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循环及其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56323 阅读:1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制冷循环由压缩机、室内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受液器、减压装置构成,将连接的上述受液器和上述减压装置设在上述室内热交换器和上述室外热交换器之间,使用将至少2处以上的制冷剂混合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作为在上述这些机器内循环的制冷剂,这种制冷循环的特征在于:具有使在上述制冷循环内进行循环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混合比保持一定的装置。(*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和空调装置,特别是非常适合于在制冷循环内封入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时抑制在该制冷循环内循环的制冷剂组成的变化并且制冷剂量减少的和具有该制冷循环的空调装置。迄今,作为使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制冷循环的控制技术,已提出了各种调整在制冷循环内循环的混合制冷剂的组成比、进行制冷循环的容量控制的技术。例如,按照特开平61-99066号公报所记载的热泵装置,通过经设置的可以将导入制冷剂精留塔的位置切换到该塔顶部或塔底部的三通阀将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导入制冷剂精留塔,可以使在主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的组成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可以获得总是与负载相适应的最佳的制冷剂组成。另外,按照特开昭1-58964号公报记载的加热泵系统,通过在室内热交换器与室外热交换器之间设置气液分离器、利用第1接续管将所设置的可与进气管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剂罐与气液分离器的上部连接,同时利用通过开闭阀的第2接续管将制冷剂罐与气液分离器的下部连接,构成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循环,在进行冷气运转时富含从上述气液分离器的上部流出的低混点制冷剂的气体制冷剂流入制冷剂罐内,通过在上述制冷剂罐内冷凝、作为液体制冷剂进行贮留,就可以使在制冷循环内循环的混合制冷剂的组成成为高沸点制冷剂较多的状态。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制冷循环的可维修性,有的制冷循环系统一开始就将接续配管的最大延长部分的制冷剂封入到制冷循环内。在这种制冷循环系统中,如果接续配管短时,就会有多余的制冷剂,需要有贮存上述多余制冷剂的储罐。在先有的制冷循环中,作为这种多余制冷剂的贮留方法有两种。特开昭62-80471记载的方法,是将多余制冷剂贮留到在制冷循环的吸入部设置的储压器内的方法。下面,说明将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封入上述贮留多余制冷剂的制冷循环内的情况。在受液器内贮留多余制冷剂时,从冷凝器流出的高压制冷剂流入受液器内,作为多余制冷剂进行贮留。流入受液器内的制冷剂是干度非常小的制冷剂,所以,对于封入组成,作为高沸点制冷剂多的组成进行贮留,于是在制冷循环内循环的混合制冷剂的组成成为低沸点制冷剂比封入组成多的组成。然而,在上述改变封入混合制冷剂的制冷循环的循环制冷剂组成的方法及贮留封入混合制冷剂的制冷循环的多余制冷剂的方法中,由于没有考虑连接室内机组与室外机组的配管的长度变化的情况和地球环境保护的问题,所以,存在下面的问题。即,在利用精留塔可以自由改变制冷循环的循环制冷剂组成的系统中,在接续配管长的情况下没有多余制冷剂时,为了改变组成,不能在保存制冷剂的储罐内贮留制冷剂,从而,不能改变混合制冷剂的循环制冷剂组成。另外,即使将制冷剂向储罐内存储使循环制冷剂组成改变,又会发生制冷循环内的有效制冷剂量减少,从而使制冷循环的效率降低的问题。并且,为了使制冷循环内的有效制冷剂量适当而增加制冷剂量时,当制冷剂从机器中向外泄漏,以及由于机器的维修等向大气中放出制冷剂时,又会发生使地球温室现象加剧等问题。另外,在利用气液分离器改变制冷循环的循环制冷剂组成的方法中,在进行冷气运转时,可以形成使循环制冷剂组成成为高沸点制冷剂变多的状态。但是,在进行供暖运转时,由于制冷剂罐内的液体制冷剂蒸发、流入气液分离器内,所以,循环制冷剂组成成为低沸点制剂多的状态,如果运转模式不同,循环制冷剂组成便发生变化,当压缩机安装一定转速的电机时,在供暖时和供冷气时能力大不相同,从而运转压力将会超过制冷循环的耐压极限。利用储压器贮留多余制冷剂的方法未考虑使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作为制冷剂的情况,所以,存在以下问题。即,当冷暖负载改变时,循环制冷剂量也发生变化,所以,需要受液器,但是,对于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如图12所示,由于在液相和气相下组成不同,所以,当受液器位于作为蒸发器的热交换器与压缩机之间时,如果流入受液器的制冷剂的干度大(图中的组成A),则包含高沸点制冷剂的HFC-134a多的组成的制冷剂(图中的组成B)滞留在受液器内。成为稳定状态时,在制冷循环内进行循环的制冷剂HFC-32增多,进行循环的制冷剂的组成与封入时的组成不同了。由于该HFC-32是低沸点制冷剂,所以,如果循环组成比太大,则制冷循环的运转压力上升,运转极限将超过制冷循环的耐压极限,另外,由于HFC-32是可燃性的物质,如果气化后发生泄漏,则是非常危险的。另外,为了提高现场的施工效率,在设置有已封入制冷剂的受液器等的装置中,当配管短时,必须将多余制冷剂贮留在受液器内,所以,也存在上述同样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制冷循环,可以解决上述先有的技术问题、抑制在制冷循环中流动的混合制冷剂的组成的变化,并且可以扩大制冷循环的运转极限,而且即使接续配管增长也可以减少所需要的制冷剂量。本专利技术的第2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制冷循环,在冷凝器出口的制冷剂成为干度非常小的液体制冷剂的状态下,也可以有效地贮留多余制冷剂。本专利技术的第3个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制冷循环的控制方法,可以扩大制冷循环的运转区域,同时可以进行最佳运转,另外,可以使制冷循环的运转模式对于空调场所为最佳并且可以进行用户所希望的运转。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由压缩机、室内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受液器和减压装置构成的、将连接的上述受液器和上述减压装置设在上述室内热交换器与上述室外热交换器之间并使在这些机器中循环的制冷剂为至少将2种以上的制冷剂混合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制冷循环中,具有使在上述制冷循环中进行循环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混合比保持一定的装置。上述目的是通过将受液器设在室内热交换器与室外热交换器之间、并在附设在该受液器上的配管内流动的冷却流体的流出方向一侧设置将气体与液体混合的气液混合装置使上述受液器入口一侧的冷却流体成为气体与液体的混合状态或者使上受液器内的压力成为上述制冷循环的高压端压力与低压端压力之间的压力而达到的。另外,上述目的也可以通过将上述受液器设在上述制冷循环的中间压力部、并设置气液混合装置使流入上述受液器或流出的冷却流体成为气体与液体的混合状态而达到。另外,上述目的还可以通过如下方法而达到,即,使用由从上述受液器的塔顶部抽出受液器内的气体的气体管、抽出上述受液器内的液体的液体管和设在该液体管上的减压装置而构成的结构作为上述气液混合装置,或者使用从上述受液器内抽出气体的排气口、从上述受液器内抽出液体的排液口和设置将上述抽出的气体和液混合并导出的制冷剂导出管而构成的结构作为上述气液混合装置,以及使在受液器的前后设置的第1,第2减装置中至少一方为电子膨胀阀。上述目的也可以通过如下方法而达到,即将沸点不同的至少两种制冷剂混合而成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制封入利用配管顺序至少将压缩机、四通阀、室内热交换器、第1减压装置、受液器、第2减压装置、室外热交换器连接而成的制冷循环内,在利用上述第1减压装置或第2减压装置对制冷循环进行控制的制冷循环的控制方法中,对于在上述制冷循环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利用第1,第2减压装置中位于受液器前方的减压装置控制室内、室外热交换器中起冷凝器作用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液体的过冷却度或者受液器内的压力,利用位于受液器后方的减压装置控制排出气体的过热度或者吸入气体的过热度。在本专利技术中,将受液器设在室内热交换器与室外热交换器之间,将气液混合装置设在该受液器上附设的配管内流动的冷却液体的流出一侧。并且,使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制冷循环,由压缩机、室内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受液器、减压装置构成,并将连接的上述受液器和上述减压装置设在上述室内热交换器与上述室外热交换器之间,使在这些机器中循环的制冷剂为将至少2种以上的制冷剂混合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该制冷循环的特征在于:具有使在上述制冷循环中进行循环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混合比保持恒定的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野中正之松嶋弘章远藤和广小国研作浦田和干石羽根久平远藤刚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