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夏浩宽专利>正文

一种点焊夹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81330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1: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尤其涉及一种点焊夹具。本发明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点焊夹具。一种点焊夹具,包括外部框架,控制显示器,伺服电机,纠位落槽机构,双轴调位机构和随焊低位机构;外部框架左端底部与控制显示器进行焊接;外部框架内低端右部与伺服电机进行螺栓连接;外部框架内低端设置有纠位落槽机构,并且纠位落槽机构后端右底部与伺服电机相连接;外部框架内中部设置有双轴调位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达到了在焊接过程中不使汽车零部件脱离,产生倾覆,同时对焊接的对接位置进行双轴调整,降低了焊接位置的伤痕,同时通过焊条的主动下降,使焊接一次焊成,焊痕平稳均匀的效果。

A kind of spot welding fix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点焊夹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尤其涉及一种点焊夹具。
技术介绍
焊接是一种以加热、高温或者高压的方式接合金属或其他热塑性材料的制造工艺及技术,焊接接头的形式主要有对接接头,搭接接头,T型接头等,现有的焊接夹具通常用于同等厚度试样的对接接头,但对于不等厚度试样的对接和搭接焊接实验,通常的焊接夹具不容易对其进行固定。现有技术中国专利CN106425069A针对已有的焊接夹具只能实现一处焊缝,且仅适用于汽车右安装托架总成,适用范围小的问题,公开了一种点焊夹具,其通过杠杆的调节电极臂产生角度变化,上电极之间形成高度差,适应产品间的焊脚高度落差的方式,克服了焊接夹具只能实现一处焊缝,且仅适用于汽车右安装托架总成,适用范围小的问题,但由于在焊接过程中的高温环境,以及电离环境,从而会导致电极失灵,在焊接过程中夹具下坠,导致砸损焊接部件。目前需要研发一种在焊接过程中不使汽车零部件脱离,产生倾覆,同时对焊接的对接位置进行双轴调整,降低了焊接位置的伤痕,同时通过焊条的主动下降,使焊接一次焊成,焊痕平稳均匀的点焊夹具,来克服现有技术中在焊接过程中的高温环境,以及电离环境,导致电极失灵,在焊接过程中夹具下坠,导致砸损焊接部件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在焊接过程中的高温环境,以及电离环境,导致电极失灵,在焊接过程中夹具下坠,导致砸损焊接部件的缺点,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点焊夹具。本专利技术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一种点焊夹具,包括外部框架,控制显示器,伺服电机,纠位落槽机构,双轴调位机构和随焊低位机构;外部框架左端底部与控制显示器进行焊接;外部框架内低端右部与伺服电机进行螺栓连接;外部框架内低端设置有纠位落槽机构,并且纠位落槽机构后端右底部与伺服电机相连接;外部框架内中部设置有双轴调位机构,并且双轴调位机构底端右部与纠位落槽机构相连接;外部框架顶端中部设置有随焊低位机构,并且随焊低位机构底端右部与纠位落槽机构相连接。纠位落槽机构包括第一传动轮,第一锥齿轮,第二传动轮,第二锥齿轮,第三锥齿轮,第一拨杆,第一传动杆,摆动架,第三传动轮,第四锥齿轮,第五锥齿轮,第六锥齿轮,第一套杆,第一直齿轮,第一电动推杆,第七锥齿轮,第二直齿轮,第一丝杆,第一转动块,第一铰架,第二丝杆,第一斜置拨杆,第二转动块,第二铰架,第二斜置拨杆和第八锥齿轮;第一传动轮前端中部与第一锥齿轮进行插接;第一锥齿轮顶端通过皮带与第二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一锥齿轮前端右部与第六锥齿轮进行啮合;第二传动轮后端中部与第二锥齿轮进行插接;第二传动轮左端底部通过皮带与第三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二锥齿轮后端底部与第三锥齿轮进行啮合;第三锥齿轮底端中部与第一拨杆进行插接;第一拨杆底端与第一传动杆进行传动连接;第一传动杆右端与摆动架进行传动连接,并且摆动架前端左中部与第三传动轮相连接;摆动架内前端中部与第四锥齿轮进行转动连接;第四锥齿轮后端中部与第五锥齿轮进行插接,并且第五锥齿轮后端中部与摆动架相连接;第六锥齿轮右端中部通过圆杆与第一套杆进行套接;第一套杆外表面中部与第一直齿轮进行插接;第一套杆右端通过圆杆与第七锥齿轮进行插接;第一套杆外表面右部通过限位板与第一电动推杆进行焊接;第一直齿轮顶端设置有第二直齿轮;第二直齿轮内表面中部与第一丝杆相连接;第一丝杆外表面左部与第一转动块进行转动连接;第一丝杆外表面右部与第二转动块进行转动连接;第一转动块左端顶部与第一铰架进行铰接;第一铰架顶端中部与第二丝杆进行转动连接;第二丝杆外表面左部与第一斜置拨杆进行转动连接;第二丝杆外表面右部与第二斜置拨杆进行转动连接;第二丝杆右端与第八锥齿轮进行插接;第二转动块右端顶部与第二铰架进行铰接,并且第二铰架顶端中部与第二丝杆相连接;第一传动轮后端中部与伺服电机进行插接;第二传动轮顶端左部通过皮带与随焊低位机构相连接;第一传动杆右端与外部框架相连接;第一电动推杆底端右部与外部框架相连接;第七锥齿轮左端顶部与双轴调位机构相连接;第一铰架左端底部与外部框架相连接;第二铰架右端底部与外部框架相连接。双轴调位机构包括第九锥齿轮,第七直齿轮,第八直齿轮,第二电动推杆,第十锥齿轮,第三直齿轮,第十一锥齿轮,第四直齿轮,第五直齿轮,第一转轴架,第六直齿轮,第二转轴架,定位模槽,第一圆齿轮和第二圆齿轮;第九锥齿轮顶端中部通过圆杆与第七直齿轮进行插接;第七直齿轮左端与第八直齿轮进行啮合;第八直齿轮底端中部与第二电动推杆进行插接;第八直齿轮顶端中部通过圆杆与第十锥齿轮进行插接;第十锥齿轮顶端中部通过圆杆与第三直齿轮进行插接;第十锥齿轮顶端前部设置有第十一锥齿轮;第三直齿轮后端底部与设置有第六直齿轮;第十一锥齿轮前端中部通过圆杆与第四直齿轮进行插接;第四直齿轮顶端与第五直齿轮进行啮合;第五直齿轮后端中部与第一转轴架进行插接;第一转轴架左端顶部和右端顶部均与第二转轴架进行转动连接;第六直齿轮顶端中部与第二圆齿轮进行插接;第一转轴架内右端顶部与第一圆齿轮进行插接,并且第一圆齿轮左端底部与第二圆齿轮相连接;第九锥齿轮底端中部与外部框架相连接;第九锥齿轮底端右部与第七锥齿轮相连接;第二电动推杆底端与外部框架相连接。随焊低位机构包括第四传动轮,第五传动轮,挑位拨杆,安装板,限位滑轨,抖动斜梯,斜体溜板和焊夹;第四传动轮左端顶部通过皮带与第五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五传动轮前端中部与挑位拨杆进行插接;第五传动轮后端中部与安装板进行转动连接;安装板后端左顶部设置有限位滑轨;安装板后端中部设置有抖动斜梯;抖动斜梯顶端中部设置有斜体溜板,并且斜体溜板前端左底部与限位滑轨相连接;斜体溜板后端中部与焊夹进行焊接;第四传动轮底端右部通过皮带与第二传动轮相连接;安装板顶端与外部框架相连接。第一套杆的内嵌横截面正六边形,与内部所设置的圆杆相契合。第一圆齿轮,第二圆齿轮外部形状均为半球型结构。抖动斜梯由右至左为下降形式,并且顶端等距设置有多组锥形凸起,斜体溜板底端等距设置有相反的锥形凸起。挑位拨杆的最长点到达限位滑轨的最远点,挑位拨杆的最短点到达限位滑轨的最右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为解决现现有技术中在焊接过程中的高温环境,以及电离环境,导致电极失灵,在焊接过程中夹具下坠,导致砸损焊接部件的问题,设计了纠位落槽机构、双轴调位机构和随焊低位机构,通过纠位落槽机构对需要点焊的汽车零部件进行调整位置,使恰当的落入模具内,防止焊接过程中进行发生转动,导致误伤汽车零部件,导致偏焊,然后再使用双轴调位机构对汽车零部件的焊接位置和焊接角度,使焊接对接口降低焊接伤痕,然后利用随焊低位机构对汽车零部件的进行焊接,同时配合焊条的缩短进行使焊条可持续与焊接的对接部位相抵,同时进行抖动点焊,使焊痕平稳均匀,从而达到了在焊接过程中不使汽车零部件脱离,产生倾覆,同时对焊接的对接位置进行双轴调整,降低了焊接位置的伤痕,同时通过焊条的主动下降,使焊接一次焊成,焊痕平稳均匀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点焊夹具,包括外部框架(1),控制显示器(2)和伺服电机(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纠位落槽机构(4),双轴调位机构(5)和随焊低位机构(6);外部框架(1)左端底部与控制显示器(2)进行焊接;外部框架(1)内低端右部与伺服电机(3)进行螺栓连接;外部框架(1)内低端设置有纠位落槽机构(4),并且纠位落槽机构(4)后端右底部与伺服电机(3)相连接;外部框架(1)内中部设置有双轴调位机构(5),并且双轴调位机构(5)底端右部与纠位落槽机构(4)相连接;外部框架(1)顶端中部设置有随焊低位机构(6),并且随焊低位机构(6)底端右部与纠位落槽机构(4)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点焊夹具,包括外部框架(1),控制显示器(2)和伺服电机(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纠位落槽机构(4),双轴调位机构(5)和随焊低位机构(6);外部框架(1)左端底部与控制显示器(2)进行焊接;外部框架(1)内低端右部与伺服电机(3)进行螺栓连接;外部框架(1)内低端设置有纠位落槽机构(4),并且纠位落槽机构(4)后端右底部与伺服电机(3)相连接;外部框架(1)内中部设置有双轴调位机构(5),并且双轴调位机构(5)底端右部与纠位落槽机构(4)相连接;外部框架(1)顶端中部设置有随焊低位机构(6),并且随焊低位机构(6)底端右部与纠位落槽机构(4)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点焊夹具,其特征在于,纠位落槽机构(4)包括第一传动轮(401),第一锥齿轮(402),第二传动轮(403),第二锥齿轮(404),第三锥齿轮(405),第一拨杆(406),第一传动杆(407),摆动架(408),第三传动轮(409),第四锥齿轮(4010),第五锥齿轮(4011),第六锥齿轮(4012),第一套杆(4013),第一直齿轮(4014),第一电动推杆(4015),第七锥齿轮(4016),第二直齿轮(4017),第一丝杆(4018),第一转动块(4019),第一铰架(4020),第二丝杆(4021),第一斜置拨杆(4022),第二转动块(4023),第二铰架(4024),第二斜置拨杆(4025)和第八锥齿轮(4026);第一传动轮(401)前端中部与第一锥齿轮(402)进行插接;第一锥齿轮(402)顶端通过皮带与第二传动轮(403)进行传动连接;第一锥齿轮(402)前端右部与第六锥齿轮(4012)进行啮合;第二传动轮(403)后端中部与第二锥齿轮(404)进行插接;第二传动轮(403)左端底部通过皮带与第三传动轮(409)进行传动连接;第二锥齿轮(404)后端底部与第三锥齿轮(405)进行啮合;第三锥齿轮(405)底端中部与第一拨杆(406)进行插接;第一拨杆(406)底端与第一传动杆(407)进行传动连接;第一传动杆(407)右端与摆动架(408)进行传动连接,并且摆动架(408)前端左中部与第三传动轮(409)相连接;摆动架(408)内前端中部与第四锥齿轮(4010)进行转动连接;第四锥齿轮(4010)后端中部与第五锥齿轮(4011)进行插接,并且第五锥齿轮(4011)后端中部与摆动架(408)相连接;第六锥齿轮(4012)右端中部通过圆杆与第一套杆(4013)进行套接;第一套杆(4013)外表面中部与第一直齿轮(4014)进行插接;第一套杆(4013)右端通过圆杆与第七锥齿轮(4016)进行插接;第一套杆(4013)外表面右部通过限位板与第一电动推杆(4015)进行焊接;第一直齿轮(4014)顶端设置有第二直齿轮(4017);第二直齿轮(4017)内表面中部与第一丝杆(4018)相连接;第一丝杆(4018)外表面左部与第一转动块(4019)进行转动连接;第一丝杆(4018)外表面右部与第二转动块(4023)进行转动连接;第一转动块(4019)左端顶部与第一铰架(4020)进行铰接;第一铰架(4020)顶端中部与第二丝杆(4021)进行转动连接;第二丝杆(4021)外表面左部与第一斜置拨杆(4022)进行转动连接;第二丝杆(4021)外表面右部与第二斜置拨杆(4025)进行转动连接;第二丝杆(4021)右端与第八锥齿轮(4026)进行插接;第二转动块(4023)右端顶部与第二铰架(4024)进行铰接,并且第二铰架(4024)顶端中部与第二丝杆(4021)相连接;第一传动轮(401)后端中部与伺服电机(3)进行插接;第二传动轮(403)顶端左部通过皮带与随焊低位机构(6)相连接;第一传动杆(407)右端与外部框架(1)相连接;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浩宽
申请(专利权)人:夏浩宽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