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动车门的把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52200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08:15
一种用于机动车门的把手装置(10),包括在两端铰接至电驱动的运动学机构的门把手(12),其特征是,门把手(12)的第一端(30)能通过马达操作的摆杆(18)向外转动,推杆(32)铰接在该摆杆(18)上,推杆的另一端铰接在作用于肘杆对(40,44)的锁止杆(34)上,其中,第一肘杆(40)的一端安装在壳体侧,第二肘杆(44)的一端铰接在该门把手(12)的第二端(31),其中,该锁止杆(34)设计成在备用位置阻止门把手(12)运动回到休止位置且允许运动到打开位置。这允许门把手在休止位置和移出的备用位置之间的均匀运动,其中,同时可将从外侧作用的压力传入车门,且在拉动门把手时拉力通过鲍登拉线可被用于车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用于机动车门的把手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门的把手装置,包括在两端铰接在电驱动的运动学机构上的门把手,通过该运动学机构可以使门把手从缩回的休止位置运动到移出的备用位置和从备用位置返回至休止位置,其中,在该备用位置,从外面作用于门把手的压力可被传递至机动车门并且门把手可通过拉力运动到打开位置。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配备有该把手装置的机动车门。
技术介绍
有许多可移出的用于机动车的把手装置。例如在DE102008036426A1或者DE202014010524U1中描述了这样的把手装置。大多数情况下,门把手通过轴线向外倾转,形成一种突出的翼。或者存在这样的门外把手,在此,该门把手看上去平行移出,但实际上是绕转动轴线转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提供一种把手装置,其允许该门把手的均匀的/稳定的移出运动,为此在移出的备用位置能够承受压力或者可将压力传递至门,并且在拉动至打开位置时可以传递此时出现的拉力。本专利技术源自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有利的改进方案和设计是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关于把手装置如此完成该任务,即,门把手的第一端通过马达操作的摆杆可向外转动,在摆杆上铰接有推杆,该推杆的另一端铰接在锁止杆上,该锁止杆作用于门把手,其中,第一肘杆的一端安装在壳体侧,且第二肘杆的一端铰接在门把手的第二端上,其中,该锁止杆设计成在备用位置阻止门把手回移到休止位置并允许运动到打开位置。所述设计具有以下优点,即,利用结构简单的装置可以实现门把手在休止位置与移出的备用位置之间均衡的看似平行的运动,其中,同时在此位置,从外部作用的压力被传导至把手装置的支承结构。另外,在拉动门把手时,除了按键触发外还可利用拉力允许例如通过鲍登拉线以机械方式开启门锁。在此情况下,该锁止杆可以直接从下向上推压门把手底部或压顶肘杆,肘杆随后将压力传入门把手。根据一个有利设计,门把手的第一端是在其沿车辆方向的前端。因此,门把手可以在被操作时绕前铰接点转动,以保证自然的力流,因为作用于门把手的拉力方向为此大致垂直于在开启运动时车门的转动轴线。根据一个有利设计,该摆杆借助被驱动马达操作的凸轮盘可绕相对于壳体固定的转动轴线转动。根据一个改进方案可以通过带齿的凸轮盘进行这种驱动,其结构简单且不易出故障。根据一个有利设计,该锁止杆具有锁舌,该锁舌在从休止位置运动到备用位置时可转动,其中,该锁舌在此滑动贴靠第一肘杆。锁止杆的转动范围最好在约60°至120°范围内,尤其最好是约90°。根据一个有利设计,该锁舌在备用位置在作用于门把手铰接点上的压力的力作用方向上取向。由此确保尽量笔直地通过锁舌承受在推压门把手时产生的力并将其传入其支承件中,而不会出现转矩(该转矩可能造成门把手的部分回撤)。根据一个有利设计,该肘杆对的第一肘杆设计成曲轴状并且在其自由端可转动安装在壳体上,其中,在第一肘杆的中间部段铰接有第二肘杆,其第二端铰接在该门把手的第二端。所述设计容许结构紧凑的布置。根据一个有利设计,所述推杆在摆杆和锁止杆上的铰接点是如此选择的,即,摆杆的转动运动导致门把手在两端同步向外运动,即,所历经的路程大致是同样大小的,因此,门把手在从休止位置运动到备用位置时如此运动,即,门把手的外表面保持平行于车门外壳。通过适当设计杠杆臂尺寸,有利地出现门把手近似平行向外运动的印象,此时门把手的外表面保持平行于车门外壳。根据一个有利设计,当门把手从备用位置运动到打开位置时,门把手的摆杆侧铰接点保持位置不变,在这里,门把手的第二端可绕该铰接点转动。因此门把手从备用位置运动到打开位置是一种摆动运动,这在结构上简单稳定并且直观迎合开门时的使用者动作。也可以将机械开门构件、尤其是鲍登拉线以最大杠杆臂外装在门把手上。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机动车门,其包括根据前述实施方式之一的把手装置。附图说明从以下说明中得到其它的优点、特征和细节,在所述说明中或许参照附图详细描述了至少一个实施例。相同的、相似的和/或功能相同的零部件带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其中:图1示出处于休止位置的把手装置的立体图,图2示出处于休止位置的图1的把手装置的纵剖视图,图3示出处于备用位置的根据图1和图2的把手装置,以及图4示出处于打开位置的图1至3的把手装置。具体实施方式在图1和图2中以立体图和纵剖视图示出了处于休止位置的把手装置10。被固定在机动车焊装门上的环绕保持结构出于清楚性考虑未被示出。在休止位置,门把手12位于机动车门的门饰板的凹口内,从而门把手12的外表面与门饰板齐平。把手装置10主要包括门把手12,其通过后铰接点14和前铰接点16连接至以下进一步描述的运动学机构。称呼“后”和“前”涉及可安装有本专利技术的把手装置10的机动车。即,与后铰接点14相比,前铰接点16更靠近车辆正面。门把手12的前铰接点16安装在摆杆18中,摆杆可绕转动轴线20在未示出的保持结构中转动。借助复位弹簧22,摆杆18被推至如图1所示的休止位置,在该休止位置,门把手12处于其在图中最低的位置,该位置在安装状态中是(关于机动车)最靠内的位置。摆杆18被凸轮盘驱动机构致动,该凸轮盘驱动机构由带有蜗轮蜗杆传动机构26的驱动马达24和支承在保持结构中的凸轮盘28构成。另外,推杆32在铰接部33处铰接在大致呈U形的摆杆18上。推杆32出于对称的力传输的考虑而在图中被设计成具有两个平行臂的推移框形式,但呈杆状的单侧臂设计结构同样可行。推杆32的另一端借助铰接部35被铰接在锁止杆34上,锁止杆又可绕转动轴线36转动地安装在未示出的保持结构中。在锁止杆34上一体形成有锁舌38,锁舌与肘杆对的第一肘杆40处于滑动连接中。第一肘杆40通过肘节接头42与第二肘杆44铰接连接并且还通过后铰接点14铰接连接至门把手12。锁舌38和第一肘杆40具有相互咬合的导槽46以及锁定凸起48,以实现在这些部件之间的可控传力的、首先滑动的运动。肘杆对40、44的第二肘杆44设计成曲轴状并且相应具有用于与第一肘杆40相连的肘节接头42。在自由端,第二肘杆44通过转动轴线45可转动安装在壳体侧。通过驱动马达24的启动,凸轮盘28逆时针转动,其在此压顶摆杆(在图面中向左),由此该摆杆18克服复位弹簧22的力顺时针转动,并因此使门把手12的前端30以绕转动轴线20的圆弧形式(在图中)向上或(在安装状态中)向外运动。同时,摆杆18在推杆的铰接部33处在图面中向左推动推杆32,由此,锁止杆34绕其转动轴线36逆时针转动约90°。在此,其锁舌38向上推动第一肘杆40,在这里,通过安装在其上的锁定凸起48来保证肘杆40被向上带动。此时,向上运动的肘杆40通过后铰接点14(在图面中)向上或(在安装状态中)向外推动门把手12的后端31。第一肘杆40的另一端通过肘节接头42向上拉动第二肘杆44,该第二肘杆在此绕其壳体侧转动轴线45转动。在图3中示出了处于最终位置、即所谓备用位置的把手装置10,在该备用位置,门把手12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机动车门的把手装置(10),该把手装置包括在两端铰接至电驱动的运动学机构的门把手(12),该门把手能通过所述运动学机构从缩回的休止位置运动到移出的备用位置和从备用位置返回至休止位置,其中,在所述备用位置,从外部作用于该门把手(12)的压力能被传递至该机动车门并且该门把手(12)能通过拉力运动到打开位置,其特征在于,该门把手(12)的第一端(30)能通过马达操作的摆杆(18)向外转动,推杆(32)铰接在该摆杆(18)上,该推杆的另一端铰接至作用于该门把手(12)上的锁止杆(34),其中,第一肘杆(40)的一端安装在壳体侧,第二肘杆(44)的一端铰接在该门把手(12)的第二端(31),其中,该锁止杆(34)设计成在备用位置阻止该门把手(12)运动回到所述休止位置且允许运动到所述打开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1030 DE 102017010196.51.一种用于机动车门的把手装置(10),该把手装置包括在两端铰接至电驱动的运动学机构的门把手(12),该门把手能通过所述运动学机构从缩回的休止位置运动到移出的备用位置和从备用位置返回至休止位置,其中,在所述备用位置,从外部作用于该门把手(12)的压力能被传递至该机动车门并且该门把手(12)能通过拉力运动到打开位置,其特征在于,该门把手(12)的第一端(30)能通过马达操作的摆杆(18)向外转动,推杆(32)铰接在该摆杆(18)上,该推杆的另一端铰接至作用于该门把手(12)上的锁止杆(34),其中,第一肘杆(40)的一端安装在壳体侧,第二肘杆(44)的一端铰接在该门把手(12)的第二端(31),其中,该锁止杆(34)设计成在备用位置阻止该门把手(12)运动回到所述休止位置且允许运动到所述打开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门把手(12)的第一端是该门把手沿车辆方向的前端(3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摆杆(18)能借助由驱动马达(34)操作的凸轮盘(28)绕相对于壳体固定的转动轴线(20)转动。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J·海杜克J·乔斯M·林德梅尔
申请(专利权)人:戴姆勒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