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无尾架叉车的尾部配重合装吊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69434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20: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无尾架叉车的尾部配重合装吊具,所述无尾架叉车包括叉车车架、尾部配重,所述合装吊具用于将所述尾部配重与所述叉车车架的尾部弯板合装;所述合装吊具包括连接架、固设于所述连接架上部的吊架、以及连接件;所述连接架在使用时横跨于所述尾部配重的上部、且所述连接架的两端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尾部配重紧固连接;所述吊架的顶端为吊钩、且所述吊钩弯向所述尾部配重重心的一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合装吊具与尾部配重通过连接件连接为一体,行车通过挂在合装吊具吊架上的吊绳将尾部配重吊起,起吊操作简单、并只需一人操作,提高了尾部配重与叉车车架之间的合装效率。

A tail counterweight combined sling for forklift without tail fra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无尾架叉车的尾部配重合装吊具
本技术涉及叉车吊具
,具体是一种用于无尾架叉车的尾部配重合装吊具。
技术介绍
一般叉车车架主要是由左、右箱体及尾架焊接而成,尾架用来安装配重,增加叉车的承载重量。无尾架结构的叉车取消了原先的尾架焊接,并增加了尾部配重的安装,即尾部配重需要与叉车车架进行合装。现有吊装方式:采用吊绳吊起,人工辅助保持平衡,缓慢送入车架,与尾部弯板合装。现有吊装方式的缺点:(1)存在安全隐患:由于叉车车架的结构限制,吊绳只能挂在尾部配重的后端,吊点与重心不在同一竖直线上,稳定性差,存在安全隐患;(2)作业效率低:需要两人同时配合作业,并增加了人力成本;(3)作业难度大:尾部配重与叉车车架的尾部弯板是通过螺栓打紧安装,尾部配重起吊不稳,造成无法准确对孔,合装困难,进一步降低了合装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无尾架叉车的尾部配重合装吊具,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无尾架叉车的尾部配重合装吊具,所述无尾架叉车包括叉车车架、尾部配重,所述合装吊具用于将所述尾部配重与所述叉车车架的尾部弯板合装;所述合装吊具包括连接架、固设于所述连接架上部的吊架、以及连接件;所述连接架在使用时横跨于所述尾部配重的上部、且所述连接架的两端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尾部配重紧固连接;所述吊架的顶端为吊钩、且所述吊钩弯向所述尾部配重重心的一侧。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架为关于竖直中心线对称的一体式板状结构。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架的中部为连接横梁、两端为连接座,所述连接座垂直于所述连接横梁向下并伸出所述连接横梁的下表面;所述连接横梁在使用时横跨所述尾部配重并位于所述尾部配重的正上方;所述连接座的下表面与所述尾部配重两侧的上表面接触。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横梁与所述连接座之间为弧形过渡。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座上纵向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座通过贯穿安装在所述连接孔内的连接件与所述尾部配重紧固连接;所述连接孔为上小下大的两段式台阶孔、且所述连接孔与所述尾部配重两侧开设的螺纹孔一一对应。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件为两段式连接螺栓;所述连接螺栓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设置的螺栓头部、第一段螺杆以及第二段螺杆,所述第一段螺杆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段螺杆的外径。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吊架为倒置的一体式J型板状结构;所述吊架的底端面与所述连接横梁的上表面中部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吊架底部的两侧对称设置有筋板;所述筋板为三棱柱形的加强筋板,所述筋板的直角水平面与所述连接横梁的上表面固接、所述筋板的直角竖直面与所述吊架的外侧面固接。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叉车车架包括上横梁、下横梁以及尾部弯板,所述尾部弯板设置于所述下横梁的下部中间位置、并垂直伸出所述下横梁的外侧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将合装吊具设置成包括连接架、吊架以及连接件等的对称式结构,使得合装吊具的竖直中心线与尾部配重的竖直中心线位于同一竖直面内,并使得行车在起吊过程中,吊点与尾部配重的重心位于同一竖直线上、吊架的中心点与尾部配重的重心位置重合,大大减小了尾部配重发生倾翻、倾斜的可能性,提高了行车起吊尾部配重过程中的平稳性、减少了人工的投入成本;(2)合装吊具与尾部配重通过连接件连接为一体,行车通过挂在合装吊具吊架上的吊绳将尾部配重吊起,起吊操作简单、并只需一人操作,提高了尾部配重与叉车车架之间的合装效率;(3)将尾部配重上开设的两螺纹孔最大限度的靠近尾部配重的重心位置,连接架两端通过连接件实现与尾部配重的紧固相连,并且,合装吊具吊架顶端的吊钩弯向尾部配重重心的一侧,最大限度的使得合装吊具的吊点与尾部配重和合装吊具整体的重心处于同一竖直线上,使得行车能够平稳起吊尾部配重和合装吊具整体,消除尾部配重发生倾翻等安全隐患,确保行车能将尾部配重平稳吊至合装工位,提高了尾部配重与叉车车架尾部弯板在合装过程中的安全性;(4)通过将连接孔设置为两段式的台阶孔、将连接件设置成两段式的连接螺栓,当合装吊具与尾部配重进行紧固连接时,只需将放置在连接孔内的连接螺栓下部第二段螺杆旋入连接孔内即可,操作简便快速;而当尾部配重与尾部弯板合装后,只需人工反向旋转连接件,使得第二段螺杆从螺纹孔内旋出即可,而不需要将整个连接件从连接孔内抽出,便于连接件的存放与使用,以便于合装吊具的下一次使用,进一步提高了尾部配重的合装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叉车车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尾部配重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合装吊具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连接架的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连接架与连接件的装配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尾部配重与叉车车架的合装结构示意图。图中:1-叉车车架、11-上横梁、12-下横梁、13-尾部弯板;2-尾部配重、201-螺纹孔;3-合装吊具、31-连接架、311-连接横梁、312-连接座,32-吊架、321-吊钩,33-连接件、331-螺栓头部、332-第一段螺杆、333-第二段螺杆,301-连接孔;4-筋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所述无尾架叉车包括叉车车架1、尾部配重2。无尾架叉车在使用户之前,需要将尾部配重2与叉车车架1进行合装。请参阅图1,所述叉车车架1包括上横梁11、下横梁12以及尾部弯板13,所述尾部弯板13设置于所述下横梁12的下部中间位置、并垂直伸出所述下横梁12的外侧面。叉车车架1的上横梁11与下横梁12一上一下、相互平行设置,下横梁12为站立设置的板状结构、且下横梁12的下部中间位置向下凸出;尾部弯板13设置在下横梁12下部向下凸出的中间位置,并且呈水平设置的尾部弯板13与站立设置的下横梁12之间相互垂直,尾部弯板13伸出下横梁12靠近叉车尾部的外侧面,使得尾部弯板13上部预留足够的合装空间,便于尾部配重2与叉车车架1尾部弯板13之间的快速合装。请参阅图2,所述尾部配重2的上部两侧对称开设有螺纹孔201,且开设的两螺纹孔201最大限度的靠近尾部配重2的重心位置。请参阅图3,一种用于无尾架叉车的尾部配重合装吊具,所述合装吊具3用于将所述尾部配重2与所述叉车车架1的尾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无尾架叉车的尾部配重合装吊具,所述无尾架叉车包括叉车车架(1)、尾部配重(2),所述合装吊具(3)用于将所述尾部配重(2)与所述叉车车架(1)的尾部弯板合装;其特征在于:/n所述合装吊具(3)包括连接架(31)、固设于所述连接架上部的吊架(32)、以及连接件(33);/n所述连接架(31)在使用时横跨于所述尾部配重(2)的上部、且所述连接架(31)的两端通过所述连接件(33)与所述尾部配重(2)紧固连接;/n所述吊架(32)的顶端为吊钩(321)、且所述吊钩(321)弯向所述尾部配重(2)重心的一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无尾架叉车的尾部配重合装吊具,所述无尾架叉车包括叉车车架(1)、尾部配重(2),所述合装吊具(3)用于将所述尾部配重(2)与所述叉车车架(1)的尾部弯板合装;其特征在于:
所述合装吊具(3)包括连接架(31)、固设于所述连接架上部的吊架(32)、以及连接件(33);
所述连接架(31)在使用时横跨于所述尾部配重(2)的上部、且所述连接架(31)的两端通过所述连接件(33)与所述尾部配重(2)紧固连接;
所述吊架(32)的顶端为吊钩(321)、且所述吊钩(321)弯向所述尾部配重(2)重心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无尾架叉车的尾部配重合装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31)为关于竖直中心线对称的一体式板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用于无尾架叉车的尾部配重合装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31)的中部为连接横梁(311)、两端为连接座(312),所述连接座(312)垂直于所述连接横梁(311)向下并伸出所述连接横梁(311)的下表面;
所述连接横梁(311)在使用时横跨所述尾部配重(2)并位于所述尾部配重(2)的正上方;
所述连接座(312)的下表面与所述尾部配重(2)两侧的上表面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用于无尾架叉车的尾部配重合装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横梁(311)与所述连接座(312)之间为弧形过渡。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用于无尾架叉车的尾部配重合装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3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穆凤超张伟刘亚伦尤胜超朱晓敏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