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小型半硬电缆的缩头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79297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0: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超小型半硬电缆缩头工具,包括冲压工作模块及冲压驱动部件、固定架、滑动架、滑动驱动部件,所述冲压工作模块包括上模与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为下表面设置有V形凸起且设置有定位孔的长方体,所述下模包括固定模、滑动模,所述下模上表面设置有与所述上模V形凸起配合的V形槽,所述V形槽由所述固定模、滑动模拼合形成,所述固定模与滑块模拼合面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定位槽及定位凸起,所述V形槽设置有导槽,所述导槽槽面为垂直;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具体应用中通过采用冲压缩头的方式,满足了超小型半硬电缆外导体缩头的工艺要求,解决了大尺寸半硬电缆缩头设备不能适应超小型半硬电缆缩头的技术难点。

A shrinkage tool for subminiature semi hard cab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小型半硬电缆的缩头工具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缆制作
,具体涉及将微细铜管压制成外接圆半径更小的实心体的冷加工

技术介绍
超小型半硬同轴电缆是指电缆总外径小于1mm的电缆,其外导体采用的铜管外径小于1.4mm、壁厚小于0.13mm的电缆,是电子装备小型化、集成化到微系统化的发展对同轴电缆领域提出的新要求和发展趋势。半硬同轴电缆采用理想的同轴电缆结构形式,使电缆具有衰减低、驻波小、屏蔽性能好等突出的电气性能,是被广泛使用的同轴电缆结构形式。在电缆未缩头前,使用的电缆外导体使用的铜管外径尺寸大于电缆成形模具的内径尺寸。电缆外导体成型是将内部带有绝缘芯线的铜管通过电缆成形模具,经过冷拉拔后形成半硬电缆成品。因此,电缆缩头的主要要求就是将电缆外导体缩小到外形外接圆尺寸小于电缆成形模具的内径尺寸,使缩头部位能够方便的穿过外导体成型模具。它是半硬同轴射频电缆外导体加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超小型半硬同轴电缆在制造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对于尺寸较大的半硬同轴电缆,由于其采用原材料铜管的尺寸和壁厚较大,使空铜管具有一定的刚度,因而通常采用的缩头设备如图1所示。大尺寸半硬电缆缩头设备主要的机械工作部分由机座、滑块、压板、套筒、衬套、中心转子和模具组成。由电机驱动中心转子进行工作,然后中心转子带动滑块、压板和模具一起转动。由10个套筒和衬套组成的一个圆形的凸轮结构,在套筒位置形成一定的凸起,在两个套筒之间形成一个凹坑。当中心转子带动模具运动到套筒位置时,模具、滑块与套筒在同一直线上,两端的套筒会挤压滑块进而挤压模具,从而形成对电缆外导体的压缩。当中心转子带动模具运动到套筒中间位置时,滑块与套筒脱开,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带动模具向两侧移动,从而减少对电缆外导体的压力甚至是不接触的状态。在电缆外导体受到压力较小时,可以通过延电缆轴线方向上的外力使电缆向缩头设备内进给,直到获取满意的缩头长度。在工作过程中,中心转子每转动36°完成一次压缩,其压缩状态与放松状态如图2所示。经过多次压缩,电缆外导体在被压制成模具限定大小的圆,从而达到缩头的目的。虽然该设备具有机器能够连续工作,生产效率高,操作简单等诸多优点。但是,在生产超小型尺寸电缆时,该设备的缺点也十分的突出。当电缆尺寸非常小时,利用铜管自身刚度推动进给的方式变得难以执行。原因在于:1)铜管在进给过程中需要铜管承受一定的轴向上的进给力,而微小型同轴电缆小型化产品使用的铜管外径小、壁厚小,使得其刚度低,容易在进给过程中因为受力而发生弯曲导致铜管被压碎。2)模具在放松状态下时,如果两块模具之间的间隙较大,超小型尺寸的铜管容易从两模具间滑出,导致铜管直接压碎。因此,采用大尺寸半硬电缆缩头设备的工作原理的缩头设备陷入两难的处境。如果要避免铜管在压缩过程中滑出模具的情况,则要求减小进给时模具间的间隙且间隙越小越好;如果要求降低进给时给铜管施加的力,则要求增加进给状态时模具间的间隙降低模具对铜管进给的阻力。因此,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需要设计新的缩头工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适用于超小型半硬电缆的缩头工具,以解决当电缆尺寸非常小时,利用铜管自身刚度推动进给的方式难以执行,很难避免铜管在压缩过程中出现滑出模具情况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超小型半硬电缆缩头工具,包括冲压工作模块、及冲压驱动部件、固定架、滑动架、滑动驱动部件,所述冲压工作模块包括上模与下模,其特征在于:上模4为下表面设置有V形凸起且设置有定位孔的长方体,下模包括固定模3、滑动模6,下模上表面设置有与上模4的V形凸起配合的V形槽,V形槽由固定模3、滑动模6拼合形成,固定模3与滑块模6拼合面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定位槽及定位凸起,V形槽设置有导槽,导槽槽面为竖直面,导槽将V形槽分割为三段,V形槽最上段截面呈梯形状,V形槽导槽段宽度收窄且截面呈长方形状,V形槽最下段呈三角形状。进一步的,V形槽与V形凸起的设置位置可替换为:上模4下表面设置有V形槽,下模上表面设置有与上模4V形槽配合的V形凸起,V形凸起由固定模3、滑动模6拼合形成。进一步的,冲压驱动部件与上模4固定连接,固定架包括固定模支架2及底座1,固定模3固定于固定模支架2上,固定模支架2固定于底座1上。进一步的,滑动驱动部件包括螺杆固定架8、螺杆9、手柄10、端盖11,螺杆固定架8固定于底座1上,螺杆9通过销钉与手柄10固定连接且螺杆9的轴肩部分放置在螺杆固定架8与端盖11组成的空腔中。进一步的,滑动模6通过螺钉与滑动架7固定并通过螺纹与螺杆9连接,固定模支架2、固定模3、螺杆固定架8均固定在底座1上,滑动驱动部件固定在螺杆固定架8上并与滑动架连接。进一步的,固定摸3和滑动模6上各固定有一个冲压导杆5,上模设置有冲压导杆通孔,上模设置的两个冲压导杆5分别与上模中通孔位置配合。进一步的,V形槽的角度为θ、宽为b1,导槽的高度为h1,V形槽的宽度b1取b1=D+(0.05~0.10)D,导槽的高度h1取h1=(1.3~1.5)×(1+sin(θ/2))×D,其中D为需要缩头的空铜管外径为0.5~2mm,θ为V形槽的角度,V形槽的角度θ取值范围在50°~70°。进一步的,定位槽的宽度为b2,高度为h2,倒角尺寸为C2,其中定位槽的深度h2取h2=(1.5~1.8)×b1+2×C2。进一步的,V形凸起及V形槽配合接触表面均为淬火处理面。本专利技术可带来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超小型半硬电缆的缩头工具与大尺寸半硬电缆缩头设备相比,在具体应用中通过采用冲压缩头的方式,避免大尺寸半硬电缆缩头设备的模具间隙在缩头过程中遇到的两难问题,满足了超小型半硬电缆外导体缩头的工艺要求,解决了大尺寸半硬电缆缩头设备不能适应超小型半硬电缆缩头的技术难点,具体针对超小尺寸铜管壁厚小、外径小、刚度低的特点,采用二次冲压的方式的设计方案,并在电缆冲压前就将其放置在V形成形槽内,避免了在大尺寸半硬电缆缩头设备在进给的同时冲压的工作方式。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传统大尺寸半硬电缆缩头设备主要工作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传统大尺寸半硬电缆缩头设备主要工作部分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超小型半硬同轴电缆缩头工具总装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超小型半硬同轴电缆缩头工具总装平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冲压工作模块拼装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冲压工作模块拆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冲压工作固定模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冲压工作上模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超小型半硬同轴电缆缩头工具应用原理示意图;1底座2固定模支架3固定模4上模5冲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小型半硬电缆缩头工具,包括冲压工作模块、及冲压驱动部件、固定架、滑动架、滑动驱动部件,所述冲压工作模块包括上模与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4)为下表面设置有V形凸起且设置有定位孔的长方体,所述下模包括固定模(3)、滑动模(6),所述下模上表面设置有与所述上模(4)的V形凸起配合的V形槽,所述V形槽由所述固定模(3)、滑动模(6)拼合形成,所述固定模(3)与滑块模(6)拼合面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定位槽及定位凸起,所述V形槽设置有导槽,所述导槽槽面为竖直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小型半硬电缆缩头工具,包括冲压工作模块、及冲压驱动部件、固定架、滑动架、滑动驱动部件,所述冲压工作模块包括上模与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4)为下表面设置有V形凸起且设置有定位孔的长方体,所述下模包括固定模(3)、滑动模(6),所述下模上表面设置有与所述上模(4)的V形凸起配合的V形槽,所述V形槽由所述固定模(3)、滑动模(6)拼合形成,所述固定模(3)与滑块模(6)拼合面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定位槽及定位凸起,所述V形槽设置有导槽,所述导槽槽面为竖直面。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小型半硬电缆缩头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V形槽与V形凸起的设置位置替换为:所述上模(4)下表面设置有V形槽,所述下模上表面设置有与上模(4)V形槽配合的V形凸起,所述V形凸起由所述固定模(3)、滑动模(6)拼合形成。


3.一种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超小型半硬电缆缩头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压驱动部件与所述上模(4)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架包括固定模支架(2)及底座(1),所述固定模(3)固定于所述固定模支架(2)上,所述固定模支架(2)固定于所述底座(1)上。


4.一种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小型半硬电缆缩头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驱动部件包括螺杆固定架(8)、螺杆(9)、手柄(10)、端盖(11),所述螺杆固定架(8)固定于底座(1)上,所述螺杆(9)通过销钉与手柄(10)固定连接且螺杆(9)的轴肩部分放置在螺杆固定架(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灿张晶波刘青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传输线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