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任贵云专利>正文

轮边省力机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9252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3 01: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轮边省力机械,包括动力输入齿轮、动力输入轴、省力齿轮、辅助齿轮、辅助齿轮滑动连接装置、定齿轮及内齿圈、换向齿轮、传动齿轮、链条、省力输出齿轮、省力输出轴、齿轮架Ⅰ、齿轮架Ⅱ、机壳等,构成由主省力机构A、主省力机构B、辅助省力机构A、辅助省力机构B和辅助省力机构C组合形成轮边省力机械AA‑2和AA‑3,轮边省力机械AB‑2和AB‑3,轮边省力机械AC‑2和AC‑3,轮边省力机械BA‑2,轮边省力机械BC‑2机型总成。轮边省力机械属于节能减排机械领域,是一种动力输入轴和输出轴同轴心共轴线的旋转运行机构,具有显著的省力节能效果,可用于发电厂、车辆舰船和起吊等动力机械领域。

Wheel edge labor saving mach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轮边省力机械
本专利技术属于节能减排机械制造及其应用领域,具体涉及轮边省力机械。
技术介绍
在全球化石能源日渐减少和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下,节能减排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们的生活用品和人口流动运输量大,各种运输机械和火力发电等消耗了大量的石油和煤炭,并且对气候和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危害,为此,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巨大。在现有技术中,即使滑轮组可以省力节能(见百度百科/滑轮组/滑轮组原理的解释)但只能应用在牵引和起吊机械领域,而不能直接用于车船等动力机械,因此,其应用范围非常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更高效地利用石油、煤炭资源和其他新能源,降低使用成本,提出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是:轮边省力机械,包括:主省力机构A、主省力机构B、辅助省力机构A、辅助省力机构B、辅助省力机构C。所述主省力机构A,包括动力输入轴、动力输入同步轮、省力齿轮及同步轮、辅助齿轮及同步轮、定齿轮及内齿圈、同步带Ⅰ、齿轮架Ⅰ、齿轮架Ⅱ、滑动连接装置架、省力输出轴、机壳主体、机壳侧盖,其中,所述动力输入轴与机壳侧盖轴承连接,机壳侧盖与机壳主体螺丝紧固;所述齿轮架Ⅰ与省力输出轴轴承连接,所述齿轮架Ⅱ与齿轮架Ⅰ采用3-4个支柱固定为一体,所述滑动连接装置架与齿轮架Ⅱ采用2-3个支柱固定为一体,齿轮架Ⅱ与动力输入轴轴承连接,省力输出轴与另一侧的机壳侧盖轴承连接,机壳侧盖与机壳主体用螺丝固定;所述定齿轮及内齿圈的定齿轮和内齿圈同轴心固定成一体后附属在动力输出端一侧的机壳侧盖上,定齿轮及内齿圈的分度圆相同;所述动力输入同步轮与动力输入轴过盈配合,所述省力齿轮及同步轮的齿轮和同步轮同轴心固定为一体后采用轴承与轴连接,其轴的一端与齿轮架Ⅱ和滑动连接装置架过盈配合,省力齿轮及同步轮的齿轮与定齿轮及内齿圈的定齿轮啮合;所述辅助齿轮及同步轮的齿轮和同步轮同轴心固定为一体后采用轴承与轴连接,其轴的一端与齿轮架Ⅱ和滑动连接装置架滑动连接,辅助齿轮及同步轮的齿轮与定齿轮及内齿圈的定齿轮啮合;同步带Ⅰ闭环连接动力输入同步轮、省力齿轮及同步轮和辅助齿轮及同步轮的同步轮,构成主省力机构A。所述主省力机构B,包括动力输入轴、动力输入齿轮、省力齿轮、定内齿圈、齿轮架Ⅰ、齿轮架Ⅱ、省力输出轴、机壳主体、机壳侧盖,其中,所述动力输入轴与机壳侧盖轴承连接,机壳侧盖与机壳主体螺丝紧固;所述齿轮架Ⅰ与动力输入轴轴承连接,所述齿轮架Ⅱ与齿轮架Ⅰ采用3-4个支柱固定为一体,齿轮架Ⅱ与所述省力输出轴轴承连接,省力输出轴与另一侧的机壳侧盖轴承连接,机壳侧盖与机壳主体用螺丝固定;所述定内齿圈附属在机壳主体内壁上的动力输入端一侧,所述动力输入齿轮与动力输入轴过盈配合,所述省力齿轮与齿轮架Ⅰ用轴及轴承连接,省力齿轮与动力输入齿轮和定内齿圈啮合,成主省力机构B。所述辅助省力机构A,包括换向齿轮、传动齿轮及同步轮、同步带Ⅱ、省力输出同步轮、其中,所述换向齿轮与其轴过盈配合,轴的两端分别与齿轮架Ⅰ和齿轮架Ⅱ轴承连接,换向齿轮与定齿轮及内齿圈的内齿圈或定内齿圈啮合;所述传动齿轮及同步轮的齿轮和同步轮与其轴间隔过盈配合,轴的一端与齿轮架Ⅱ轴承连接,齿轮和同步轮中间的轴与齿轮架Ⅰ轴承连接,或者轴的一端与齿轮架Ⅰ轴承连接,齿轮和同步轮中间的轴与齿轮架Ⅱ轴承连接,传动齿轮与同步轮的齿轮与换向齿轮啮合;所述省力输出同步轮与省力输出轴过盈配合,所述同步带Ⅱ闭环连接传动齿轮及同步轮的同步轮和省力输出同步轮,构成辅助省力机构A。所述辅助省力机构B,包括换向齿轮、省力输出齿轮,其中,所述换向齿轮与其轴过盈配合,轴的两端分别与齿轮架Ⅰ和齿轮架Ⅱ轴承连接,换向齿轮与定齿轮及内齿圈的内齿圈或定内齿圈啮合;所述省力输出齿轮与省力输出轴过盈配合,省力输出齿轮与换向齿轮啮合,构成辅助省力机构B。所述辅助省力机构C,包括换向齿轮、传动齿轮Ⅰ、传动齿轮Ⅱ、省力输出内齿圈;其中,所述换向齿轮与其轴过盈配合,轴的两端分别与齿轮架Ⅰ和齿轮架Ⅱ轴承连接,换向齿轮与定齿轮及内齿圈的内齿圈或定内齿圈啮合;所述传动齿轮Ⅰ和传动齿轮Ⅱ与其轴间隔过盈配合,轴的一端与齿轮架Ⅱ轴承连接,传动齿轮Ⅰ和传动齿轮Ⅱ中间的轴与齿轮架Ⅰ轴承连接,或者轴的一端与齿轮架Ⅰ轴承连接,传动齿轮Ⅰ和传动齿轮Ⅱ中间的轴与齿轮架Ⅱ轴承连接,传动齿轮Ⅰ与换向齿轮啮合;所述省力输出内齿圈与省力输出轴过盈配合,传动齿轮Ⅱ与省力输出内齿圈啮合,构成辅助省力机构C。主省力机构A与辅助省力机构A组合,构成基本省力单元AA,基本省力单元AA阵列为2组,构成轮边省力机械AA-2;基本省力单元AA阵列为3组,构成轮边省力机械AA-3。主省力机构A与辅助省力机构B组合,构成基本省力单元AB,基本省力单元AB阵列为2组,构成轮边省力机械AB-2;基本省力单元AB阵列为3组,构成轮边省力机械AB-3。主省力机构A与辅助省力机构C组合,构成基本省力单元AC,基本省力单元AC阵列为2组,构成轮边省力机械AC-2;基本省力单元AC阵列为3组,构成轮边省力机械AC-3。主省力机构B与辅助省力机构A组合,构成基本省力单元BA,基本省力单元BA阵列为2组,构成轮边省力机械BA-2;主省力机构B与辅助省力机构C组合,构成基本省力单元BC,基本省力单元BC阵列为2组,构成轮边省力机械BC-2。上述轮边省力机械,其中:所述动力输入轴与机壳侧盖轴承连接,机壳侧盖与机壳主体螺丝紧固;所述齿轮架Ⅰ与省力输出轴轴承连接,所述齿轮架Ⅱ与齿轮架Ⅰ采用3-4个支柱固定为一体,所述滑动连接装置架与齿轮架Ⅱ采用2-3个支柱固定为一体,齿轮架Ⅱ与动力输入轴轴承连接,省力输出轴与另一侧的机壳侧盖轴承连接,机壳侧盖与机壳主体用螺丝固定;所述定齿轮及内齿圈的定齿轮和内齿圈同轴心固定成一体后附属在动力输出端一侧的机壳侧盖上,定齿轮和内齿圈的分度圆相同;所述动力输入同步轮与动力输入轴过盈配合,所述省力齿轮及同步轮的齿轮和同步轮同轴心固定为一体后采用轴承与轴连接,其轴的一端与齿轮架Ⅱ和滑动连接装置架过盈配合,省力齿轮及同步轮的齿轮与定齿轮及内齿圈的定齿轮啮合;所述辅助齿轮及同步轮的齿轮和同步轮同轴心固定为一体后采用轴承与轴连接,其轴的一端与齿轮架Ⅱ和滑动连接装置架滑动连接,辅助齿轮及同步轮的齿轮和定齿轮及内齿圈的定齿轮啮合;同步带Ⅰ闭环连接动力输入同步轮、省力齿轮及同步轮和辅助齿轮及同步轮的同步轮;构成以省力齿轮及同步轮与同步带Ⅰ啮合处的绕出部分为动力点(即以省力齿轮及同步轮与定齿轮及内齿圈啮合点为0°的180°处为动力点),省力齿轮及同步轮的轴为阻力点,省力齿轮及同步轮的齿轮与定齿轮及内齿圈的齿轮啮合点为支点,省力齿轮及同步轮为杠杆的阻力在动力和支点中间的第一级省力杠杆机构,其动力臂是阻力臂的2倍;同时构成省力齿轮及同步轮的轴为动力点、换向齿轮的轴为阻力点,动力输入轴和省力输出轴为支点,齿轮架Ⅰ和齿轮架Ⅱ为杠杆的阻力在动力和支点中间的第二级省力杠杆机构,其中,所述定齿轮及内齿圈与省力齿轮及同步轮的分度圆直径比为3.2︰1,其动力臂大于阻力臂2.5倍×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轮边省力机械,包括:主省力机构A、主省力机构B、辅助省力机构A、辅助省力机构B、辅助省力机构C,其特征在于;/n所述主省力机构A,包括动力输入轴(100)、动力输入同步轮(1)、省力齿轮及同步轮(2)、辅助齿轮及同步轮(2f)、定齿轮及内齿圈(3)、同步带Ⅰ(7)、齿轮架Ⅰ(10)、齿轮架Ⅱ(10-1)、滑动连接装置架(10-2)、省力输出轴(200)、机壳主体(30)、机壳侧盖(40),其中,所述动力输入轴(100)与机壳侧盖(40)轴承连接,机壳侧盖(40)与机壳主体(30)螺丝紧固;所述齿轮架Ⅰ(10)与省力输出轴(200)轴承连接,所述齿轮架Ⅱ(10-1)与齿轮架Ⅰ(10)采用3-4个支柱固定为一体,所述滑动连接装置架(10-2)与齿轮架Ⅱ(10-1)采用2-3个支柱固定为一体,齿轮架Ⅱ(10-1)与动力输入轴(100)轴承连接,省力输出轴(200)与另一侧的机壳侧盖(40)轴承连接,机壳侧盖(40)与机壳主体(30)用螺丝固定;所述定齿轮及内齿圈(3)的定齿轮和内齿圈同轴心固定成一体后附属在动力输出端一侧的机壳侧盖(40)上,定齿轮和内齿圈的分度圆相同;所述动力输入同步轮(1)与动力输入轴(100)过盈配合,所述省力齿轮及同步轮(2)的齿轮和同步轮同轴心固定为一体后采用轴承与轴连接,其轴的一端与齿轮架Ⅱ(10-1)和滑动连接装置架(10-2)过盈配合,省力齿轮及同步轮(2)的齿轮与定齿轮及内齿圈(3)的定齿轮啮合;所述辅助齿轮及同步轮(2f)的齿轮和同步轮同轴心固定为一体后采用轴承与轴连接,其轴的一端与齿轮架Ⅱ(10-1)和滑动连接装置架(10-2)滑动连接,辅助齿轮及同步轮(2f)的齿轮和定齿轮及内齿圈(3)的齿轮啮合;同步带Ⅰ(7)闭环连接动力输入同步轮(1)、省力齿轮及同步轮(2)和辅助齿轮及同步轮(2f)的同步轮,构成主省力机构A;/n所述主省力机构B,包括动力输入轴(100)、动力输入齿轮(1a)、省力齿轮(2a)、定内齿圈(3a)、齿轮架Ⅰ(10)、齿轮架Ⅱ(10-1)、省力输出轴(200)、机壳主体(30)、机壳侧盖(40),其中,所述动力输入轴(100)与机壳侧盖(40)轴承连接,机壳侧盖(40)与机壳主体(30)螺丝紧固;所述齿轮架Ⅰ(10)与动力输入轴(100)轴承连接,所述齿轮架Ⅱ(10-1)与齿轮架Ⅰ(10)采用3-4个支柱固定为一体,齿轮架Ⅱ(10-1)与所述省力输出轴(200)轴承连接,省力输出轴(200)与另一侧的机壳侧盖(40)轴承连接,机壳侧盖(40)与机壳主体(30)用螺丝固定;所述定内齿圈(3a)附属在机壳主体(30)内壁上的动力输入端一侧,所述动力输入齿轮(1a)与动力输入轴(100)过盈配合,所述省力齿轮(2a)与齿轮架Ⅰ(10)用轴及轴承连接,省力齿轮(2a)与动力输入齿轮(1a)和定内齿圈(3a)啮合,成主省力机构B;/n所述辅助省力机构A,包括换向齿轮(4)、传动齿轮及同步轮(6)、同步带Ⅱ(7a)、省力输出同步轮(8)、其中,所述换向齿轮(4)与其轴过盈配合,轴的两端分别与齿轮架Ⅰ(10)和齿轮架Ⅱ(10-1)轴承连接,换向齿轮(4)和定齿轮及内齿圈(3)的内齿圈或定内齿圈(3a)啮合;所述传动齿轮及同步轮(6)的齿轮和同步轮与其轴间隔过盈配合,轴的一端与齿轮架Ⅱ(10-1)轴承连接,齿轮和同步轮中间的轴与齿轮架Ⅰ(10)轴承连接,或者轴的一端与齿轮架Ⅰ(10)轴承连接,齿轮和同步轮中间的轴与齿轮架Ⅱ(10-1)轴承连接,传动齿轮及同步轮(6)的齿轮与换向齿轮(4)啮合;所述省力输出同步轮(8)与省力输出轴(200)过盈配合,所述同步带Ⅱ(7a)闭环连接传动齿轮及同步轮(6)的同步轮和省力输出同步轮(8),构成辅助省力机构A;/n所述辅助省力机构B,包括换向齿轮(4)、省力输出齿轮(8-1),其中,所述换向齿轮(4)与其轴过盈配合,轴的两端分别与齿轮架Ⅰ(10)和齿轮架Ⅱ(10-1)轴承连接,换向齿轮(4)与定齿轮及内齿圈(3)的内齿圈或定内齿圈(3a)啮合;所述省力输出齿轮(8-1)与省力输出轴(200)过盈配合,省力输出齿轮(8-1)与换向齿轮(4)啮合,构成辅助省力机构B;/n所述辅助省力机构C,包括换向齿轮(4)、传动齿轮Ⅰ(6a)、传动齿轮Ⅱ(6b)、省力输出内齿圈(9);其中,所述换向齿轮(4)与其轴过盈配合,轴的两端分别与齿轮架Ⅰ(10)和齿轮架Ⅱ(10-1)轴承连接,换向齿轮(4)与定齿轮及内齿圈(3)的内齿圈或定内齿圈(3a)啮合;所述传动齿轮Ⅰ(6a)和传动齿轮Ⅱ(6b)与其轴间隔过盈配合,轴的一端与齿轮架Ⅱ(10-1)轴承连接,传动齿轮Ⅰ(6a)和传动齿轮Ⅱ(6b)中间的轴与齿轮架Ⅰ(10)轴承连接,或者轴的一端与齿轮架Ⅰ(10)轴承连接,传...

【技术特征摘要】
1.轮边省力机械,包括:主省力机构A、主省力机构B、辅助省力机构A、辅助省力机构B、辅助省力机构C,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省力机构A,包括动力输入轴(100)、动力输入同步轮(1)、省力齿轮及同步轮(2)、辅助齿轮及同步轮(2f)、定齿轮及内齿圈(3)、同步带Ⅰ(7)、齿轮架Ⅰ(10)、齿轮架Ⅱ(10-1)、滑动连接装置架(10-2)、省力输出轴(200)、机壳主体(30)、机壳侧盖(40),其中,所述动力输入轴(100)与机壳侧盖(40)轴承连接,机壳侧盖(40)与机壳主体(30)螺丝紧固;所述齿轮架Ⅰ(10)与省力输出轴(200)轴承连接,所述齿轮架Ⅱ(10-1)与齿轮架Ⅰ(10)采用3-4个支柱固定为一体,所述滑动连接装置架(10-2)与齿轮架Ⅱ(10-1)采用2-3个支柱固定为一体,齿轮架Ⅱ(10-1)与动力输入轴(100)轴承连接,省力输出轴(200)与另一侧的机壳侧盖(40)轴承连接,机壳侧盖(40)与机壳主体(30)用螺丝固定;所述定齿轮及内齿圈(3)的定齿轮和内齿圈同轴心固定成一体后附属在动力输出端一侧的机壳侧盖(40)上,定齿轮和内齿圈的分度圆相同;所述动力输入同步轮(1)与动力输入轴(100)过盈配合,所述省力齿轮及同步轮(2)的齿轮和同步轮同轴心固定为一体后采用轴承与轴连接,其轴的一端与齿轮架Ⅱ(10-1)和滑动连接装置架(10-2)过盈配合,省力齿轮及同步轮(2)的齿轮与定齿轮及内齿圈(3)的定齿轮啮合;所述辅助齿轮及同步轮(2f)的齿轮和同步轮同轴心固定为一体后采用轴承与轴连接,其轴的一端与齿轮架Ⅱ(10-1)和滑动连接装置架(10-2)滑动连接,辅助齿轮及同步轮(2f)的齿轮和定齿轮及内齿圈(3)的齿轮啮合;同步带Ⅰ(7)闭环连接动力输入同步轮(1)、省力齿轮及同步轮(2)和辅助齿轮及同步轮(2f)的同步轮,构成主省力机构A;
所述主省力机构B,包括动力输入轴(100)、动力输入齿轮(1a)、省力齿轮(2a)、定内齿圈(3a)、齿轮架Ⅰ(10)、齿轮架Ⅱ(10-1)、省力输出轴(200)、机壳主体(30)、机壳侧盖(40),其中,所述动力输入轴(100)与机壳侧盖(40)轴承连接,机壳侧盖(40)与机壳主体(30)螺丝紧固;所述齿轮架Ⅰ(10)与动力输入轴(100)轴承连接,所述齿轮架Ⅱ(10-1)与齿轮架Ⅰ(10)采用3-4个支柱固定为一体,齿轮架Ⅱ(10-1)与所述省力输出轴(200)轴承连接,省力输出轴(200)与另一侧的机壳侧盖(40)轴承连接,机壳侧盖(40)与机壳主体(30)用螺丝固定;所述定内齿圈(3a)附属在机壳主体(30)内壁上的动力输入端一侧,所述动力输入齿轮(1a)与动力输入轴(100)过盈配合,所述省力齿轮(2a)与齿轮架Ⅰ(10)用轴及轴承连接,省力齿轮(2a)与动力输入齿轮(1a)和定内齿圈(3a)啮合,成主省力机构B;
所述辅助省力机构A,包括换向齿轮(4)、传动齿轮及同步轮(6)、同步带Ⅱ(7a)、省力输出同步轮(8)、其中,所述换向齿轮(4)与其轴过盈配合,轴的两端分别与齿轮架Ⅰ(10)和齿轮架Ⅱ(10-1)轴承连接,换向齿轮(4)和定齿轮及内齿圈(3)的内齿圈或定内齿圈(3a)啮合;所述传动齿轮及同步轮(6)的齿轮和同步轮与其轴间隔过盈配合,轴的一端与齿轮架Ⅱ(10-1)轴承连接,齿轮和同步轮中间的轴与齿轮架Ⅰ(10)轴承连接,或者轴的一端与齿轮架Ⅰ(10)轴承连接,齿轮和同步轮中间的轴与齿轮架Ⅱ(10-1)轴承连接,传动齿轮及同步轮(6)的齿轮与换向齿轮(4)啮合;所述省力输出同步轮(8)与省力输出轴(200)过盈配合,所述同步带Ⅱ(7a)闭环连接传动齿轮及同步轮(6)的同步轮和省力输出同步轮(8),构成辅助省力机构A;
所述辅助省力机构B,包括换向齿轮(4)、省力输出齿轮(8-1),其中,所述换向齿轮(4)与其轴过盈配合,轴的两端分别与齿轮架Ⅰ(10)和齿轮架Ⅱ(10-1)轴承连接,换向齿轮(4)与定齿轮及内齿圈(3)的内齿圈或定内齿圈(3a)啮合;所述省力输出齿轮(8-1)与省力输出轴(200)过盈配合,省力输出齿轮(8-1)与换向齿轮(4)啮合,构成辅助省力机构B;
所述辅助省力机构C,包括换向齿轮(4)、传动齿轮Ⅰ(6a)、传动齿轮Ⅱ(6b)、省力输出内齿圈(9);其中,所述换向齿轮(4)与其轴过盈配合,轴的两端分别与齿轮架Ⅰ(10)和齿轮架Ⅱ(10-1)轴承连接,换向齿轮(4)与定齿轮及内齿圈(3)的内齿圈或定内齿圈(3a)啮合;所述传动齿轮Ⅰ(6a)和传动齿轮Ⅱ(6b)与其轴间隔过盈配合,轴的一端与齿轮架Ⅱ(10-1)轴承连接,传动齿轮Ⅰ(6a)和传动齿轮Ⅱ(6b)中间的轴与齿轮架Ⅰ(10)轴承连接,或者轴的一端与齿轮架Ⅰ(10)轴承连接,传动齿轮Ⅰ(6a)和传动齿轮Ⅱ(6b)中间的轴与齿轮架Ⅱ(10-1)轴承连接,传动齿轮Ⅰ(6a)与换向齿轮(4)啮合;所述省力输出内齿圈(9)与省力输出轴(200)过盈配合,传动齿轮Ⅱ(6b)与省力输出内齿圈(9)啮合,构成辅助省力机构C;
所述主省力机构A与辅助省力机构A组合,构成轮边省力机械AA-2和AA-3;所述主省力机构A与辅助省力机构B组合,构成轮边省力机械AB-2和AB-3;所述主省力机构A与辅助省力机构C组合,构成轮边省力机械AC-2和AC-3;所述主省力机构B与辅助省力机构A组合,构成轮边省力机械BA-2;所述主省力机构B与辅助省力机构C组合,构成轮边省力机械BC-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边省力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输入轴(100)与机壳侧盖(40)轴承连接,机壳侧盖(40)与机壳主体(30)螺丝紧固;所述齿轮架Ⅰ(10)与省力输出轴(200)轴承连接,所述齿轮架Ⅱ(10-1)与齿轮架Ⅰ(10)采用3-4个支柱固定为一体,所述滑动连接装置架(10-2)与齿轮架Ⅱ(10-1)采用2-3个支柱固定为一体,齿轮架Ⅱ(10-1)与动力输入轴(100)轴承连接,省力输出轴(200)与另一侧的机壳侧盖(40)轴承连接,机壳侧盖(40)与机壳主体(30)用螺丝固定;所述定齿轮及内齿圈(3)的定齿轮和内齿圈同轴心固定成一体后附属在动力输出端一侧的机壳侧盖(40)上,定齿轮和内齿圈的分度圆相同;所述动力输入同步轮(1)与动力输入轴(100)过盈配合,所述省力齿轮及同步轮(2)的齿轮和同步轮同轴心固定为一体后采用轴承与轴连接,其轴的一端与齿轮架Ⅱ(10-1)和滑动连接装置架(10-2)过盈配合,省力齿轮及同步轮(2)的齿轮与定齿轮及内齿圈(3)的定齿轮啮合;所述辅助齿轮及同步轮(2f)的齿轮和同步轮同轴心固定为一体后采用轴承与轴连接,其轴的一端与齿轮架Ⅱ(10-1)和滑动连接装置架(10-2)滑动连接,辅助齿轮及同步轮(2f)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贵云任绍文
申请(专利权)人:任贵云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