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充电装置包括电源电路、充电电极、感应电路、开关电路及电压输出电路,机器人到达预设位置时,所述感应电路被激活,所述开关电路导通,所述电压输出电路输出电压通过充电电极给机器人充电,机器人未到达所述预设位置时,所述开关电路断开,所述充电电极无电压输出,可以防止外界导体接触到充电装置的充电电极的正、负极时,导致充电装置短路,有效保护充电装置,提升用户体验感。
Charg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电装置
本技术涉及机器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器人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机器人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它既可以接受人类指挥,又可以运行预先编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据以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行动。它可以协助或取代人类所进行的部分工作,例如送餐机器人、机场机器人、清洁机器人、陪护机器人等都可以协助或取代人类完成部分工作。大多机器人都依赖于所携带的电池提供能量以维持执行工作任务,相应的需要设置充电装置,在机器人需要充电时回到充电装置,及时给机器人补充能量,但是现有的充电装置与机器人对接充电的极片实时都有电压输出,当外界有较小内阻导体(如:水等)接触到极片的正、负极时,会导致充电装置短路,短路时间久甚至会出现击穿极片的现象,损坏充电装置,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充电装置,设置有感应电路和开关电路,在机器人到达预设位置时,激活感应电路,开关电路导通将电压输送至充电电极给机器人充电,从而防止外界导体(如:水等)接触到充电装置的极片的正、负极时,导致充电装置短路,有效保护充电装置,提升用户体验感。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实施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机器人充电装置,包括:电源电路;充电电极,被配置为给机器人充电;感应电路,被配置为在机器人到达预设位置时被激活;电压输出电路,被配置为输出电压至充电电极;开关电路,所述开关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感应电路,所述开关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压输出电路,机器人到达预设位置时,所述感应电路被激活,所述开关电路导通,所述电压输出电路输出电压通过充电电极给机器人充电,机器人未到达所述预设位置时,所述开关电路断开。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感应电路包括感应模块、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所述感应模块包括电源端、感应端、感应输出端、和接地端,所述接地端接地,所述电源端与所述电源电路连接,所述感应端感应所述机器人,所述感应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源电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开关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关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电路、第二开关电路和第三开关电路;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包括第一控制端、第一输入端及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电源电路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接地,所述第一控制端与所述第二电阻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包括第二控制端、第二输入端及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二控制端与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接地;所述第三开关电路包括第三控制端、第三输入端及第三输出端,所述第三控制端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源电路连接,所述第三输出端与所述电压输出电路连接。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关电路还包括:第一分压电路,所述第一分压电路一端与电源电路连接;第二分压电路,所述第二分压电路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分压电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三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分压电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包括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电路包括第三开关管,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二开关管均包括三极管,所述第三开关管包括MOS管。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感应模块包括霍尔传感器。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器人的底部安装有感应部,所述机器人到达预设位置时,所述感应部激活所述感应电路。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感应部为磁铁。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轮接收部,所述机器人底部安装有行走轮,所述机器人到达预设位置为所述行走轮移动至所述轮接收部。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指示灯,所述指示灯与所述电压输出电路连接,所述指示灯被配置为在所述充电装置给机器人充电时,所述指示灯被开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充电装置包括电源电路、充电电极、感应电路、开关电路及电压输出电路,机器人到达预设位置时,所述感应电路被激活,所述开关电路导通,所述电压输出电路输出电压通过充电电极给机器人充电,机器人未到达所述预设位置时,所述开关电路断开,所述充电电极无电压输出,可以防止外界导体接触到充电装置的充电电极的正、负极时,导致充电装置短路,有效保护充电装置,提升用户体验感。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变形形式。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机器人的底部视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充电装置的立体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充电装置的电路结构框图;图4是本技术充电装置中的感应电路的结构框图;图5是本技术充电装置中的开关电路的结构框图;图6是本技术充电装置中的开关电路结构示意图;图7是技术一实施例中充电装置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文中所述方位词“前”、“后”、“左”、“右”均是以清洁机器人前进方向为参考方向,本文中所述的“顶”、“底”、“上”、“下”、“横”、“竖”均是以所述清洁机器人正常工作时的状态为参考。本技术是以机器人为清洁机器人进行示例性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机器人还可以是送餐机器人、机场机器人、商用机器人、陪护机器人等。请参阅图2和图3,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充电装置的立体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充电装置的电路结构框图。所述充电装置200包括电源电路20、充电电极210、感应电路24、电压输出电路26及开关电路25。其中,所述充电电极210被配置为给机器人充电,所述充电装置200包括与地面平行的底座及大体上垂直于所述底座的壁面,所述底座便于将所述充电装置200放置于地面,所述壁面可以限制所述机器人在与充电装置200对接时继续向前移动。本实施例中,所述充电电极210设置于所述底座,相应地所述机器人的底部设置有充电极片,所述机器人到达预设位置时,机器人上的充电极片与所述充电电极210对接,进而对机器人充电。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充电电极210可以设置于大体上垂直于所述底座的壁面,相应地所述机器人上的充电极片设置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电源电路;/n充电电极,被配置为给机器人充电;/n感应电路,被配置为在机器人到达预设位置时被激活;/n电压输出电路,被配置为输出电压至所述充电电极;/n开关电路,所述开关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感应电路,所述开关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压输出电路,机器人到达预设位置时,所述感应电路被激活,所述开关电路导通,所述电压输出电路输出电压通过所述充电电极给机器人充电,机器人未到达所述预设位置时,所述开关电路断开。/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源电路;
充电电极,被配置为给机器人充电;
感应电路,被配置为在机器人到达预设位置时被激活;
电压输出电路,被配置为输出电压至所述充电电极;
开关电路,所述开关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感应电路,所述开关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压输出电路,机器人到达预设位置时,所述感应电路被激活,所述开关电路导通,所述电压输出电路输出电压通过所述充电电极给机器人充电,机器人未到达所述预设位置时,所述开关电路断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电路包括感应模块、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所述感应模块包括电源端、感应端、感应输出端、和接地端,所述接地端接地,所述电源端与所述电源电路连接,所述感应端感应所述机器人,所述感应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源电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开关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电路、第二开关电路和第三开关电路;
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包括第一控制端、第一输入端及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电源电路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接地,所述第一控制端与所述第二电阻连接;
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包括第二控制端、第二输入端及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二控制端与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接地;
所述第三开关电路包括第三控制端、第三输入端及第三输出端,所述第三控制端与所述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自云,闫瑞君,叶力荣,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银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