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烧效率高的上进风炉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35097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12: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燃烧效率高的上进风炉头,其包括底座、火盖座、中心引射管、外环引射管、外环火盖和中心火盖;所述火盖座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中心引射管与所述外环引射管均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火盖座中心处设有中心气管,所述中心气管上扣合有中心火盖;所述火盖座外边缘设有外环气道,所述外环气道上扣合有外环火盖;所述中心气管包括燃气管和二次空气补入孔,所述二次空气补入孔连通于所述燃气管;所述二次空气补入孔设置在所述燃气管上并远离所述中心火盖。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燃气混合充分、燃气燃烧质量高且制造成本低等优点。

A kind of upper air inlet furnace head with high combustion efficienc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燃烧效率高的上进风炉头
本技术涉及燃气具
,尤其涉及一种燃烧效率高的上进风炉头。
技术介绍
燃气灶是指以液化石油气(液态)、人工煤气、天然气等气体燃料进行直火加热的厨房用具。台式灶具主要由火盖、阀体、壳体、炉架、旋钮、盛液盘、炉脚、进气管和脉冲点火器等组成。目前市面上的燃气灶存在下述缺陷:由中心引射管进入到中心火盖处的燃气未进行充分混合,燃气燃烧不充分,易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且容易在锅底形成积碳,影响锅体的导热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燃气混合充分且燃烧质量高的火盖底座。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燃烧效率高的上进风炉头,其包括底座、火盖座、中心引射管、外环引射管、外环火盖和中心火盖;所述火盖座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中心引射管与所述外环引射管均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火盖座中心处设有中心气管,所述中心气管上扣合有中心火盖;所述火盖座外边缘设有外环气道,所述外环气道上扣合有外环火盖;所述中心气管包括燃气管和二次空气补入孔,所述二次空气补入孔连通于所述燃气管;所述中心引射管经中心预混腔连通于所述燃气管,所述二次空气补入孔设置在所述燃气管上并远离所述中心火盖。进一步地,所述二次空气补入孔包括中心管和开口,所述中心管与所述燃气管同心圆设置,所述中心管位于所述燃气管的内侧;所述开口经燃气管外壁连通于所述中心管,所述开口远离所述中心火盖;所述开口、燃气管和中心管构成中心燃气道;所述中心火盖扣合在所述燃气管外侧。进一步地,所述中心管固定在所述火盖座本体上,所述中心管未连通于底座处的底部空间;所述开口的两个侧壁与所述中心管相切。进一步地,所述中心燃气道包括进气道和环形气道;所述进气道连接通于所述中心引射管;所述环形气道设置在所述中心管与所述燃气管之间,所述环形气道与所述开口之间设有隔离板;进气道经过渡段平滑连接于所述隔离板。进一步地,所述火盖座外边缘设有外环气道和空气型腔;所述空气型腔设置在所述外环气道上;所述空气型腔与所述二次空气补入孔对应设置;所述空气型腔至少设有一层。进一步地,所述空气型腔至少设有一个,且至少一个空气型腔与所述二次空气补入孔对应设置;或,所述空气型腔设有若干个,若干个空气型腔按火盖座圆周方向上均布,至少有一个空气型腔与所述二次空气补入孔对应设置。进一步地,所述中心火盖的上表面均布有若干中心火孔,所述中心火孔连通于所述中心火盖的内部空腔,所述内部空腔连通于所述中心气管。进一步地,所述中心火盖侧壁设有若干引风孔,所述引风孔连通于所述内部空腔;安装放置中心火盖时,所述引风孔的开口方向与所述二次空气补入孔的开口方向为同侧或相反侧。进一步地,所述外环引射管经外环预混腔连通于外环气道;所述外环预混腔包括混合腔和循环腔,所述混合腔与所述循环腔相连;所述混合腔的出口与所述外环气道相切,所述循环腔的出口连接于所述混合腔的入口。进一步地,所述外环火盖的上表面包括凹陷段和水平段,所述水平段和凹陷上均设有开口向上的外环火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所述中心气管包括燃气管和二次空气补入孔,所述二次空气补入孔连通于所述燃气管,二次空气补入孔可以为燃气管中混合不充分的燃气进行二次混合,有效地提高燃气的混合效果。(2)所述开口的两个侧壁与所述中心管相切。此时,从开口进入中心管内的空气容易形成螺旋式上升涡流,延长空气在中心管内的滞留时间,可以给空气进行预热;当中心燃气道内的燃气与中心管出来的空气,亦可以形成涡流,从而有效地强化燃气的混合效果。(3)外环预混腔包括混合腔和循环腔,燃气进入混合腔内能够进行初步混合,随后混合腔切向进入外环气道,燃气在外环气道内形成螺旋式涡流,有效地延长燃气在外环气道的滞留时间,燃气和空气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混合;同时循环腔,能够将一部分燃气混合物进行二次混合,从而有效地强化燃气的混合效果。(4)所述空气型腔的出口与所述火盖座本体上的内环壁相切,容易形成涡流,延长空气滞留时间,有足够的时间给空气进行预热,同时能够为外环火盖或中心火盖的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无中心火盖和外环火盖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主视图;图4为图3中A-A方向的剖视图;图5为图2的左视图;图6为图5中B-B方向的剖视图;图7为底座与火盖座组合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8为火盖座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火盖座的俯视图;图10为图9中C-C方向的剖视图;图11为图9中D-D方向的剖视图;图12为图9中E-E方向的剖视图;图13为图9中H-H方向的剖视图;图14为火盖座的仰视图;图15为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底座的俯视图;图18为底座的主视图;图19为图18中F-F方向的剖视图;图20为底座的左视图;图21为图20中G-G方向的剖视图;图22为底座的仰视图;图23为中心火盖的结构示意图;图24为外环火盖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一种燃烧效率高的上进风炉头,其包括底座、火盖座1、中心引射管4、外环引射管3、外环火盖6和中心火盖7;所述火盖座1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中心引射管4与所述外环引射管3均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火盖座中心处设有中心气管,所述中心气管上扣合有中心火盖7;所述火盖座1外边缘设有外环气道22,所述外环气道22上扣合有外环火盖6;所述中心气管包括燃气管110和二次空气补入孔12,所述二次空气补入孔12连通于所述燃气管110;所述中心引射管4经中心预混腔23连通于所述燃气管110,所述二次空气补入孔设置在所述燃气管110上并远离所述中心火盖7。其中,燃气经中心引射管后依次进入中心预混腔和燃气管中(设有二次空气引入孔12),相当于燃气进行二次混合,燃气混合更加充分,燃气燃烧质量高,节约燃气,同时避免有害气体产生。此外,中心预混腔可以选择设置。其中,所述底座包括中心底座5和外环底座2,所述中心底座5通过圆周均布的支架52固定在所述外环底座2上,所述中心底座设有圆形通孔51;所述中心引射管4固定在所述中心底座5上,所述外环引射管4固定在所述外环底座2上;所述中心底座5与所述中心火盖7对应设置,所述外环底座2与所述外环火盖6对应设置。所述中心底座上设有中心预混腔23和环形腔24,所述中心预混腔23与所述环形腔24相连,所述中心预混腔23与所述中心引射管4相连,所述环形腔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燃烧效率高的上进风炉头,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底座、火盖座、中心引射管、外环引射管、外环火盖和中心火盖;/n所述火盖座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中心引射管与所述外环引射管均固定在所述底座上;/n所述火盖座中心处设有中心气管,所述中心气管上扣合有中心火盖;/n所述火盖座外边缘设有外环气道,所述外环气道上扣合有外环火盖;/n所述中心气管包括燃气管和二次空气补入孔,所述二次空气补入孔连通于所述燃气管;/n所述二次空气补入孔设置在所述燃气管上并远离所述中心火盖。/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燃烧效率高的上进风炉头,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底座、火盖座、中心引射管、外环引射管、外环火盖和中心火盖;
所述火盖座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中心引射管与所述外环引射管均固定在所述底座上;
所述火盖座中心处设有中心气管,所述中心气管上扣合有中心火盖;
所述火盖座外边缘设有外环气道,所述外环气道上扣合有外环火盖;
所述中心气管包括燃气管和二次空气补入孔,所述二次空气补入孔连通于所述燃气管;
所述二次空气补入孔设置在所述燃气管上并远离所述中心火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燃烧效率高的上进风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空气补入孔包括中心管和开口,所述中心管与所述燃气管同心圆设置,所述中心管位于所述燃气管的内侧;
所述开口经燃气管外壁连通于所述中心管,所述开口远离所述中心火盖;
所述开口、燃气管和中心管构成中心燃气道;
所述中心火盖扣合在所述燃气管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燃烧效率高的上进风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管固定在所述火盖座本体上,所述中心管未连通于底座处的底部空间;
所述开口的两个侧壁与所述中心管相切。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燃烧效率高的上进风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燃气道包括进气道和环形气道;
所述进气道连接通于所述中心引射管;
所述环形气道设置在所述中心管与所述燃气管之间,所述环形气道与所述开口之间设有隔离板;
进气道经过渡段平滑连接于所述隔离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杰成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创图特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