙,此硅墙用来制作功率MOSFET的P-Well区域和N+区域/P+区域;2.用此方法可极大缩小之前传统功率MOSFET多晶硅Trench之间的距离;3.在此鳍型硅墙上面不需要开接触孔,直接在其上面就可以形成器件源极的电极。本专利技术是自对准结构,即只用一张掩模版就可以确定器件的结构。因此,理论上讲,此结构的pitch宽度可缩小到1倍最小光刻条宽。附图说明图1为传统功率TrenchMOSFT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鳍型结构的功率MOSFET的制备方法的步骤1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鳍型结构的功率MOSFET的制备方法的步骤2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鳍型结构的功率MOSFET的制备方法的步骤3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鳍型结构的功率MOSFET的制备方法的步骤4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鳍型结构的功率MOSFET的制备方法的步骤5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鳍型结构的功率MOSFET的制备方法的步骤6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鳍型结构的功率MOSFET的制备方法的步骤7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鳍型结构的功率MOSFET的制备方法的步骤8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鳍型结构的功率MOSFET的制备方法的步骤9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鳍型结构的功率MOSFET的制备方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鳍型结构的功率MOSFET,其特征在于,包括包括衬底、成型在衬底正面上的外延层、若干间隔且平行成型在所述外延层上的鳍型硅墙、成型在所述相邻鳍型硅墙之间的掺杂多晶硅层、成型在掺杂多晶硅层正面上且位于相邻鳍型硅墙之间的BPSG层以及覆盖在鳍型硅墙顶部和BPSG层顶部的金属布线层;鳍型硅墙包含成型在所述衬底正面上的外延硅片层、成型在所述外延硅片层上的P-Well层和成型在所述P-Well层正面的N+区域或/和P+区域;所述N+区域或/和P+区域用金属布线层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鳍型结构的功率MOSFET,其特征在于,包括包括衬底、成型在衬底正面上的外延层、若干间隔且平行成型在所述外延层上的鳍型硅墙、成型在所述相邻鳍型硅墙之间的掺杂多晶硅层、成型在掺杂多晶硅层正面上且位于相邻鳍型硅墙之间的BPSG层以及覆盖在鳍型硅墙顶部和BPSG层顶部的金属布线层;鳍型硅墙包含成型在所述衬底正面上的外延硅片层、成型在所述外延硅片层上的P-Well层和成型在所述P-Well层正面的N+区域或/和P+区域;所述N+区域或/和P+区域用金属布线层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鳍型结构的功率MOSFET,其特征在于,P+区域与N+区域平面交叉排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鳍型结构的功率MOSFET,其特征在于,鳍型硅墙的表面低于所述BPSG层的表面。


4.权利要求1至3所述的鳍型结构的功率MOSFET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衬底的外延硅片的正面淀积四层介质层,其中第一介质层为SiO2介质层,淀积在外延硅片的正面上;第二介质层为Si3N4介质层,淀积在第一介质层的正面上;第三介质层为SiO2介质层,淀积在第二介质层的正面上;第四介质层为Si3N4介质层,淀积在第三介质层的正面上;
步骤2:第一次光刻/刻蚀,蚀刻掉部分第四介质层Si3N4介质层,用第四介质层Si3N4介质层制出作台阶,相邻台阶之间的第四介质层Si3N4介质层被蚀去,露出所述第三介质层SiO2介质层;
步骤3:在表面淀积多晶硅并Etchback,在台阶处形成多晶硅侧墙;
步骤4:用磷酸去除第四层介质层Si...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平鲍利华顾海颖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朕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