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红导专利>正文

场致冷技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5244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一种致冷技术,其特征是在热力学第二定律适用范围之外,实现热量自动由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气体的热动平衡状态是忽略外力场作用的,因为一般情况下外力场对分子做热运动影响极小,所以对气体温度平衡影响极小,因此都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但是若外力场对气体分子做热运动影响很大时,气体将不能达到温度平衡状态,热力学第二定律就不适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原理是利用场强在10↑[8]伏/米以上的永久电场作用于容积中处于温度平衡的极性气体,这时电场对分子的作用力比重力场大10↑[13]倍,对分子做热运动影响很大,使气体自动产生稳定的高温区和低温区。(*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一种致冷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场致冷技术。现有的各种可循环动作的致冷技术,外界都必须对系统做功,且致冷效率低。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场致冷技术,其特征是在外界不消耗能量或能量消耗极小的情况下使热量自动由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在一个充满极性分子气体的平板形容器的一面制成宽度为108米的叉指电极(也可制成其它形状),从而产生厚度为10-7米(场强在107伏/米以上)且离电极越近电场越强的非匀强永久电场。另一面则无电场。当大量气体分子从弱电场区进入强电场区并以有电场的容器面碰撞,由于极性气体分子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电场力的加速作用,动能逐渐增大,当气体分子与有电场的容器面碰撞时的平均动能大于进入电场区的平均动能。反之,当气体分子碰撞后由强电场区进入无电场区时平均动能逐渐减小。因此将产生有电场的容器面的温度始终高于无电场容器面的温度。由于在本专利技术中外力场对气体做的总功为零从而实现单一热源自动变为高温热源和低温热源。在介绍电场致冷技术前,我们先分析一个常见的例子就能知道场致冷技术的原理。我们知道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一定容积的容器中,当气体达到热动平衡状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致冷技术其特征在于热量能够自动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红导
申请(专利权)人:李红导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6[中国|江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