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感光控制车灯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53626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19: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感光控制车灯电路,包括感光控制单元、自激多谐振荡单元和高压输出单元;感光控制单元的输出端与自激多谐振荡单元的输入端连接,自激多谐振荡单元的输出端与高压输出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感光控制单元根据外界光照改变输出信号,然后通过自激多谐振荡单元输出一系列方波触发信号,同时高压输出单元基于此信号提供高压输出,从使照明程度可调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涉及的一种感光控制车灯电路,通过光敏电阻LDR1感光调节,自激多谐振荡单元输出方波触发信号调节照明大小,不仅可以感光控制车灯电路照明,而且可以外界光照自动调整照明亮度,扩大了照明车灯的使用范围,并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A circuit of light sensitive control lam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感光控制车灯电路
本技术涉及一种感光控制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感光控制车灯电路,通过光敏电阻LDR1感光调节,自激多谐振荡单元输出方波触发信号调节照明大小,不仅可以感光控制车灯电路照明,而且可以外界光照自动调整照明亮度,扩大了照明车灯的使用范围,并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介绍
车灯是车的眼界,能让驾驶员在夜间行驶时大大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人身安全。在夜间行车时,车灯可以降低视野盲区,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创建一个轻松和谐的行车环境。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的车灯需要驾驶员手动打开,根据路况选择远光灯或者近光灯。这种普通车灯不能自主根据外界光照环境来开关,也不能进行调节光照亮度,在对面有来车时,双方车灯的光线汇聚反而容易出现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感光控制车灯电路,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感光控制车灯电路,包括感光控制单元、自激多谐振荡单元和高压输出单元;感光控制单元的输出端与自激多谐振荡单元的输入端连接,自激多谐振荡单元的输出端与高压输出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感光控制单元,包括电容C1、光敏电阻LDR1、电位器RV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三极管Q1、三极管Q2和三极管Q3;所述电容C1的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光敏电阻LDR1的一端、所述电阻R1的一端连接,所述光敏电阻LDR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位器RV1的第1引脚连接,所述电位器RV1的第2引脚分别与所述电位器RV1的第3引脚、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2的一端和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所述电阻R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4的一端、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均接地;自激多谐振荡单元,包括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容C2、电容C3、电容C4、三极管Q4、三极管Q5、三极管Q6和三极管Q7;所述电阻R5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8的一端、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所述光敏电阻LDR1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所述电容C2的一端、所述电阻R7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9的一端、所述电阻R10的一端、所述电阻R11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1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所述电容C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6的基极、所述电容C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所述三极管Q7的集电极连接;高压输出单元,包括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位器RV2、三极管Q8、三极管Q9、电容C5、电容C6、变压器TR1和发光二极管D1;所述电阻R13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所述三极管Q7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8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8的发射极与所述电阻R1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三极管Q8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电位器RV2的第1引脚、所述电位器RV2的第3引脚、所述电阻R16的一端、所述电阻R5的一端、所述电阻R8的一端、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所述光敏电阻LDR1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位器RV2的第2引脚与所述电阻R1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5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5的一端、所述三极管Q9的基极连接,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16的另一端、所述电容C6的一端、所述三极管Q9的发射极和所述变压器TR1的第1引脚均接VCC,所述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三极管Q9的集电极与所述变压器TR1的第3引脚连接,所述变压器TR1的第2引脚接地,所述变压器TR1的第4引脚与所述发光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变压器TR1的第5引脚与所述发光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进一步,所述电位器RV1、所述电位器RV2均为线性电位器,所述电位器RV1用于调节输入电流大小,控制光照,所述电位器RV2用于调节输出电流大小,控制光照。进一步,所述三极管Q1、所述三极管Q2、所述三极管Q3均为三极管3DG6,组成射极耦合双稳态电路,当输入电流足够时,所述三极管Q1、所述三极管Q2饱和,当输入电流不足时,所述三极管Q1、所述三极管Q2截止。进一步,所述三极管Q6、所述三极管Q7均为三极管3DG6,组成无稳态电路,用于输出一系列方波触发信号,根据间隔调整光照强度。进一步,所述变压器TR1为五引脚变压器,提供高压点亮所述发光二极管D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一种感光控制车灯电路,通过光敏电阻LDR1感光调节,自激多谐振荡单元输出方波触发信号调节照明大小,不仅可以感光控制车灯电路照明,而且可以外界光照自动调整照明亮度,扩大了照明车灯的使用范围,并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感光控制车灯电路的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所示,提供了一种感光控制车灯电路,包括感光控制单元、自激多谐振荡单元和高压输出单元;感光控制单元的输出端与自激多谐振荡单元的输入端连接,自激多谐振荡单元的输出端与高压输出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感光控制单元,包括电容C1、光敏电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感光控制车灯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感光控制单元、自激多谐振荡单元和高压输出单元;/n感光控制单元的输出端与自激多谐振荡单元的输入端连接,自激多谐振荡单元的输出端与高压输出单元的输入端连接;/n感光控制单元,包括电容C1、光敏电阻LDR1、电位器RV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三极管Q1、三极管Q2和三极管Q3;/n所述电容C1的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光敏电阻LDR1的一端、所述电阻R1的一端连接,所述光敏电阻LDR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位器RV1的第1引脚连接,所述电位器RV1的第2引脚分别与所述电位器RV1的第3引脚、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2的一端和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所述电阻R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4的一端、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均接地;/n自激多谐振荡单元,包括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容C2、电容C3、电容C4、三极管Q4、三极管Q5、三极管Q6和三极管Q7;/n所述电阻R5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8的一端、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所述光敏电阻LDR1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所述电容C2的一端、所述电阻R7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9的一端、所述电阻R10的一端、所述电阻R11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1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所述电容C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6的基极、所述电容C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所述三极管Q7的集电极连接;/n高压输出单元,包括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位器RV2、三极管Q8、三极管Q9、电容C5、电容C6、变压器TR1和发光二极管D1;/n所述电阻R13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所述三极管Q7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8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8的发射极与所述电阻R1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三极管Q8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电位器RV2的第1引脚、所述电位器RV2的第3引脚、所述电阻R16的一端、所述电阻R5的一端、所述电阻R8的一端、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所述光敏电阻LDR1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位器RV2的第2引脚与所述电阻R1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5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5的一端、所述三极管Q9的基极连接,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16的另一端、所述电容C6的一端、所述三极管Q9的发射极和所述变压器TR1的第1引脚均接VCC,所述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三极管Q9的集电极与所述变压器TR1的第3引脚连接,所述变压器TR1的第2引脚接地,所述变压器TR1的第4引脚与所述发光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变压器TR1的第5引脚与所述发光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感光控制车灯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感光控制单元、自激多谐振荡单元和高压输出单元;
感光控制单元的输出端与自激多谐振荡单元的输入端连接,自激多谐振荡单元的输出端与高压输出单元的输入端连接;
感光控制单元,包括电容C1、光敏电阻LDR1、电位器RV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三极管Q1、三极管Q2和三极管Q3;
所述电容C1的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光敏电阻LDR1的一端、所述电阻R1的一端连接,所述光敏电阻LDR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位器RV1的第1引脚连接,所述电位器RV1的第2引脚分别与所述电位器RV1的第3引脚、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2的一端和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所述电阻R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4的一端、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均接地;
自激多谐振荡单元,包括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容C2、电容C3、电容C4、三极管Q4、三极管Q5、三极管Q6和三极管Q7;
所述电阻R5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8的一端、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所述光敏电阻LDR1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所述电容C2的一端、所述电阻R7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Q7的发射极、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9的一端、所述电阻R10的一端、所述电阻R11的一端和所述电阻R1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所述电容C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桂华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尚孚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